第368章 公元前35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一)(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公元前329年,秦国朝堂上关于伐蜀还是攻韩的争论,是一场典型的战略选择之争。
这场争论不仅关系到秦国的短期军事行动,
更影响到秦国长远的国运和发展方向。
张仪主张伐韩,是基于其对当时诸侯国实力的判断。
他认为韩国相对弱小,且地理位置对于秦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如果能够迅速攻下韩国的新城、宜阳,秦国不仅可以扩大领土,
还能进一步威胁周王室,甚至有可能通过挟持周天子来号令诸侯,实现秦国的霸业。
张仪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冒险性,但也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
司马错则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更注重实际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认为秦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地小民贫”的问题。
他看到了蜀国因内乱而暴露出的弱点,主张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蜀地,
以增加秦国的领土和财富。
司马错的策略更为稳健,注重实际利益,而不是追求虚名。
秦惠文王在权衡了两种意见后,选择了司马错的建议。
这一决策体现了秦惠文王的战略眼光和对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刻理解。
伐蜀虽然困难重重,但一旦成功,将为秦国带来巨大的利益。
而攻韩虽然看似容易,却可能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反对,给秦国带来更大的麻烦。
伐蜀的决策,最终被证明是极其英明的。
秦国成功地征服了蜀地,不仅扩大了领土,还获得了丰富的资源,
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
秦岭山脉的险峻给军队的行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秦国通过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这些努力不仅体现了秦国的决心和能力,也展示了秦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远见。
公元前316年,秦国利用了西南地区的内部矛盾,
即苴国(位于今四川盆地西部)与蜀国(位于今四川盆地西部和中部)的冲突,
采取了果断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整个四川盆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当时,苴国与蜀国相互攻击,苴国向秦国求救,
秦惠文王抓住了这个机会,派遣了张仪和司马错两位将领领兵出征。
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著称,而司马错则是杰出的军事将领,
两人的合作为秦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秦国军队借道伐蜀,利用了蜀国的内部矛盾和政治不稳定,迅速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在成功灭蜀之后,秦国并没有停止其扩张的步伐,而是转而对苴国发起了攻击。
不久,秦国又消灭了巴国(位于今重庆市一带),从而完成了对整个四川盆地的统一。
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成功,不仅极大地扩展了秦国的领土,还为秦国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人口。
四川盆地的农业发达,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当时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秦国通过这次扩张,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还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这次扩张还加强了秦国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为其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础。
秦国的版图扩张,也为其后来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