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十九)(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公元前237年,赵国赵悼襄王在位。

赵悼襄王,名偃,是赵孝成王之子,出身于赵国显赫的嬴姓赵氏家族。

他出生于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这里是赵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

赵偃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成为了赵国的新君,即赵悼襄王。

他的继位,标志着赵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赵悼襄王继位之初,赵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当时的赵国将领廉颇,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担任了代理相国的职位,他率领赵军攻打并成功夺取了魏国的繁阳。

这一胜利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也显示了廉颇的军事才能。

然而,赵悼襄王并不完全信任廉颇,他派遣了武襄君乐乘去取代廉颇的位置。

这一决定引发了廉颇的强烈不满,他愤怒地攻击了乐乘,导致乐乘离职逃走。

廉颇在愤怒与失望之下,也逃离了赵国,投奔了魏国的都城大梁。

在大梁,廉颇度过了许多年,尽管他依然保持着作为一名将领的锐气和能力,

但却始终未能获得魏国国君的信任和重用。

与此同时,赵悼襄王在位期间,赵国军队多次遭到秦军的围困,国家的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悼襄王开始怀念起廉颇的军事才能,考虑重新启用他。

廉颇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急切地希望能够再次为赵国效力,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于是,赵悼襄王派遣使者前往大梁,目的是观察廉颇是否还具备担任军事职务的条件。

然而,这一过程中却出现了变故。

与廉颇有着深仇大恨的郭开,用重金贿赂了使者,企图破坏廉颇的名誉。

当使者与廉颇会面时,廉颇为了证明自己依然老当益壮,特意展示了自己的食量和武艺。

他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铠甲,跃上战马,以显示自己仍然能够领军作战。

使者回到赵国后,却向赵悼襄王报告了廉颇的负面情况,

称廉颇虽然饭量还好,但身体已经老迈,甚至在会面时不一会就去拉了三次屎。

赵悼襄王听信了使者的报告,认为廉颇已经年老体衰,

不再适合担任军事职务,因此决定不再召回廉颇。

这一决定,不仅让廉颇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也让赵国失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

赵悼襄王的这一决策,后来被证明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因为赵国在随后的战争中屡遭挫败,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采取了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他举行了大备之礼,

这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仪式,目的是为了与邻国魏国修好。

赵悼襄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打通平邑和中牟的道路,以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尽管赵悼襄王做出了努力,这一计划最终并未能成功实现,

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复杂,或是魏国对赵国的意图持怀疑态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