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公元前237年之东周列国(二十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赵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年,

直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历经了近两个世纪的风雨。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后期成为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与西方的秦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战争。

赵国的国君属于嬴姓赵氏,其始祖为造父,

他是商朝名臣飞廉(也称蜚廉)的次子季胜的后代。

造父因在征伐徐国时立下战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从而以赵为氏。

赵氏与秦国的嬴氏有着共同的祖先,即飞廉。

飞廉的长子恶来的后代形成了嬴秦氏,而次子季胜的后代则形成了赵氏。

“赵”这个字的本义与速度有关,这与赵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传说,周穆王在巡视西方诸侯国时,徐偃王趁机发动叛乱。

季胜的重孙造父因其御车技术高超,为周穆王驾驭骏马,

以极快的速度(赵行)奔驰千里,及时赶回平定了叛乱。

周穆王因此表彰了造父的“赵行”之功,这也是赵氏来源的一个说法。

后来,周穆王将赵城(今山西临汾赵城县)封给了造父,

造父便以封地为氏,其后人建立的国家也沿用了赵氏作为国号。

公元前497年7月,晋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动荡。

当时晋国最强大的两个家族——范氏和中行氏,联手围攻赵氏,

导致赵简子不得不逃往晋阳避祸,晋阳城随即被包围。

这场内战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直接结果,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卿族争斗的典型表现。

到了同年11月,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军队响应晋定公的命令,出兵攻打范氏和中行氏。

然而,由于范氏和中行氏的实力过于强大,智氏、韩氏、魏氏联军反而被击败。

范氏和中行氏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他们决定向晋定公发动进攻,

这一以下犯上的行为,最终导致他们众叛亲离,失去了其他家族的支持。

这场战争持续了近8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

曾经在晋国最强大的范氏和中行氏逐渐呈现劣势,无法在晋国立足,最终弃城逃亡齐国。

晋国内战的结束,标志着晋国六卿制衡的格局被打破,晋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公元前454年,智伯联合韩、魏两家围攻晋阳,赵襄子坚守城池。

在这场危机中,赵襄子派遣丞相张孟谈成功策反了韩氏和魏氏,

使得原本的敌对联盟转变为反智联盟。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起来,共同灭掉了智氏,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这一事件是晋国分裂为三个独立国家的前奏。

从公元前453年开始,一直到邯郸沦陷的公元前228年,

赵国的领土大致包括了今山西省北部和中部,

河北省西部和南部,以及内蒙古阴山以南的部分。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短暂自立为君。

桓子死后,赵襄子之兄赵伯鲁的孙子赵浣继位,即赵献子。

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赵烈侯,他是赵国的开国国君。

在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韩、魏两家一同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

从此赵国正式建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这一事件标志着春秋时期晋国的彻底分裂,也预示着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局面的正式形成。

赵国的建立,不仅是晋国卿族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赵国在战国时期是秦国东出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

两国之间的斗争充满了复杂的外交和军事对抗。

赵武灵王作为赵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他的一系列举措对赵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武灵王曾有雄心壮志,企图绕开秦国的函谷关,从九原出击攻灭秦国。

为此,他甚至亲自乔装成使者入秦,考察秦国的地形,

这一行动体现了他的胆识和对秦国的重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