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公元前237年之南亚(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最新章节。

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这一举措对于佛教经典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各地修建佛教寺院和佛塔,是阿育王推广佛教的另一项重要措施。

这些建筑不仅成为了佛教徒的朝圣地,也成为了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

阿育王还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

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这一行动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国际传播。

特别是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

带去了僧侣、佛典以及一枝神圣的菩提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

这一行为象征着佛教在锡兰的扎根和发展。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统治方法,

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修订法律,体现了他对民众福祉的关心。

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

这显示了他对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视。

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

这些措施体现了他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怀。

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阿育王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

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

这些石柱不仅传达了阿育王的政治理念,也成为了他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孔雀王朝时期的印度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大熔炉,各种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大月氏人等不同民族的存在,使得印度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这种多样性既是孔雀王朝的财富,也是其面临的挑战。

国王鼓励移民政策,旨在增加人口、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这种政策不仅有助于从其他国家吸引人才和劳动力,也鼓励印度人移民到其他国家,

这有助于传播印度的文化和影响力,同时也带回外来的知识和技能。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列国时代就面临了阶级分化新情况的挑战,

到了阿育王时期,这种制度更是因其不利于帝国统一和容纳外来民族而受到抑制。

外来民族多信奉佛教,而佛教的教义与种姓制度存在冲突,这使得种姓制度在外来民族中难以被接受。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婆罗门教的法律对种姓制度进行了新的补充和解释。

虽然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仍然是种姓制的基础,但同时承认了许多“杂种姓”。

这样的安排使得不同的职业集团、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可以被安排在这些杂种姓里,为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整合方式。

《摩奴法论》第十章中对杂种姓作了许多说明和解释,它提到了几十种杂种姓,

并对它们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解释,认为杂种姓的产生是由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

这种解释为杂种姓的存在提供了法律和宗教上的依据。

《摩奴法论》还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并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

但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

这种规定体现了对高级种姓的保护和对低级种姓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