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以酒为媒,以月为魂》(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粤语诗鉴赏集》最新章节。

《酒量同赏月》(粤语诗)

文/树科

千年万古流芳园

春秋家国情怀饮

你一樽

佢几箱

我一杯

品独醉!

李白诗

东坡词

张公月

风流读世

从嚟光嘅烛照

嘟喺影嘅存在……

《树科诗笺》(粤语诗鉴赏集)2025.10.6.粤北韶城沙湖畔

《以酒为媒,以月为魂》

—— 树科粤语诗《酒量同赏月》的诗学赏析

文/阿蛋

在中国诗歌的漫长长河中,酒与月始终是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意象符号。从屈原 “援北斗兮酌桂浆” 的浪漫想象,到李白 “举杯邀明月” 的孤高疏狂,再到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哲思叩问,酒与月的组合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成为承载文人情怀、家国理想与生命哲思的精神载体。树科先生的粤语诗《酒量同赏月》,正是在这一传统诗学脉络的延续与创新中,以粤语特有的韵律与质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与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本文将从语言形式、意象建构、主题意蕴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对这首诗作进行深入的诗学剖析,探寻其在当代粤语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

一、粤语韵律:方言诗学的独特质感与情感张力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韵律节奏的营造直接关乎情感的传达与审美效果的实现。《酒量同赏月》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便是采用粤语方言进行创作,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诗人基于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自觉追求。粤语作为古代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特征,其独特的韵律结构与语音系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可能性。

在语音层面,粤语拥有九个声调,相较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其声调变化更为丰富细腻,能够更精准地传达复杂的情感波动。《酒量同赏月》开篇 “千年万古流芳园,春秋家国情怀饮”,“园”(jyun4)与 “饮”(jam2)在粤语中虽非严格意义上的押韵,但 “jyun” 与 “jam” 的声母相近,韵母均带有鼻音,形成了一种柔和的韵律呼应,营造出悠远绵长的历史氛围。这种韵律处理并非刻意追求工整的押韵,而是顺应粤语的语音特点,以自然的声韵流转带动情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对粤语语言特质的深刻把握。

在词汇层面,粤语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在简洁的表达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内涵。诗中 “你一樽,佢几箱,我一杯” 中的 “佢”,是粤语中 “他” 的意思,源自古汉语中的 “其”,相较于普通话的 “他”,“佢” 更带有一种口语化的亲切质感,拉近了诗人与诗中人物的距离,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饮酒场景中的热闹与融洽。而 “品独醉!” 中的 “品” 字,更是将饮酒这一行为从单纯的物质享受提升到了精神品鉴的层面,“品” 不仅是对酒的味道的品尝,更是对家国情怀、历史沧桑的体味与感悟,一个字便涵盖了多重意蕴,体现了粤语词汇的凝练与厚重。

此外,粤语的口语化特征也为诗歌增添了生动的生活气息。诗中 “从嚟光嘅烛照,嘟喺影嘅存在” 中的 “从嚟”(从来)、“嘅”(的)、“嘟喺”(都是),都是粤语中常用的口语词汇,这些词汇的运用让诗歌摆脱了传统文言诗的晦涩与疏离,更贴近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仿佛诗人正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将自己对光与影、存在与虚无的哲思娓娓道来。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不仅没有削弱诗歌的文学性,反而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与感染力,让深刻的哲思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得以传递。

方言诗歌的创作,始终面临着如何平衡地域性与普遍性的问题。《酒量同赏月》在这一点上无疑取得了成功,它既充分展现了粤语的独特魅力,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又通过酒与月、家国情怀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引发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情感共鸣。正如学者饶宗颐所言:“方言文学之可贵,在于能保存一方之文化精神,同时又能与天下之文学相通。” 树科先生的这首粤语诗,正是以粤语为纽带,将地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连接,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二、意象建构:酒、月与文人风骨的历史对话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在《酒量同赏月》中,诗人通过酒、月以及李白、东坡、张公等文人形象的建构,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场域,让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在当代诗歌中得以重现与传承。

酒作为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在中华文化中始终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它既是文人抒发情感、排解忧愁的媒介,也是他们坚守理想、彰显风骨的象征。《酒量同赏月》中 “春秋家国情怀饮” 一句,直接将饮酒与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赋予了酒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内涵。“春秋” 二字,不仅指代时间的流转,更让人联想到春秋时期的家国大义与士人精神,诗人以 “春秋” 限定 “家国情怀”,使得这份情怀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传承性。而 “饮” 这一动作,则将抽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诗人通过饮酒,将对家国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一饮而尽,让情感在酒的催化下得以升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诗中 “你一樽,佢几箱,我一杯” 的描写,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不同人饮酒的场景,“一樽”“几箱”“一杯” 不仅体现了饮酒量的差异,更暗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质与情感状态。“佢几箱” 展现出的豪放不羁,“我一杯” 中蕴含的内敛含蓄,都通过饮酒量的对比得以呈现。而 “品独醉!” 则将饮酒的场景从群体转向个体,“独醉” 并非指独自一人饮酒沉醉,而是指在群体饮酒的热闹氛围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清醒与独立,通过 “品” 与 “醉” 的对比,展现出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文人风骨。

月作为另一核心意象,在诗歌中与酒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诗中虽未直接出现 “月” 字,但 “张公月” 一句却巧妙地将月的意象融入其中。“张公” 此处应指唐代诗人张九龄,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诗作《望月怀远》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名句,早已成为咏月诗的经典。树科先生籍贯粤北韶城,与张九龄同为韶州人,此处以 “张公月” 入诗,不仅是对同乡先贤的致敬,更将月的意象与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紧密结合。“张公月” 所代表的,不仅是自然界的明月,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承载着思乡之情、家国之念的精神象征。诗人通过 “张公月” 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与张九龄的诗意相连,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李白与东坡的形象在诗中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与文化内涵。“李白诗,东坡词”,短短六个字,便将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人及其作品概括其中。李白以诗酒闻名,其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豪放洒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的浪漫孤高,早已成为文人风骨的象征;苏轼则以词着称,其 “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旷达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深情婉约,展现了文人在逆境中坚守理想、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科先生将李白诗与东坡词纳入诗中,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将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相融合。诗人在饮酒赏月的过程中,阅读李白的诗、苏轼的词,仿佛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让自己的家国情怀与文人风骨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得以强化与升华。

酒与月的意象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审美空间。酒是情感的催化剂,月是精神的寄托,诗人在饮酒赏月的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家国的命运、历史的沧桑相连接,让有限的个体生命在与无限的历史时空的对话中获得永恒的意义。这种意象建构方式,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中酒月意象的文化内涵,又融入了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与时代感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