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方言的抵抗与母性的光辉》(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粤语诗鉴赏集》最新章节。
《方言的抵抗与母性的光辉》
——论粤语诗《阿妈靓靓》的文化诗学
文/元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诗歌往往处于双重边缘的位置——既远离主流文学的关注,又常常被学术话语所忽视。树科的粤语诗《阿妈靓靓》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情感深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方言诗歌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的窗口。这首诗通过对"阿妈"这一形象的多维度塑造,不仅完成了对母性光辉的礼赞,更在语言层面上构成了一种文化抵抗——以粤语的鲜活生命力对抗着普通话霸权下的文化同质化趋势。
从诗歌形式上看,《阿妈靓靓》采用了粤语口语中特有的节奏与韵律,创造了一种音乐性极强的抒情效果。全诗八节,每节两行,形成"陈述-补充"的对称结构。如开篇"我冇恋母结/阿妈噈喺靓……"中,"结"与"靓"在粤语发音中形成[git]与[leng]的尾韵呼应,这种音韵安排非普通话韵书所能规范,却自有其方言的音律美学。诗中大量使用的粤语特有词汇如"噈喺"(就是)、"爆咗镜"(字面为镜子破裂,引申为美得惊人)、"嘟话好"(都说好)等,不仅传递了字面意义,更携带了粤文化特有的幽默感与夸张修辞。这种语言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诗学立场的宣示——诗人拒绝被标准化语言收编,坚持用母语的肌理来表达最本真的情感。
在主题表达上,诗人通过六个"阿妈…靓"的排比结构,层层深入地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母亲形象。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首先以否定句式"我冇恋母结"开篇,这种防御性姿态恰恰暗示了"恋母情结"存在的可能性,为全诗奠定了既坦诚又复杂的情感基调。随后诗歌展开的母亲肖像不是单一维度的歌颂,而是充满张力的真实写照:"阿妈嘅心靓/靓到爆咗镜"展现的是传统美德的无瑕光辉;"阿妈个人靓/相夫教仔度"则落入了儒家家庭伦理的框架;而"阿妈确系靓/命硬病缠冇"笔锋一转,揭示了母亲生命中的苦难底色;至"阿妈瞓梗靓/皱纹舒服老"更将衰老本身转化为一种美学体验。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掩饰苦难的书写方式,使得笔下的母亲形象避免了沦为空洞符号的危险,获得了血肉丰满的真实性。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解读,"阿妈"在粤语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情感浓度与文化负载。不同于普通话中较为正式的"母亲"或普遍化的"妈妈","阿妈"一词凝结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家庭结构与情感表达方式。诗中"阿妈"的形象既符合传统文化对"贤妻良母"的期待——"相夫教仔"、"悭俭大方",又超越了这种期待而展现出顽强的生命韧性——"命硬病缠冇"。这种塑造方式暗合了华南地区母亲形象的集体记忆:她们往往是家庭经济的实际操持者,在艰难时世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诗人通过方言的选择,恰恰激活了这种地域性的文化记忆,使诗歌获得了超出个人表达的文化代表性。
诗歌的结尾"阿妈真嘅靓/孙塞嘟话好!"将评价权交给第三代,完成了母亲价值认同的代际传递。这里的"孙塞"(孙子辈)使用粤语特有的量词"塞",既保持了语言的一致性,又暗示了家族延续的繁荣景象。从"我"到"孙塞"的视角转换,使母亲的美不再局限于个人感受,而成为跨代际的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也是对方言文化传承的隐喻性表达。
在当代诗歌日益陷入形式主义窠臼或意识形态纠葛的语境下,《阿妈靓靓》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诗歌可能。它不依赖复杂的隐喻体系或艰涩的哲学思考,而是通过方言本身的鲜活性与直接性,达成了情感的真挚表达。这种诗歌实践呼应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所倡导的"陌生化"理论——粤语对于非粤语区的读者构成理解上的"障碍",而这种障碍恰恰迫使读者放慢阅读速度,关注语言本身的美感。同时,对于粤语读者而言,这种书写又具有文化认同的亲切感,实现了审美距离的巧妙调控。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看,这首诗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抵抗的符号事件。在普通话作为"国语"的文化霸权下,方言写作往往被视为非正统或不登大雅之堂。树科坚持用粤语创作并标注具体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这种地理与语言的"双重标注",实际上是对文化同质化趋势的抵抗。法国思想家布迪厄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权力斗争的场域。《阿妈靓靓》通过粤语的诗性运用,挑战了标准汉语在文学表达中的垄断地位,为边缘语言争取了美学合法性。
从诗歌史脉络考察,这首作品延续了近代以来粤语民歌的传统,又与当代香港粤语流行文化形成互文。明代粤地民歌《粤讴》中就有大量以口语入诗的尝试;近代革命家廖仲恺也曾用粤语创作宣传诗歌;至于当代香港词人林夕、黄伟文等人的歌词创作,更是将粤语的诗歌潜能发挥到极致。《阿妈靓靓》接续了这一传统,同时又赋予它更为个人化的表达。诗中"爆咗镜"等夸张表述,与粤语广告文化中的语言狂欢有着亲缘关系;而"命硬病缠冇"等表达,又体现了广府人面对逆境时特有的豁达人生观。
在技术层面上,这首诗展现了方言诗歌翻译与传播的困境与可能。诗中许多表达在普通话中缺乏完全对应的词汇,如"嘟话好"中的"嘟"(都)带有粤语特有的肯定强调意味,这种语言特质在翻译中极易流失。这也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方言诗歌的价值是否必然随着受众的扩大而递减?或者反过来说,其魅力是否正来自于某种程度的"不可译性"?《阿妈靓靓》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诗歌标准化生产的一种质疑,它提醒我们注意那些在"普通"之外的语言可能性。
回到诗歌本身的情感核心,我们会发现"阿妈靓靓"这一反复吟唱的短语,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母性抚慰"。在粤语口语中,重复是表达情感强度的重要手段,"靓靓"的叠用不仅加强了赞美的程度,更创造出一种童谣般的节奏安全感,仿佛回归到被母亲呵护的言语状态。这种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的完美契合,正是方言诗歌独特魅力的体现。
综上所述,树科的《阿妈靓靓》通过粤语这一特定方言的诗性运用,构建了一个既个人化又具文化代表性的母亲形象。在艺术表现上,它充分利用了粤语的音韵特质与修辞特色;在文化意义上,它成为抵抗语言同质化的文本实践;在情感表达上,它实现了对母性光辉最为本真的礼赞。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歌创新未必总是向前突进,有时也需要回溯到语言的根源处,在母语的怀抱中寻找那些被标准化所遮蔽的表达可能。在全球化语境下,这样的方言诗歌创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