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论<艺术嘅完美>的三重解构与岭南诗学新境》(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粤语诗鉴赏集》最新章节。
《论<艺术嘅完美>的三重解构与岭南诗学新境》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岭南诗坛的星群中,树科的《艺术嘅完美》宛若一柄锋利的解剖刀,以粤方言特有的肌理质感,划开了艺术哲学命题的多维向度。这首创作于韶城沙湖畔的短诗,在七行三章的凝练结构中,完成了对完美概念的哲学解构、人性本相的伦理审视以及艺术本质的诗学重构,堪称方言诗学的典范之作。
一、人性缺陷与艺术迷障的辩证
"人性嘟有完美嘅?/冇得完美嘅人性/点会有得完美嘅技巧......"开篇三句即以粤语特有的疑问调式,在句尾语气助词"嘅"的绵长余韵中,建立起人性与技艺的辩证关系。此处暗合《文心雕龙·体性》"才性异区,文体繁诡"的古老命题,却又以现代性思维将其解构。诗人显然深谙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技艺是对自然的模仿"之论,却反向推导出人性缺陷导致技艺必然残缺的逻辑链条。这种逆向思维的智慧,恰似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千变万化,未始相袭"的辩证观,将艺术创造的困境置于人性的先天局限之中。
二、欲望投射与完美虚妄的祛魅
"完美嘅喺黄梁/完美嘅喺人心/人心不足蛇吞象......"第二章的意象群落极具岭南文化特质。"黄梁"典出《枕中记》,在粤语语境中既保留着古典寓言的虚幻性,又因"梁"与"粱"的方言谐音,衍生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指涉。这种方言用典的创造性转化,令人联想到西西《飞毡》中对岭南民俗意象的魔幻书写。而"蛇吞象"的俚语化用,既呼应《山海经》"巴蛇食象"的原始意象,又暗合《佛说譬喻经》"贪欲之害"的佛理,在方言的鲜活表达中完成对完美欲望的解构。
三、艺术本体与形式迷思的超越
末章"完美嘅喺边度?/梗系唔喺琴棋书画/唔定噈喺面部手脚......"的否定性指认,展现出对艺术本体的深刻洞察。诗人以粤语特有的否定句式"梗系唔"、"唔定噈",在语音的顿挫间瓦解了传统艺术载体的神圣性。这种解构策略暗合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张,与海德格尔"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的诗思形成跨时空对话。而"面部手脚"的具象化处理,恰似维特根斯坦"不可言说者需保持沉默"的东方回响,将艺术真谛引向身体感知的当下性。
四、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该诗在语言学层面的突破更值得关注。粤语入诗的"嘟"、"噈"等语气助词,不仅保存了方言的音响特质,更在语法层面重构了汉语诗歌的节奏范式。这种语言实验既延续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界革命精神,又与当代诗人黄灿然在《奇迹集》中的方言探索形成呼应。尤其"蛇吞象"的俚俗表达,在语音上构成[s][t][s]的齿音叠奏,形成独特的音响蒙太奇效果。
五、缺憾美学的当代重构
在诗学传统维度,该作与老庄哲学形成隐秘对话。"大成若缺"(《道德经》四十五章)的古老智慧,在此被转化为对现代艺术困境的回应。诗人显然深谙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高于"形似"的美学层级,却以现代思维将其推向极致:当完美被解构为虚妄,艺术的真谛恰在于对缺陷的诚实呈现。这种认知与日本侘寂美学形成跨文化共鸣,又与阿多诺"艺术是对苦难的见证"的现代性批判遥相呼应。
六、岭南诗学的空间书写
诗歌末尾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将地理空间纳入文本阐释维度。沙湖作为岭南水乡的微观意象,与诗中"黄梁"构成虚实相生的空间诗学。这种在地性书写延续了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的方志传统,却在现代性语境中转化为文化身份的自觉确认。湖水的流动性与"完美"的凝固性形成隐喻张力,暗示艺术真谛存在于动态的创作过程中。
结语:这首方言短诗以七行之力,在音韵节奏、意象系统、哲学思辨等多个层面,构建起当代诗学的多维坐标系。其对完美的解构不是虚无主义的消解,而是通过揭示"不完美"的本真状态,为艺术创作开辟新的可能。在岭南诗学传统与现代性诉求的碰撞中,树科的创作实践提示我们:方言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激活汉语诗性潜能的重要资源。这种以缺陷见证存在、以方言抵达普遍的诗学路径,为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