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他不会错(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最新章节。

皆为大逆不道。

极度自负的朱元璋决不允许自己犯错,只会更加固执地证明自己是对的,然后一意孤行。

他不会错。

错的只能是别人。

若有谁胆敢指出他的错误,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昭告天下,他没错,错的是这些人。

他们欺君罔上。

他们挑战**的威权。

而今夜。

夏白凝望应天府的方向,要让朱元璋清楚明白,他错了,而且错得极为离谱。

不仅错在自身,还误判了天下局势,低估了未来趋势。

大明之变,始于认错。

夏白仰头望向苍穹,唇角泛起一丝冷笑:\"朱元璋,我夏白此次怕是要令你更为失望了。\"

\"因为,我回来了!\"

---

洪武十八年,三月十四日。

夜。

距离殿试仅剩数个时辰,夏白所乘的牛车缓缓驶入应天府。

他未作片刻停留。

马车夫挥动着鞭子,驾着牛车往大明皇宫行去,途中他满脸慌张。最后,还是靠朱标的名字,那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储君,才让岳父勉强继续前行。

越靠近皇宫,岳父脸上的不安就越明显。当看到那巍峨的城门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恐惧,把鞭子递给夏白后便跳下车,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夏白没有多说什么。普通人也许会嘴上抱怨几句,可真正站在皇宫面前,心里还是会害怕。

他接过鞭子,轻轻抽打了一下老水牛,驱使它继续前进。

夏白回到应天府的事情,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此时夜色已深,大多数人都已入睡,城门也早已紧闭。

若非夏白持有朱标给予的信物,恐怕根本无法入城。但也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归来很快就被朱元璋知晓了。

武英殿内。

朱元璋正埋首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每天他都要审阅三四百份来自朝廷内外的奏章,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所上奏的,他都一一过目。

殿内。

朴狗儿将夏白回城的消息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抬起头,冰冷地注视着朴狗儿,说道:“你再说一遍?夏白回来了?”

“这绝不可能。”

“咱们还不清楚这些文人的脾性吗?”

“他们一时冲动起来确实无所畏惧,可一旦冷静下来,便会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有当初的胆量。”

“夏白绝不会回来。”

朱元璋满是不信,对自己的识人眼光极为自信,他认为朴狗儿所说之事纯属谣言,定是有人故意散布假消息以试探自己。

朴狗儿慌忙跪下,叩头道:“陛下明鉴,老奴对您一向忠诚,绝无虚言,怎敢欺瞒陛下?”

“夏白真的回来了。”

“据守城的官员报告,这次夏白带了两辆牛车的东西,正朝皇宫方向行来。”

“似乎是要来面见陛下。”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夏白倒是有几分心思,他知道朕不会轻易放过他。”

“他是故意回来寻死的。”

“他以为自己回来,朕念及旧情,就能饶他一命?”

“朕可没那么仁慈。”

“依我所料,那夏白定会耍些手段,想要借此展现自己的努力,求得宽恕。”

“呵呵。”

朱元璋眼中透着深邃,仿佛早已洞悉夏白的心思。

夏白畏惧死亡。

渴望生存。

于是故意装成农夫的模样,降低身份,企图赢得我的同情,再编造借口说自己能力有限,拿出一些虚假的东西敷衍我,好让我放过他一马。

若他面对的是朱标,或许真能得逞,毕竟朱标心地仁慈。但我是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什么样的场面没见过?这样的雕虫小技,岂能瞒得过我?

不过既然他想演戏,那就让他尽情表演好了。

直到无路可退为止。

这一次,我要让夏白死得明明白白。

朱元璋吩咐:“让毛骧放夏白进来,让他连人带车直接去东华门,我稍后要亲自查看。”

“这个月他给我带来了什么新花样!”

“顺便把太子也叫上。”

“今晚我们父子要瞧一场好戏。”朱元璋冷笑着,眼中尽是寒意。

朴狗儿急忙回应:“老奴遵命。”

东宫内。

朱标刚打算休息,便听闻朴狗儿前来报信,说夏白回来了。他既惊讶又欢喜,神色复杂难辨。

一方面。

他并不希望夏白归来。

他知道父皇对夏白的信任早已荡然无存,认为他不过是虚伪狡诈之人。如今夏白主动投案,落在父皇手里,恐怕已成挑衅之举。

必死无疑。

另一方面。

他又盼望着夏白能够归来。

唯有夏白现身,哪怕明知必死,依然可以表明士人的气节与尊严,也让父皇认识到读书人应有的风骨。大明需要这样的正直之士。

正如历史上那些忠贞不渝的人:留下丹心照耀史册的文天祥;在崖山随幼帝跳海殉国的陆秀夫……这些人都值得尊敬。

大明朝需要这样的士人。

需要他们为国家效力,同时也需始终保持文人的傲骨、大义、坚韧与正义。

只有这样,

大明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朱标长叹一声,整理好衣衫,准备去见夏白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

夏白是否真能带回那些传说中的神器,朱标从未抱有任何期望。在朱标看来,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无人能够做到,即便是仙人也无能为力。

夏白或许会有各种借口,想玩弄些虚假的把戏来迷惑众人,但面对的人是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作为皇帝,朱元璋见过无数奇珍异宝,世间再新奇的事物也无法逃过他的眼睛,夏白的伎俩注定失败,甚至可能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朱标收敛思绪,目光坚定而冷静。他对夏白的怜悯与宽容到此为止。

当朱元璋父子走近东华门时,夏白早已到达。他轻轻安抚了两头庞大的水牛,并未急着卸下车上物品,只是静静伫立在一旁,用欣赏的眼神注视着这座金碧辉煌、庄严巍峨的东华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