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目光凌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最新章节。

“观史明理,纵世事变迁,人情不变!”夏白昂首凝视李善长,毫无退缩之意。

李善长面色阴沉,目光凌厉。

夏白转向朱元璋,躬身拱手道:“草民斗胆,请问圣上,凡事循旧,便是正道?”

——

“凡事循旧,便是正道?”

夏白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谁也没想到他会如此强硬,不达目标,绝不妥协,甚至不惜质问天子。

这难道不是臣子应有的姿态?

“大胆!”

“放肆!”

“闭嘴!”

……

诸多叱责之声纷至沓来,夏白顿时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冷眼旁观,不予置评。

夏白并未因这些喝骂而动摇,身形依旧挺拔,散发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环视全场,淡然说道:“诸公以为我言错否?”

“然吾不以为然。”

“治国无定法,强国不必泥古!”

“世间万物皆处于变动之中,自秦以来千年,天下已变,且变化全面。”

“唯独士族阶层渐趋衰落,此乃吾提议广选工农贤才入仕之因。”

“昔日士人清高自持。”

当下读书人既无清高之风,亦缺尊贵气质,反显庸俗。为求功名,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外界之事却漠然置之。

从书中所得的道理,终究过于肤浅且空泛,难以从中领悟真谛,加之时代变迁,其中不少内容已然过时。

礼部尚书赵瑁面色阴沉,不满地道:“夏白,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辈研习经典多年,岂有你这般年纪轻轻就能理解透彻的道理?”

夏白摇了摇头。

他凝视着赵瑁,沉声说道:“我并非这个意思,而是四书五经中的部分内容,与当今世道渐行渐远了。”

“单靠四书五经不足以治理好天下。”

“因为如今对官员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精通政务,还需熟悉经济、民生等多方面知识。”

“而这些东西,并非圣贤书所能传授,唯有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百姓心声,才能作出正确决策。”

“为官不易。”

“做一个称职的官员更难。”

赵瑁冷笑一声,轻蔑地说:“满口胡言!圣贤书阐述的是天下最正大的道理,世间万物尽在其中。”

“你根本没弄明白。”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今日所说是多么荒谬可笑,古圣先贤的眼光远超我们的想象。”

赵瑁一脸冰冷。

其他人可以无视,但身为礼部尚书的他不能,否则若皇帝真的相信夏白的言论,岂不是说明他这个礼部尚书失职又无能?

他心中颇为愤怒。

他承认夏白有些才华,但也太狂妄自大了,仿佛看谁都不顺眼,到处找茬。

这样的人仕途不会长久。

而且夏白的想法相当危险。

朱标眉头微皱,也不禁暗自苦笑。

夏白真是固执得很。

无论何时都想争辩一番,更何况现在还批评到了圣贤头上,这不是否定了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的研究成果吗?

这怎会不惹众怒?

普天之下,敢于质疑圣贤的,恐怕只有父皇和夏白了,而父皇也只是不喜欢孟子罢了。

夏白却是针对所有儒家圣贤。

太狂妄了。

不过他也认为夏白的话并非全无道理,治理国家仅靠圣贤书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因为如此。

父皇才会特意设立翰林院。

朱标同样感到好奇。

夏白这些大胆的话究竟意欲何为?是真心为了工农,还是另有图谋?

他仔细观察着夏白,内心默默揣测。

夏白深吸一口气,明白打破士人心目中的“圣”并非易事。他此次不过是试探一番。

要使大明真正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必须动摇儒家在士人眼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和权威。

否则保守力量太过强大。

但他并不急躁,也不急于求成。

夏白微微一笑,看着赵瑁说道:“四书五经的解释一直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而调整。”

“今天我就拿许多人眼中最卑微的商人来做例子。”

“自春秋起,重农抑商的思想就一直流行,农业始终被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这自然无错,毕竟粮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然而到了宋代,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首次被打破。”

“我对宋代有所了解,那时地方上开始有人质疑‘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

“这种质疑值得深思。”

“范仲淹曾说过:上为国谋利,下保家安身,周官有定制,怎能说这是末业呢。”

“叶适也曾言:压制商业、推崇农业并非正理。”

“如果只是个别人的意见,也许不足为奇,但连范仲淹这样的贤才都如此认为。”

“这就表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士人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并认可其价值,从而提出不应限制商业发展的主张。”

“同时。”

“在宋朝的统治下,儒家的义利观发生了转变。”

“孔子曾讲:君子明于义,小人逐于利。”

“但从宋代开始,利与义的关系不再对立,而是走向融合。”

“苏洵曾提到:有利则义存,无利则义废。”

“从宋代起,经商不再是*事,官员多出自读书人,崇尚儒家经典重视名誉,过去只要有过经商念头的人,都会被社会嘲笑。”

“而在宋代却并非如此。”

\"朝廷不再存此偏见,官员得以自由经商。\"

\"甚至,由于商人的地位提升,官府特意降低了门槛,允许商人通过科举入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