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税制(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最新章节。
他构建的这套体系,难道夏白能真正理解吗?
夏白转移视线,瞥了几眼大殿,笑道:“经济乃政治之根本,战争是政治之延伸。”
“我在开封时,曾深入研究过大明的赋税体制。”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您堪称卓越且富有远见。”
“您确实怀有仁民爱物之心。”
“自始至终坚持低税率的农业税与商业税,以贯彻您的仁政理念。”
“在这种较低的税收水平下,既能维持明朝庞大的财政开支,甚至还能略有盈余,这实在令人钦佩。”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劳民伤财。”
“您通过均工夫、轮班应役、减免部分徭役、避开农忙时节等方式,将沉重的徭役分摊到百姓身上。”
“您的眼光很长远,深知如此高强度的徭役会让百姓不堪重负。”
“所以在建立起一套低税制后,您马上着手打造了一整套节约税收支出的辅助体系,比如军屯、民屯、庄田、职田等高租额的官田制度。”
“陛下对地方豪强的打压,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政策,以及推行的军役、匠役、灶役子孙世代承袭的户籍制度,还有罪犯以劳役抵罪的制度,商人在军镇纳粮换取盐引的盐法开中制,以及就近转运税粮的对拨制等,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朱元璋听罢,脸色骤变。这整套制度是他深研古籍、汲取前人经验后精心设计的,他对此一直颇为自豪。他认为这套体系无懈可击,无需任何修改。
即便朝中有大臣曾提出异议,他也从未放在心上,甚至觉得这些人根本不理解这套制度的伟大之处,也不知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查阅了多少典籍。在他看来,这套体系正是奠定大明基业千秋万代的关键。
夏白内心感叹,朱元璋确实堪称天才。他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亲自构建了如此完善的税收体系。然而,这一切并非没有代价,代价便是对百姓无休止的榨取与压迫。
夏白目*杂地说:“在我看来,陛下所创这套制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强权。”
稍作停顿,他又补充道:“具体来说,就是借助朝廷的强权,无偿占有民众的劳动力,或是通过高额掠夺他们的劳动成果,从民间获取大量‘非税收入’,用来弥补因税率较低导致的财政缺口。”
“我说得对吗?”
……
朱元璋紧紧握着手中玉如意,指节因用力而发出声响。
自起兵以来,他见识过不少才智之士,麾下更是汇聚了诸多谋臣文士,却还是首次遇到有人这般坦率地剖析自己的思路。夏白是第一个。
尽管内心震惊,朱元璋脸上并未显露过多怒意,仍是以一种不怒自威的姿态注视着夏白。他的目光第一次显得严肃起来,但依然带着几分轻蔑与傲慢。朱元璋缓缓说道:“你总是让我感到意外。”
“一个读书人。”
“一个刚过二十岁的文弱书生。”
“从未涉足朝廷政务,居然比我手下的那些老臣更了解我的布局。”
“看来是我低估你了。”
朱元璋向前微倾,目光如炬般审视着夏白,脸上无一丝波动。“既然你对咱们的规矩如此清楚,不如说说看,你觉得咱们建立的这一套制度,有哪些不足?”
朱标却不容许夏白开口。他主动上前一步,“父皇,夏白从未涉足朝廷,对天下大事所知有限,根本不了解大明的整体情况,怎能让他说起国家大事?”
“恳请父皇三思。”
然而,朱标的话语在这时无人理会。朱元璋充耳不闻,夏白亦置若罔闻。
夏白挺身而立,毫无惧色,也无半分退让之意。
是时候让朱元璋清醒清醒了。
夏白拱手行礼,“既然陛下愿意倾听,臣自当遵从。”
“在臣看来,陛下的治国之道,实则自相矛盾。”
“陛下出身贫苦农家,幼年历经艰辛,深知官僚与地方豪强的罪恶,因此大明的制度,多是陛下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陛下推崇的财政思想,不过量入为出,平均劳役减轻赋税,节约开支,藏富于民之类。”
“正因如此,矛盾之处愈加显现。”
“陛下开创基业之时,面对的是饱受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废、百业待兴的局面。”
“一方面,陛下希望百姓安居乐业,民力充裕;另一方面,却又急需百姓付出额外之力,达成‘国家长久安宁’的目标。”
“陛下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建造京师、中都,封赏功臣,官员薪俸、军饷供给,以及陛下诸多功绩如‘南北统一’、兴办学校教育等,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支持。”
“一方面需要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又要雄厚的国库支撑。”
“显然两者不可兼得。”
“这十八年来,陛下显然选择了后者。”
“陛下引以为豪的固定税制和低商业税,不过是掩饰大明暗中剥削的幌子罢了。表面上对农商征税减少,实际上通过无偿劳役和逐年增长的赋税弥补回来。”
“陛下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并非真的喜爱农业。”
“陛下并非真心爱农。”
“陛下明白得很,大明的税收几乎全靠农夫支撑,至于商贾,不过是朝廷圈养的牲畜罢了。当他们积蓄充裕时,便是朝廷挥起屠刀,强行掠夺之际。”
“这就是陛下给商贾豪强早早定下的结局。”
“就眼下来看。”
“陛下构建的这套体制还能运作,虽然地方百姓颇有怨言,但我猜陛下此番的目标,并非是郭桓这样的官员,而是那些在户部财政中有所积存的商家与富裕农户。”
“陛下理想中的天下早就昭示过。”
“君主若能清心寡欲,勤于政务,不做无谓之事损害民生,让民众安居乐业,便能太平无事,浑然不觉。”
“自古以来,百姓总是厌贫而喜富。”
“因此,这些‘富’人注定是要被清除的。”
“天下不怕贫穷,只怕分配不均;不怕穷困,只怕人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