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经济稳定(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我靠系统卷死朱元璋》最新章节。
“陛下起兵之初,就坚持‘崇本而杜末’,坚信这样能让国家经济稳定。”
“大明建国后,陛下的态度有所缓和,提出‘厚本抑末’,大力发展农业,限制商业,辅以节俭和轻税政策,实现了‘农不废耕,女不废织,游惰皆尽力田亩’,确保生产者多,消费者少,使天下达到家给人足、积蓄丰厚的状态。”
“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陛下却发现国家财富并没有增加。”
“相反,经商的人却越来越多。”
“在陛下眼中,商人数目众多,已然严重干扰了大明的民生,使陛下最初的想法演变成‘生产者稀少,消费者繁多’,这显然是在与陛下争夺利益,因此陛下愈发无法容忍商人的存在。”
“年初之时,便已昭告天下,要施行禁商令。”
朱元璋微微闭上双眼。
眼中的厌恶之情毫无掩饰。
他对商人厌恶至极。
他也实在想不通,夏白为何要替商人辩解,商人究竟有何可取之处?
他们不从事生产,只知道盘剥百姓。
这样的人祸,理应彻底从世间清除。
朱元璋冷淡说道:“商人?你知道一提起商人,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吗?”
“想起的是那些闯入我家,逼迫缴税的商人,那些人的丑态,我一直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
“你经历的事情太少,根本不知道商人的罪孽。”
“你以为近期与你交往的商人,就是真正的商人?他们对所有人都如此温顺有礼吗?”
“他们对你这样,是因为你是我大明的官员,是我亲手选拔的状元,这些人畏惧你、害怕你,所以才对你客客气气。若无这层身份,你夏白又能算得上什么?”
“这些商人只会将你榨取得一干二净。”
“你见过因商人的压迫而卖儿卖女的吗?你见过老实务农的农夫,被商人活活逼死的吗?你见过被商人强行驱逐出家门的吗?甚至还有更为卑劣可耻的行为。”
“我都见过。”
“我也亲身经历过。”
“你以为我不了解经商的好处,不知道经商能给我大明带来多少财富?”
“我比你们谁都清楚,也比你们谁都要明白。”
“但这种*钱财,我不要。”
“更不允许这些商人去获取。”
“我就是要让这些商人永远处于社会底层,受世人羞辱践踏,就是要让他们承担天下最繁重的劳役,就是要让他们劳碌至死,让他们世代悔恨成为商人,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世代蒙羞。”
朱元璋双眼血红。
他对商人的仇恨几乎化作实质。
夏白在心底深深叹息,他能感受到朱元璋内心的怒火。
因为朱元璋的父母正是那场灾难的受害者。
然而,作为一个**,作为天下的掌舵者,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固执己见。
轻视商业,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朱元璋可能明白经商在税收方面远胜于务农的道理。
然而,他毫不在意这一点。
他由衷地憎恶商人,甚至直截了当地想要打压商业活动。
为了防止抑制商业导致财政短缺,他还特意制定了多项关乎民生的政策,目的是在重视农业、限制商业的同时,确保大明的财政运作如常。
在他的治理下,效果确实达到了预期。
但从纳税的角度来看,无法动摇他坚若钢筋的思想。
夏白摇头说道:“陛下对商业的理解过于肤浅。”
“并且,陛下始终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
“经济是政治的根基。”
“陛下抑制商业,又对沿海实行海禁。”
“然而,与此同时,陛下却长久以来欢迎各国前来进行外交性质的朝贡,并对朝贡国带入的额外商品给予免税待遇,不仅如此,还对他们进行大量赏赐。在陛下的统治下,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爪哇、大琉球等三十多个国家频繁来大明朝贡,使者络绎不绝,商贾随之涌入。在这种情形下,本应是国际贸易繁荣昌盛,但实际上,这种繁荣只是单方面的。”
“仅限于海外各国。”
“对大明毫无实际益处。”
“甚至大明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财政开支。”
“一方面积极鼓励海外各国进行朝贡贸易,另一方面却严厉打击本国居民参与海外贸易。”
“这种矛盾现象古今少见。”
“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陛下不懂经济规律,也不懂经济背景下的政治规则。”
“陛下看待商业的态度,总是简单且粗俗,只认为能从中收取一些商税,可经济贸易真的如此简单吗?真的只能从中获得商税吗?”
“答案显而易见。”
“并非如此。”
“若是我举别的例子,陛下想必不会认同。”
“那我就继续以盐业为例。”
“在我的账簿里,其实记录了许多数据,某种程度上,这些数据可归入地方资料之中,这是一种不同于陛下掌握的民间资料。通过对比某一地区一年或连续几年的食盐销售状况,能够对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作出一定判断。”
“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若逢丰收之年,百姓生活宽裕,自会改善生活条件,而对食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如遇灾荒,需求量则会显着下降。”
“通过对历年食盐数据的分析,可大致掌握地方的生产状况。”
“再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