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先驱夙愿(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爱恨无情》最新章节。

肖英带领着运输队,每个人的肩头都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这支队伍穿梭在前线上那激烈交火的战场以及后方相对宁静但同样忙碌的营地之间。

他们所承担的任务至关重要且异常艰巨,一方面需要将维持生命和支撑战斗的宝贵粮食、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还必须小心翼翼地把那些身负重伤的英勇战士们稳妥地护送回位于后方的总医院,以确保这些受伤的英雄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这条连接前后方的道路漫长而崎岖,山峦高耸入云,路途遥远无尽头。途中布满了荆棘和险阻,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危险。尽管如此艰难,但运输队始终保持着急速前进的步伐,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便是这样争分夺秒地赶路,完成一次往返行程也至少需要耗费三到四天的时间。

在这段充满艰辛的旅程中,每迈出的一步都凝聚着他们对于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信仰,以及对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那份深深的情意。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一切意义重大,哪怕再苦再累,也绝不能停下脚步。

往往经过几天的奔波劳累,当他们抬着伤病员,拖着几乎已经精疲力竭的身躯抵达总医院的时候,却突然感受到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氛迎面扑来。这种不祥的气息仿佛一层厚重的阴霾,无声无息地笼罩住了整座总医院,让人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忧虑和恐惧。

在那宁静的医院后山,也就是雄伟壮阔的大成寨的山脚之下,赫然增添了一排排崭新的坟墓。这些坟茔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犹如整齐的方阵,一眼望去,密密麻麻,令人心生敬畏。仔细一数,竟然足足有 251 座!每一座坟墓都承载着一段英勇无畏的故事,因为这里安息着 851 名红军烈士的英灵。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一部分。在那个专门用于集中安葬烈士的墓地区域,数量更是多得惊人。那里的坟墓总数竟然超过了一万多座!难以想象,如此众多的英烈们在此处沉睡,他们曾经都是鲜活的生命,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可惜的是,由于伤势过重等原因,他们未能在医院得到完全的救治,最终只能永远长眠在这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

这些红军官兵们,虽然在革命事业尚未取得全面胜利之时就已壮烈牺牲,但他们无疑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勇敢斗士。他们用自己滚烫的热血染红了脚下这片土地,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面对此情此景,主持总医院工作的章政委不禁热泪盈眶。这位从上海艺术学校毕业的女学生,毫不犹豫地组织起各方力量,全力修建烈士墓。她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艺术才华和内心深处对于烈士们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融入到了整个墓园的设计理念之中。经过精心构思和反复打磨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墓园显得庄重肃穆,气势恢宏。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烈士们生前的英勇事迹,让前来瞻仰祭奠的人们无不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对先烈们由衷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走进墓园,枪炮造型的装饰物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它们犹如沉默的卫士,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这些栩栩如生的枪炮装饰,似乎在向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着后来者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勇拼搏。

墓园的中心是墓碑,在两米多高在的墓碑正中央,\"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几个正楷大字苍劲有力,宛如钢铁铸就一般。熟悉的人一眼就可看出那是章政委的笔迹,她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下了对英烈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

墓碑的左右两侧,分别精心雕刻着手枪和红星图案。手枪代表着红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他们手握钢枪,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而那颗闪耀的红星则象征着红军战士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墓碑的上方,章政委匠心独运地将党徽设计成了朝下的样式。这一独特的设计蕴含着深刻且特殊的意义——\"党徽低垂,全党同悲\"。它意味着党始终铭记着这些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全党上下都为烈士们的离去而悲痛不已。同时,这也让长眠于地下的红军战士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象征着希望与信仰的标志,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而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这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让大家深刻领悟到烈士们的巨大牺牲以及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为了能够完美地书写出墓碑上那意义非凡的题字,章政委的心情激荡不已,以至于身体都微微颤抖起来。她特意吩咐旁人打来一桶清澈甘洌的井水,并将自己的双手缓缓浸入水中,任由清凉的井水浸泡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仿佛只有如此这般,才能彻底洗去尘世间的嘈杂纷扰,使得自己那颗原本躁动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变得愈发纯粹、空灵,从而更好地向英勇无畏的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当她终于从井水中抽出那双已经被浸润得近乎透明的双手时,小心翼翼地用一块柔软洁净的毛巾轻轻擦拭着,直至每一根手指、每一处掌心都不再有丝毫水渍残留。紧接着,她深吸一口气,然后稳稳地握住手中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此刻全世界就只剩下她和眼前这块即将承载着无尽敬意与追思的墓碑。

只见她手腕轻转,笔触如行云流水般在碑面上挥洒开来,没有一丝停顿或犹豫,短短片刻之间,一行行苍劲有力、饱含深情的字迹便跃然于石碑之上。那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章政委对烈士们深深的缅怀与敬仰之情。

与此同时,不远处正有一队技艺精湛的石匠们忙碌着。他们手持着章政委精心绘制的设计图纸以及刚刚完成的碑文拓印本,正在四下寻找合适的石料准备錾刻。赵怀中的大哥赵怀华,这位经验丰富的石匠正带领着几名年轻的徒弟认真研究着碑文的雕刻细节。

突然,其中一名小徒弟指着一个较为复杂的字问道:“师傅,您看这个‘马区’字,笔画可真多啊!这么难刻,要不还是由您亲自来吧?”赵怀华闻言凑上前仔细端详了一番,眉头微皱说道:“不对呀,这哪里是什么‘马区’字呢?我看它应该只是单独念作一个字吧。这样,你赶紧去请教一下那边的先生,问问到底该怎么读、怎么刻。”小徒弟不敢怠慢,连忙一路小跑来到站在一旁的先生面前,恭敬地询问道:“先生,请问这个像‘马区’一样的字念啥?又该怎样雕刻才好呢?我们都觉得它太难处理啦。”

先生慢声细语道:“此乃一马一区两字组合的一个字,仅需念作一个‘区’。左边的‘马’,其上三横一竖,恰似马头,那一个大弯,宛如马之身躯,下方四点,仿若马之四足。右边这‘口’字,少了一竖,内里包着三个口,亦代表三位已逝之人。与上方‘先’字,连起来念,便是‘先驱’。意即我们在此建立墓地,安葬诸多已逝之先驱,好使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祭祀他们。肖英率运输队至此停歇,听到先生一番解释,顿时愰然大悟,忙说道:‘我们先来祭祀他们。’便在墓地前烧纸焚香,磕头作揖,随队而来的运输队党明金与其子光铭,亦随之烧纸焚香,磕头作揖,向红军先烈们致以祭奠。

区委书记年文仲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人们完成祭祀仪式后,大声喊道:“党明金!我知道你认字儿不少,这边写字队正好还缺一个人手,你过去帮忙吧。一来可以协助那些石匠师傅们錾刻标语,二来要是有需要写字的时候,你也能顶上。”听到这话,党明金连忙应道:“好嘞,年书记!那我都要写些啥呀?”说着,他快步走到年书记跟前。

只见年书记从衣兜里掏出一张纸来,递给党明金。那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标语口号,字迹工整有力。党明金接过纸张,仔细一看,上面写着:“平分土地”“争取苏维埃中国”“拥护红军”“打倒军阀”“打土豪分田地”“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等。这些充满力量和激情的话语让党明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就这样,党明金带着年幼的儿子党光铭一同加入了写字队。光铭虽然年纪尚小,但却十分懂事乖巧,像个小大人似的跟在父亲身边忙碌着。他一会儿给干活的大人们端茶递水,一会儿又跑去帮忙煮饭收碗,小小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之中,忙得不亦乐乎。而党明金则与其他几位一起,认真地守护着用于固定石料的绳索,以防无关人员靠近,从而保障石匠师傅们的安全。

十余位石匠犹如坐在箩筐中的勇士,从悬崖顶被徐徐吊下。悬崖如刀削般陡峭,下方是深不可测的山谷,山风如怒狮般咆哮而过,吹得箩筐似秋千般左右摇晃。石匠们紧紧抓住箩筐边缘,脸上写满了紧张与专注。他们一手如握铁锤,一手似执钢钎,一锤一钻地敲打着石岩。每一下敲击,都如流星划过天际,伴随着石屑如烟花般飞溅,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着清脆的声响。他们准备在石壁上刻下一条“国民党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石刻标语,当他们在石壁右侧按标语写好“国民”二字时,悬崖以外的远处,传来了另一个不同的声音。

川陕省委宣传部刘部长遥望着凝视着,心中暗自思忖,觉得标语字数过多,若镌刻于崖壁之上,恐难显壮观之态,亦无法展露磅礴气势。于是,他面色凝重地对县委书记等人说道:“中共中央在《致红四方面军的信》中明确指出:‘赤化四川之任务迫在眉睫,横亘于你们面前……你们身负伟大使命,全党皆瞩目于你们,当积极采取进攻之路线,于巩固既有阵地之基础上,奋力争取苏维埃率先在四川全省之胜利。中央向你们及红四方面军全体战士致以最热烈之革命敬礼。’根据这个指令,我认为应将‘赤化全川’确立为土地革命时期开创、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战斗目标。将标语内容更改为‘赤化全川’。”

刘部长的指示迅速传来,石匠们立即修改。起初,石匠们宛如初涉悬崖的雏鸟,对这种在悬崖上作业的方式颇感不适,身体如风中残烛般随着箩筐的晃动而难以保持平衡,手中的工具也如顽皮孩童般不听使唤。然而,他们并未轻言放弃,而是凭借着如钢铁般顽强的毅力和如鬼斧神工般精湛的技艺,如鱼得水般逐渐找到了节奏。他们的手臂因长时间挥动锤子而酸痛难耐,仿佛被千万只蚂蚁啃噬,但他们仅仅稍作休憩,便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作中。夏日的阳光恰似熊熊燃烧的烈焰,炽热无比,如利箭般直射在悬崖上,石匠们的面庞和身躯皆被汗水浸得湿漉漉的。他们的肌肤被晒得犹如黑炭,有的甚至开始蜕皮,宛如蛇类蜕皮一般,但他们却全然不以为意,心中唯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尽快完成石头刻字,让革命的精神如星辰般永远闪耀流传。而当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山谷中弥漫的寒意恰似冰冷刺骨的寒风,无孔不入。

天夜暗黑下来,石匠们回到简陋的窝棚里休憩,第二天清晨,他们又如勤劳的蜜蜂般早早地起身,继续埋头苦干。党光铭凝视着这些辛勤的石匠,眼中充满了钦佩之情,他虽然年幼,但也深知他们正在从事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历经十余天的艰难雕琢,一幅流芳百世的红色标语“赤化全川”终于在沙溪河两岸展露真容。这四个大字犹如钢铁般坚硬,气势磅礴,仿若一座巍峨的山峰,即使在数十里外也能清晰可辨。一个多月后,当县委傅书记领着省委宣传部刘部长前来验收时,他们远远地伫立着,凝望着这令人震撼的石刻标语,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傅书记不禁伸出大拇指点赞:“这石刻标语必将与世长存,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为革命理想拼搏奋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