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检查数据小组(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最新章节。
进入冬月,蜂窝平台迎来了成立三周年的节点。
这一年,全国已有732个村庄以不同形式加入蜂窝网络,其中235个实现“制度完全自治运行”,112个已具备独立修复能力,另有87个村自建子平台,开始反哺周边村落。
蜂窝制度,不再是“新鲜玩意”。
它成了真正的“制度物种”,在全国范围内自然演化、自我适应、区域化变种。
而这种“系统外自我繁殖”的能力,终于引起了中央更高层面的关注——
国家治理实验委员会决定设立“制度自由区试验带”。
什么意思?
用简单话说,就是划出五个区域,把蜂窝制度作为“主治理机制”,对照其他地区的传统治理方式,进行制度对比运行。
而陈家村,毫无悬念,成为西北试验带核心区。
这原本是件好事。
但陈鹏飞心里清楚,这才是真正的刀口。
他站在陈家村新建的制度调度室里,看着电子蜂窝图谱一圈圈扩散,眼神却比以往更冷静。
“不是咱有多强,是他们终于准备给咱‘上手术台’了。”
张玉英点头:“这次不比以前。之前是咱自己讲、自己错、自己改。”
“现在,是国家级实验——他们要看‘你能不能带一片’,不是‘你能不能自己活’。”
吴凡插话:“这也意味着,咱再失败一次,不是自己收拾残局,而是全国都看着。”
陈鹏飞一拍桌子,起身吩咐:
“启动二次制度排查。”
“把我们所有运行三年以上的制度,重新拿出来过一遍——不看是否‘跑得顺’,只看是否‘跑得公’。”
“只要有一条制度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利益固化’,立即提出修正提案。”
林璐璐立刻调出平台大数据,几行分析指标浮现:
?“村务监督制度”满载运行时间过长,代表换届率偏低。
?“老人红利缓冲机制”反馈一致性过高,疑似存在“默认审批”行为。
?“共田收益二轮分账制”在部分村落出现“劳力绑架非劳群体”争议。
这些不是“坏制度”,反而是表现得最平稳、最受欢迎的一批。
可越是平稳,越可能出问题。
张浩皱眉:“这三条是我们当初最得意的,现在——都被标黄?”
陈鹏飞语气平静却有力:
“最得意的,往往最容易腐坏。”
“制度不能因为运转顺,就放弃怀疑。”
“我们不是要养一套‘精致制度’,我们要养一套‘能抗检’的制度。”
“你只有自己先打脸,别人才打不动你。”
此话一出,全平台响应。
三天内,89个节点村发起制度“自审申报”,其中27个制度被主动标注为“高稳定风险型机制”,进入“缓运行通道”。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14个村自发暂停部分红利分账程序,只为等待审计清退完成。
这一动作,引爆全网舆论。
“蜂窝敢自查、敢停账,太狠了!”
“别说其他地方,哪个村的干部能拍板让村里少分钱?”
“他们真的不是在‘搞制度’,是在‘信制度’!”
而另一边,地方上的某些干部却坐不住了。
有个典型的声音来自陇西片区某县:
“蜂窝搞得太深,开始干预村里经济利益格局了。”
“制度一多,代表一多,办个村集体事务都要先问群众了,效率越来越低,谁还敢干活?”
“再这样搞下去,村里干部成挂名的了。”
这些声音汇总后,汇成了一条意见:
“蜂窝制度过度民主,影响基层治理效率。”
风又来了。
而这一次,来的不是明刀,而是更阴的一招——
试验带中的某些县,开始悄悄设立“制度示范组”,试图以统一模板替代蜂窝分布式网络机制。
他们的名义很漂亮:“让村民用得更方便、流程更清晰、干部更好执行。”
但实质,是要把蜂窝制度里那些“群众议案权”“错了也能反悔的机制”“代表临时可罢免权”统统拿掉,换成一套“可控、可评、可调”的上行体系。
“你们蜂窝的火,是点起来了,但我们要放在灯罩里烧。”
消息传来,蜂窝平台后台彻夜亮灯。
陈鹏飞没开口,只把那张“示范模板标准化表格”在墙上钉了一钉,退后半步,说:
“大家看看,这表格好不好看?”
张玉英冷笑:“看着就像以前的计划生育表。”
吴凡皱眉:“他们真敢拿这个来压咱?”
林璐璐打开蜂窝图谱调控界面:“我们要不要硬刚?”
陈鹏飞却摇头:
“不急。”
“我们要拿制度打制度——既然他们要做模板,那我们就做**‘制度兼容性破击实验’**。”
“他们拿一套模板来通吃,那我们就让同一区域的村,各自用一套蜂窝制度,来跑同一批事务。”
“谁先出问题,谁先塌。”
“数据不会说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