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这个时代的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最新章节。
十一月底,一支特殊学术访问团悄然入驻陈家村。
领头的是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林致远。
这位林教授,当年是参与制定第一版《基层治理优化建议方案》的发起人之一,也曾担任过多个国家治理现代化课题的牵头人。
他是带着怀疑来的。
毕竟,一个没有法条、没有章程、没有领导签批的制度系统,凭什么能靠一群“普通农民”撑起几百个村的自我运行?
可当他踏入祠堂,看到那堵“失败制度公示墙”时,眼神变了。
那是一面老砖墙,布满手写草案、圈批、错词、标注、箭头、修改建议、群众留言……像极了一部“制度野生史书”。
而墙角有一块最老的制度草案,上面写着:
“共田初稿V1.0”
“失败原因:分账时没考虑谁去地头看账。”
“村民留言:我家干了十天活,最后说账本写漏了,我不信!”
林致远站在那块墙前,愣了很久。
半晌,他转身对陈鹏飞说了一句话:
“你们这不是‘制度’,是‘制度记忆体’。”
“这不是标准化系统,而是——制度意识。”
“我明白了,蜂窝不是在教人治理,而是在让人明白——我也可以治理。”
“我也可以治理。”
这句话,被蜂窝平台编辑成了一张图,挂在全国各地的“共议会所”门口。
它不是口号,是一种觉醒。
制度,不再是上面安排的,是我可以写的。
……
学术界在震动。
很快,清华、北大、中山、复旦等高校接连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够以“蜂窝制度”为蓝本,搭建“村治制度演化数据库”,用于高年级教学与治理模型对抗实验。
联合国乡村自治研究组也发来邮件,希望访问蜂窝制度图谱,作为东亚地区“去中心自治实践样本”之一进行研讨。
陈家村一下子从一个“边缘制度实验村”,变成了世界眼中“民间治理演化起点”。
蜂窝没有回应,不拒绝,也不炫耀。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
在后台上线了一个新功能——
“田埂对话”
内容是由全国各地村庄提交的“失败制度录音”,包括争吵、质疑、懵懂、回炉等全部过程。
林璐璐写了上线文案:
“不是每一句骂声都要删掉。”
“我们想让你听听,制度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
后台一度瘫痪。
蜂窝服务器第一次崩溃,不是因为访问太多的好评,而是因为——全中国最普通的那些吵架声,被上传成了一场制度风暴。
“你凭什么决定我家田怎么分?”
“这个事儿你说了不算,要我们都点头才行!”
“我错了,我提议那个机制没想周全,这次我退出评议。”
“我虽然文化低,但我讲的,是我们家的事,我有发言权!”
……
这些声音,被清洗过的制度档案里永远不会保留。
但蜂窝把它们当作了主干。
陈鹏飞说得好:
“只有当你敢保留‘群众还不理解制度’的那一刻起,制度才是真的站在了他们那边。”
“制度不需要被吹捧,它只需要被吵出来。”
……
“田埂对话”发布第十五天,后台收到一封特殊投稿,来自一位外国学者。
那是一位荷兰籍社会结构研究者,他用了两年时间,跑遍中国西南,想研究“非标准农村组织体系”。
结果在一个苗寨村落,发现了“制度失败墙”。
他追查源头,找到了蜂窝。
那封投稿只有一句话:
“制度不是从首都走出来的,而是从某块干裂土地上,被几个不识字的村民吵出来、写出来、保留下来的。”
那一刻,全世界看见了蜂窝制度最本质的样貌:
不是发达,不是先进,不是标准——
而是活着的,错得起的,能改的。
“蜂窝制度”走入国际学术视野后,陈家村的冬天格外热闹。
联合国发展署、中国社科院、亚洲治理网络、德国基层自治观察团……一个接一个的考察团,踏着泥泞的田埂、挤进老祠堂、坐上冷板凳。
他们不看“文件”,只看“流程”。
不问“成功经验”,只问“失败怎么处理”。
而蜂窝制度,偏偏最擅长给他们“看失败”。
有位东南亚治理学者看完“失败制度留存墙”,感叹道:
“你们不是把制度失败当耻辱,而是当作制度的发育过程。”
“这太先进了。”
可陈鹏飞却淡淡摇头:“不是先进,是实在。”
“我们不是学者,是活在制度里的老百姓。”
“我们允许自己写错,因为我们承担得起。”
“我们不怕出错,因为我们随时准备改。”
……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的“田埂对话”功能继续扩大。
越来越多的村庄,将日常争议录音、意见冲突甚至代表互怼的会场音频上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