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想要发达(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四合院:我给贾东旭的机床装脑》最新章节。
看到尤远山略显歉意的表情,林祯安慰道:“尤叔,这没什么,我已经预料到收购不会太容易,所以才亲自前来。”
尤远山解释说:“现在改革开放的方向已明确,地方 ** 也希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林祯回应:“那没问题,您定个时间,我与领导商谈。”
“明天就好,明天我带你们去见领导。”
各地领导都想吸引投资,既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又能解决待业青年的工作问题。
因此,这次挽留你的投资也是合乎情理的。
本来你也打算在当地再建一个厂,但听取高层意见后,发现这里资源供应远不及首都便利。
首先回到首都建厂,还可以和轧钢厂合作,需要什么材料,直接下单,就像回娘家般方便。
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在于双层真空玻璃管,但更多部分是由铁件构成的。
铁质的支架与储水罐摆在城市里,接上自来水就能直接用。可搁在乡村,就得配上电力抽水机和蓄水压力罐才行。
这两项新配套设备还没研发出来,要是有了,首都的春风电机厂负责马达,轧钢厂则生产压力罐。
而在南方的小城里,既找不到电机厂,也没有钢厂。
再说关系网,林祯在南方小城只认得尤远山一个人。
即便领导再关照,也远不及在首都那么便利。
所以这次即便去领导办公室谈,也必须把整条生产线买下来。
林祯他们抵达目的地时已近正午,路上奔波了一天一夜再加半天,若不是没通高速路,速度已经算快了。
尤远山请林祯在本地最大饭店用餐后,又带他参观了玻璃厂的车间。
这家玻璃厂主要做民用玻璃,像窗户、玻璃瓶、暖瓶内胆之类,效益 ** 。
当时国家刚恢复经济,建筑和汽车制造这些真正消耗玻璃的大行业还未兴起。
仅靠民用需求,订单寥寥无几。
因此玻璃厂整体处于半停摆状态。
而当年研发的双层真空玻璃管技术,除了林祯,没人能派上用场。
年前让二儿子林家到玻璃厂出差,实际上就是重启停产的生产线。
虽然生产线恢复运作,也试制出产品,但始终未能大规模投产,依旧处于闲置状态。
林祯对玻璃厂的投资,无疑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也是地方领导不愿将自主研发的技术和生产线一并出售的理由。
林祯全然明白这些事情,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这条生产线上的设备而已。
若论技术,没有林祯过去几年的跟踪与提醒,尤远山根本无法制造出双层真空壁的玻璃管。
林祯有系统的支持,最欠缺的是各类设备,而技术并非难事。
毕竟,真正的实体设备无法凭空从系统中诞生。
无论如何,他必须购入一条现成的生产线。
林家有人忧虑地问:“父亲,要是这里的领导不肯放手怎么办?要不要给那位已退休的老领导打个电话?”
林祯笑着答道:“老领导已经退休了,能不麻烦他就不麻烦。这次他给我们提了建议,我们不能总依赖他。这件事我明天就去找领导谈,最多就是多出点钱。这条生产线除了我们,没人会要的,您就放心吧。”
第二天清晨。
尤远山带着林祯等人前往领导的办公室。
这位领导年过五十,是个极具智慧之人。
外表和蔼可亲,见到林祯并未立刻提及投资之事,而是笑道:“林祯同志,我早就听尤远山同志提到过你,一直想见你一面,可惜一直没机会。欢迎你来我们这儿考察啊!”
林祯谦逊地谢道:“多谢领导在百忙中抽空接见我们,我们也一直希望能聆听您的教诲。”
“哎呀,这没什么,你也别太急。对了,到了之后有没有去名胜古迹或者工业园区逛逛?我们这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很支持前来投资的朋友呢!”
林祯说:“昨天中午才到,下午去了趟玻璃厂,确实感受到这里蓬勃发展的潜力。”
“这股潜力需要个领头人,不如你就留下来吧,我会让团队尽力关照你的。”
遇到这样既谦逊又有深度的领导,林祯心中确实有些忐忑,他不惧怕压力,却担心这份善意会让自己难以承受。
林祯勉强笑了笑说道:“领导,您的好意我只能心存感激,目前我在首都郊区已选定地块,厂房的设计方案也已敲定,短时间内实在抽不出精力在这儿增设分公司。”
“我明白,也听了尤远山同志介绍过。你可以选择入股玻璃厂呀,让二儿子林家出任副厂长,这并不会影响你的生产进度。如果你更倾向于工业园里的土地,只要看中哪块,我都会为你预留。无论是建厂还是后续生产,我都会全力支持。”
林祯回应道:“玻璃管只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未镀膜的透明管无法实现集热效果,而镀膜工艺尚待完善,需要在我的研发中心进行实验。两地分设工厂不利于研发工作的推进以及产品质量的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我们这儿有石英砂矿,还有配套的碱厂,做起事情来要便捷得多。你要是把整条生产线都搬过来,在首都生产玻璃管岂不是更麻烦?”
林祯接着说:“原料我们可以从本地采购,实际上按照我的规划,玻璃管的产量不大。我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钢材,而我们这儿没有钢厂,首都却有一家大型轧钢厂,能够满足各类钢铁制品的需求。如果要将热水器推广到无自来水地区,还需配备电井马达和蓄水压力罐,这两种设备在这儿制作起来都不容易。”
领导意识到挽留林祯继续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仍想尝试说服。
“不能先在这儿生产玻璃管,然后运过去吗?”
林祯答道:“工厂建设才刚刚起步,两地分开操作确实很不方便。”
叹了一口气,领导显得有些犹豫,“你这决心真是让我难以劝动啊。你知道吗,这么多年的研究投入,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察觉到领导态度有所松动,林祯立刻表态:“这点我很清楚。这样好了,在我和尤厂长谈妥的价格上再多出两成作为收购费,原本二十万,现在二十四万。此外,我还会签订一份为期五年的原材料供应协议,期间绝不使用其他产地的矿料。”
见状,尤远山也顺势劝道:“领导,林祯同志已经在首都周边建起了两家工厂,实在腾不出精力来增设第三个分厂。要是这条生产线不能转到他那里,就只能一直闲置下去,白白浪费资源。”
沉思片刻后,领导笑着同意:“那这样吧,改成长期供应协议,只要你继续生产,就从我们这儿购买原料。我们可以将技术和生产线全部转让给你,并与你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应该不过分吧?”
林祯点点头表示认可:“完全没问题,无论在哪进货,只要价格公道,我当然希望能持续合作。”
对林祯而言,花二十四万买下整条生产线非常划算。如果自己单独购置零件并完成安装调试,恐怕要等到明年才能正式投产。
而对玻璃厂来说,这条闲置多年的试验线能卖出这个价钱也算是意外之喜。
倘若林祯没有计划生产太阳能热水器,这些机器很可能已被拆解出售。
原本领导还希望林祯能加大投资力度,但看到对方出手阔绰,也只能作罢。
这份长期供货协议双方都订得十分慎重,各自都预留了退路。
乙方顾虑甲方可能利用大额订单压低价格;而甲方则担心乙方借口原料短缺提高售价。
最终,双方确定了一个保障措施:原料价格与市场均价的差距不得超过5%,避免无序波动。
林祯因此无需再为长期供货担忧。在这次商谈中,他深切体会到所谓的“钞能力”,那种挥金如土的感觉相当痛快。
协议签订后,上级提议林祯多留几日,体验南北人文差异。林祯也有此意,但首都工业用地的手续亟待处理,不得不提前返程。
当日午后,林祯留下二儿子林家以及儿媳唐艳玲,让他们着手与尤远山交接整条生产线事务。而他自己则驱车带尤凤霞和苏雨梅先行返回。
与此同时,在首都,同发建材公司已成功填补了建筑企业的进度需求。原本由李副厂长创办、陈主任经营的那家皮包建材公司现交由许大茂接管。
为确保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建设顺利进行,许大茂正忙着向周边建材企业大量下单并签署合同。曾经空旷的院落如今堆满各类建材,并额外租赁了三个大院用于仓储。
为了囤积物资,近来许大茂跑遍了整个四九城及其郊区。
这天傍晚回到四合院时,二大爷刘海中拦住了他。
“哎,许大茂,过来过来。”
“什么事啊二大爷,快说吧,我还忙着呢,一会儿还得出去吃饭。最近你知道吗?那些建材公司的经理都排队请我吃饭!”
“好了好了,别得意了,我问你,你是不是从三分厂进了百吨螺纹钢?”
“咦?你怎么会知道的?我今天早上才签完采购合同,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回去告诉你呢。”
“当年那三分厂的蓝厂长刚入行做学徒时,唉,就是我带着他的!”刘海中自豪地拍拍胸脯。
许大茂心里一动,立刻问:“真有这样的事?那您能不能帮我个忙?这种螺纹钢特别抢手,一百吨远远不够我的需求,可要是多要些,厂里又说没货。”
刘海中嘿嘿一笑:“不帮你还能来找你干什么?过来吧,到我屋里慢慢聊。”
自从刘光齐和刘光福被棒梗骗了之后,刘家的日子就过得相当艰难。
兄弟俩的吃穿住行全靠父母支持,一点钱都没分担,还一直打主意想分走刘海中的一部分积蓄。
贰大爷刘海中辛苦攒下的养老钱眼看就要保不住了。
过年期间,刘光齐和刘光福找了份临时工作干了几日。
虽然勉强缓解了燃眉之急,但临时工终究不稳定,年后老板就把他们辞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