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以文会友?指点迷津(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陈平安心里有数,结合图书馆里关于“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基础理论,开始用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点拨”。
“林先生觉得人物干巴巴,或许…是因为我们只写了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却没写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
“所谓‘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一个人物,他的出身背景、性格经历、内心欲求,都会影响他的言行举止。咱们在下笔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个人物,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想要什么?他害怕什么?把他这些‘里子’想透了,那他的‘面子’(言行举止)自然就立起来了,也就活了。”
这番话,其实是现代编剧理论里“人物小传”和“核心动机”的简化版,但用儒家“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道理包装一下,听起来也颇有几分道理。
林易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露出茅塞顿开的光芒:“对对对。小先生所言极是。晚生以前只顾着编排情节,却忽略了人物的根子。受教了,受教了。”
“至于情节平铺直叙嘛…”陈平安继续说道,“或许可以试试…制造一些‘冲突’和‘转折’?”
“冲突?转折?”林易不解。
“嗯。比如,主角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总不能让他轻轻松松就成功了吧?得给他设置点障碍,让他遇到些困难,甚至…让他失败几次。”
“这个障碍,可以是外部的敌人,也可以是内心的挣扎。有了冲突,故事才会有张力。”
“转折呢,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读者以为故事要往东走的时候,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他惊呼一声‘原来如此’。这样,故事才不会显得寡淡无味。”
这又是现代叙事理论里“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反转”等技巧的通俗化解释。
陈平安结合《白蛇传》和《天仙配》里的具体情节,简单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白素贞与法海的冲突,董安卖身葬父的困境,水漫金山的转折等等。
林易听得如痴如醉,只觉得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写。
困扰了他许久的难题,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解决的方向。
“小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林易激动地站起身,对着陈平安深深一揖,“晚生今日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小先生之才,远非晚生所能及也。大恩不言谢,日后若有用得着晚生的地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态度极其诚恳,感激涕零。
陈平安连忙扶起他:“林先生不必如此。你我皆是爱文之人,互相探讨罢了。算不得什么指点。”
又与林易闲聊了几句,旁敲侧击地打听了一些县里读书人的情况。
比如县学里有哪些出名的才子,今年的县试大概有多少人参加,竞争态势如何,以及…有没有其他像林易这样,对通俗话本感兴趣,或者试图以此谋生的读书人。
林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平安。
通过这次交谈,陈平安不仅收获了一个对自己感恩戴德的“粉丝”,也对本地士林的现状和科举的竞争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送走了感激涕零的林易。
陈平安站在院子里,若有所思。
这件事,很快就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有人称赞陈平安小小年纪便有大家风范,不吝赐教,乐于助人。
也有人依旧抱着老观念,讥讽他“不务正业”,整日里与那些写“小说家言”的人为伍,失了读书人的身份。
对于这些赞誉或非议,陈平安已经能够做到心如止水,不置可否了。
名声是双刃剑,有人捧你,就有人踩你。
关键在于,自身的实力是否足够强大,能够支撑起这份名声,抵御住随之而来的风雨。
至于那位林易书生,未来是会成为自己的助力,还是因为某些原因变成对手?
现在还不好说。
人心难测。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至少目前看来,结下这份善缘,总归不是坏事。
而自己在士林中的初步形象,大概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略显神秘、特立独行,但似乎还算“乐于助人”的“神童”吧。
这个形象,有利有弊。
如何利用好其中的“利”,规避其中的“弊”,将是他未来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