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声名所累,应对探问(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咏鹅》带来的轰动,加上之前《白蛇传》、《天仙配》打下的基础,让“小河村神童陈平安”这个名号,彻底在青溪镇及其周边地区传开了。

一时间,陈平安成了附近十里八乡最热门的话题人物。

不仅是普通村民好奇,就连镇上那些平日里自视甚高的读书人,也开始对这个年仅几岁就能作诗、写书的农家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各种各样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方敬儒先生的蒙学馆,也因此变得“热闹”了不少。

时常会有一些陌生的面孔,提着点薄礼,前来“拜访”方先生。

名义上是请教学问,或者探讨文墨。

但言谈之间,总会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到陈平安身上。

“方先生,久闻您教导有方,门下出了位惊才绝艳的‘神童’啊。”

“是啊是啊,那首《咏鹅》,浑然天成,我等拜读之后,亦是赞叹不已。”

“不知…那位陈平安小友,今日可在馆中?我等也想一睹其风采,沾沾文气。”

方敬儒先生人老成精,自然明白这些人的真实来意。

大多是好奇心作祟,想亲眼看看这“神童”究竟是何模样,顺便…或许还存着点考较试探的心思。

对此,方先生心里其实是有些不悦的。

他既为弟子的才华感到骄傲,又担心过多的关注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影响他的心性。

尤其是在经历了上次孙童生之事后,方先生更是坚定了要让陈平安“藏拙”的念头。

因此,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方先生总是会先将对方恭维一番,然后轻描淡写地说道:“诸位谬赞了。平安那孩子,不过是记性好些,偶得一两句歪诗罢了,当不得‘神童’之名。”

“至于今日嘛…唉,那孩子贪玩,许是又跑到哪个山沟里去了,未必在馆中。诸位若只是寻他,怕是要白跑一趟了。”

试图用这种方式,将这些不请自来的“访客”挡回去。

然而,总有那么些运气好的,或者掐准了时间来的,正好能碰上陈平安在蒙学馆里。

比如这天下午,就有两位穿着体面的中年文士,联袂而来。

自称是镇上某书院的先生,特来拜会方敬儒。

寒暄过后,果然又将话题引到了陈平安身上。

恰好,陈平安因为要向方先生请教一个问题,并未立刻放学回家。

方先生无法再推脱,只好将陈平安叫了出来。

“平安,这两位是镇上博文书院的张先生和李先生,特意来看看你。”方先生介绍道,同时暗中向陈平安递了个眼色。

陈平安立刻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礼:“学生陈平安,见过张先生,李先生。”

姿态放得很低,眼神清澈,带着孩童应有的好奇和一丝腼腆,完全看不出之前舌战孙童生时的那份锐气。

那两位先生仔细打量着陈平安。

见他虽然穿着普通,但眉清目秀,眼神灵动,不卑不亢,心里先有了几分好感。

“呵呵,果然是钟灵毓秀,不同凡响啊。”张先生笑着夸赞道,“陈小友,我们都读了你的《咏鹅》诗,当真是…嗯…清新可喜,童趣盎然。”

他本想用更华丽的词藻,但看到陈平安稚嫩的年纪,又觉得不太合适。

“先生谬赞了。”陈平安小脸微红,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那都是…瞎写的,当不得真。”

“哎,小友何必过谦。”李先生也笑着开口,“听说小友不仅能作诗,还…‘写’了那本风靡全镇的《白蛇传》?当真如此?”

终于问到了关键点。

这也是他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求证传闻的真实性。

陈平安似乎更加不好意思了,低下头,小声道:“那…那不是我写的。是我听村里一位老爷爷讲的故事,觉得好听,就…就记下来,托赵秀才帮忙誊抄整理的。学生年纪小,哪里会写什么书嘛。”

再次将功劳推给“白胡子老爷爷”和赵秀才,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记录者”和“整理者”。

这个说法,既解释了话本的来源(避免了“创作”带来的惊世骇俗),又显得合情合理(孩童记性好,记录故事)。

两位先生听了,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如此。

这样就说得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