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格律之内觅真意(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县尊大人的“关注”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无形之剑,让方敬儒先生对陈平安的考前辅导愈发上心,也愈发严格。

尤其是那被视为科举敲门砖的八股文,更是成了每日操练的重中之重。

经历了上次的瓶颈和老师的点拨,陈平安心态已然转变。

不再将那死板的格式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再一味地追求在文中塞入自己那些“惊世骇俗”的现代思想。

而是开始真正沉下心来,学习如何在“镣铐”之内,跳出最符合“规矩”的舞蹈。

方先生的要求是: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最后才是…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尝试融入一丝属于自己的东西。

于是,陈平安再次捧起了那些经典的八股范文,以及方先生自己当年的得意之作。

这一次,不再是带着批判和审视的眼光,而是像一个虔诚的学徒,仔细揣摩着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的起承转合。

“破题,为何如此简练,却能直指核心?”

“承题,如何做到既呼应破题,又为下文张本,还不显得重复?”

“起讲,如何才能开宗明义,气势恢宏,引人入胜?”

“中间四股的对仗,如何才能既工整典雅,又自然流畅,不显生硬?”

“束股收尾,又该如何照应全文,余音绕梁?”

一个个问题在脑海中盘旋,又在图书馆浩瀚的资料和方先生的讲解中,一一找到答案。

渐渐地,他对八股文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格式要求上。

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

那看似死板的“起承转合”,其实也蕴含着一种严谨的论证结构。

如同后世的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破题),再承接阐释(承题),然后展开论述(起讲、入手),通过正反对比、层层递进(中间四股),最终得出结论,回应主题(束股)。

只不过,这种论证,必须用圣贤的语气,引述圣贤的言论,来表达“圣贤”的观点。

所谓“代圣人立言”,便是如此。

想通了这一层,陈平安再动笔练习时,感觉似乎…顺畅了不少。

不再是之前那种处处受制、别扭不堪的感觉。

而是像在参与一场有明确规则的文字游戏。

虽然规则苛刻,但只要摸清了其中的门道,依旧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他开始尝试,在严格遵循格式的前提下,变通地融入一些自己对经义的独特理解。

这种理解,自然不能是那些惊世骇俗的现代思想。

而是要从图书馆里那些历代大儒对经典的深度解读、不同流派的观点碰撞中,提炼出既有新意、又不至于离经叛道、且能用典雅古文包装起来的“亮点”。

比如,方先生今日布置的题目是《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儒家“仁”道的经典阐释。

寻常的作法,无非是围绕着“推己及人”、“忠恕之道”这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来展开。

陈平安破题承题之后,在起讲部分,却subtly地引入了一个新的角度。

“……夫仁者,人也。二人相与,方成其仁。故推己之心以待人,乃成仁之始基。然,仅仅推己之‘不欲’,尚不足以尽仁道之全。盖‘不欲勿施’,乃消极之不为恶;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积极之为善,是更高层次之追求也…”

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进行对比,点出后者在境界上的提升,视角颇为新颖。

接下来的股比中,更是围绕着“积极为善”这一核心,旁征博引(当然,引的都是这个时代存在的经典),论述了读书人不仅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的道理。

虽然行文依旧带着些许模仿的痕迹,对仗也偶有生硬之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