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初试经义定乾坤(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老陈家祖地冒烟出状元了》最新章节。
号舍之内,光线略显昏暗。
陈平安将自己的考篮小心翼翼地放在脚边,然后端坐在那块简陋的木板凳上,调整了一下坐姿,尽量让自己坐得更稳当些。
目光扫过面前那块充当书桌的木板,上面还残留着前人留下的些许墨迹和刻痕,无声地诉说着科举之路的漫长与艰辛。
周围的号舍里,也陆续传来了考生们入座、整理文具的细碎声响。
没有人说话,只有压抑的呼吸声和偶尔几声刻意放轻的咳嗽,在狭窄的号舍间回荡。
一种无形的紧张感,如同潮水般,渐渐将整个考场淹没。
时间在沉默中缓缓流逝。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号舍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和低沉的号令。
紧接着,便有衙役捧着一叠叠印好的试卷,开始逐个号舍分发。
试卷是用的最粗糙的土纸,上面用油墨印着题目。
陈平安接过自己的试卷,入手略感粗糙。
深吸一口气,将试卷平铺在面前的木板上,目光专注地看向卷首。
第一场考试,正如方先生所料,分为“默经”和“经义”两部分。
默经,顾名思义,便是默写指定的儒家经典片段。
这对于拥有“脑内图书馆”的陈平安而言,简直是易如反掌,送分题一般。
正当他准备提笔开始默写时。
“当——”
一声清脆悠长的锣响,从贡院的中心位置传来,回荡在每一个考生的耳边。
紧接着,便是监考官员那略显威严的声音响起。
“青溪县丙申科童生试,第一场开考。所有考生,即刻答题。考场之内,不得交头接耳,不得传递纸条,不得喧哗滋事。违者,一律按科场舞弊论处,革除功名,枷号示众。”
声音落下,整个考场更显肃穆。
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考生们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陈平安不再迟疑,拿起早已研好的墨,饱蘸浓墨,开始在默经部分的答题区域,一字一句地书写起来。
他选择的是馆阁体,字迹工整清晰,大小匀称,力求卷面整洁,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
脑内图书馆如同最精准的复印机,将《论语》、《孟子》中指定的段落,一字不差地呈现在他的意识之中。
而他的手,则如同最熟练的刻工,将这些文字,精准地复刻在试卷之上。
不过一刻钟的工夫,默经部分便已全部完成,且无一错漏。
陈平安轻轻吁了口气,放下笔,活动了一下略有些僵硬的手腕。
目光转向试卷的后半部分——经义题。
这才是本场考试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能拉开考生之间差距的部分。
县试的经义题,通常出自《四书》,偶尔也会涉及《五经》中的某些篇章。
题目相对自由,不像后世府试、院试那般,对八股文的格式要求那么严格,更注重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阐述能力,可以说是八股文的雏形。
今年的经义题,题目是——“子曰:‘君子不器。’请申论之。”
看到这个题目,陈平安心中微微一动。
这道题,出自《论语·为政》篇。
其字面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特定的用途。
引申开来,便是说君子应当博学多才,通晓事理,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技能或知识,要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道题,正是他前些日子与方先生反复研讨过的几个重点题目之一。
方先生当时还曾戏言,若县试能考到此题,平安你定能写出一篇锦绣文章。
没想到,竟真的被先生言中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好兆头?
陈平安心中安定了不少。
开始沉心静气地审题。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如何破题,如何承题,如何起讲,如何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要合乎圣贤之道,又要能展现出自己的见解,这便是关键所在。
脑海中,与此题相关的各种经典注疏、历代大儒的解读、以及方先生的教诲,如同潮水般涌现。
同时,那些被他巧妙“包装”过的、源自现代思维的某些理念,也开始与这些古代智慧碰撞、融合。
片刻之后,陈平安已然胸有成竹。
再次提笔,饱蘸浓墨。
这一次,他的笔锋,比默经时更多了几分灵动与气势。
破题,开门见山,点明“器”之局限与“君子”之追求。
“【破题】器者,囿于一用;君子,志在通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