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国野史!》最新章节。

曹操听闻又失一阵,连心腹猛将许褚都被刺伤,粮道亦被彻底断绝,心中更是“又惊又怒,又急又怕”!他立刻传令军中医士,好生为许褚疗治箭疮。一面则再也按捺不住,决定亲自提兵,与蜀军在阳平关前,堂堂正正地决一死战,以挽回败局!

刘备亦是亲率大军,出关迎战。两军在阳平关前,各自列开阵势,旗鼓相当。玄德阵中,令义子刘封出马挑战。

曹操在门旗下见了,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指着刘封,破口大骂道:“好你个织席贩履的刘备!真是无人可继了么?竟然屡屡派遣你这螟蛉假子出来送死!我若唤出我的黄须儿(指其子曹彰)来,管教你这假子死无全尸,化为肉泥!”

刘封年轻气盛,哪里受得了这等羞辱?顿时大怒,也不答话,挺起手中长枪,催动胯下战马,径直便向曹操冲杀过来!

曹操见状,急忙下令大将徐晃出马迎战。刘封与徐晃斗不数合,便依孔明预先的吩咐,佯作不敌,拨马便往本阵败走。

曹操见蜀军又败,以为有机可乘,当即下令全军追击!曹军将士,如潮水般向蜀军大阵掩杀过去!

然而,就在曹军追至蜀军营寨之前时,忽然只听得蜀军营中,四下里号炮之声大作,鼓角齐鸣,喊杀声震天!曹操心中一惊,暗道:“莫非又有伏兵?”急忙下令,停止追击,火速退兵!

曹军将士本就已是“惊弓之鸟”,听得鸣金之声,更是慌不择路,争先恐后地向后逃窜,自相践踏,推推搡搡,死伤者不计其数!狼狈不堪地逃回阳平关,紧闭关门,方才惊魂稍定。

而蜀军则乘胜追击,直至阳平关下。孔明又施展“疲兵之计”,下令军士,夜间轮番在关隘四周骚扰:东门放起火来,西门则大声呐喊;南门又燃起狼烟,北门则擂鼓助威!如此这般,日夜不停,搅得关中曹军,寝食难安,心神不宁。

曹操被这没完没了的袭扰搞得是“焦头烂额,几近崩溃”,又兼粮草断绝,军心涣散,知道这阳平关已是万万守不住了。他心中大惧,再也顾不得什么“体面与尊严”,于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打开关门,带领残兵败将,弃了阳平关,又向着西北方向的斜谷道狼狈逃去!

蜀军探知曹操弃关而逃,立刻从后紧紧追袭!

曹操正带领败兵,在崎岖的山路之上,仓皇奔逃。忽然,只见前方尘土大起,喊杀声震天,一彪军马,当头拦住了去路!为首一员大将,豹头环眼,手持丈八蛇矛,正是张飞!紧接着,又听得背后喊杀声大作,另一彪军马,如旋风般掩杀过来!为首一员大将,白马银枪,威风凛凛,正是赵云!与此同时,从褒州方向的山路之上,又冲出一支兵马,截断了曹军的侧翼,为首的乃是老将黄忠!

三路蜀军,皆是“以逸待劳,士气如虹”,将本已是“丧家之犬”的曹军,团团围住,奋力冲杀!曹军更是兵败如山倒,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曹操帐下诸将,如徐晃、曹洪等人,皆是奋力死战,拼死护卫曹操,这才好不容易从蜀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走。

方才逃至一处名为“斜谷”的险要隘口,正欲喘息片刻。忽然,又见前方尘头大起,隐约有大队兵马,正向此处开来!曹操心中一惊,暗道:“不好!此处莫非也有蜀军的伏兵?若真如此,我今日休矣!天亡我也!”

然而,待到那支兵马渐渐驶近,曹操定睛一看,却不由得转惊为喜!原来,来者并非蜀军,而是自己的次子,“黄须儿”曹彰!

这曹彰,表字子文,自幼便喜爱骑马射箭,膂力过人,据说能徒手与猛虎搏斗!曹操曾经告诫他说:“我儿啊,你不好好读书,只喜欢舞枪弄棒,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有何可贵之处?”曹彰却慨然答道:“大丈夫在世,当效仿那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为国立下不世之功,横扫大漠,拓土开疆,率领数十万大军,纵横天下,方不负此生!何必去做那皓首穷经的书呆子呢?”

曹操曾经问诸位儿子的志向。曹彰便朗声答道:“儿愿为将!”曹操又问:“为将当如何?”曹彰答道:“为将者,当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面临危难之时,能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论功行赏之时,则有功必赏,赏罚分明,信守承诺!”曹操听了,亦是抚须大笑,对曹彰的“豪言壮语”颇为赞赏。

就在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的乌桓部落起兵反叛,曹操便派遣曹彰,统领五万大军,前去征讨。临行之前,曹操特意告诫他说:“在家中,你我是父子;但一旦领受军令,便是君臣。军法无情,不徇私弊,你务必要深以为戒,不可有丝毫懈怠!”

曹彰领兵到达代郡之后,果然不负众望,每次作战,皆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一路势如破竹,直杀至桑干河畔,将叛乱的乌桓部落,尽数平定。他听闻父亲曹操在阳平关兵败,心中焦急,便立刻率领得胜之师,星夜兼程,赶来汉中助战。

曹操在绝境之中,忽见爱子曹彰率领生力军前来,如同在沙漠之中遇见了甘泉一般,不由得大喜过望,精神为之一振,抚着曹彰的肩膀,大笑道:“哈哈哈!我的黄须儿终于来了!有我儿相助,击破刘备,指日可待矣!”当即便下令,停止后退,重整旗鼓,就在这斜谷的隘口之处,安下营寨,准备与蜀军再决雌雄!

有人将曹彰率领援军到达的消息,飞报与在后追赶的刘备。刘备听闻,亦是心中一惊,急忙问帐下诸将道:“如今曹操又添强援,其子曹彰,素有‘勇武’之名,不知哪位将军敢前去迎战,挫其锐气?”

义子刘封慨然出班道:“父亲勿忧!孩儿愿往,与那曹彰小儿,一决高下!”部将孟达亦是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同去。

刘备见二人皆有“战意”,便道:“好!你二人便一同前往,各领五千兵马,看谁能先拔头筹,立下大功!”

于是,刘封、孟达二人,各领五千军士,浩浩荡荡地向斜谷隘口杀来。刘封为前队,孟达为后队。来到阵前,曹彰早已拍马而出,与刘封交战。二人战不三合,刘封便已知不是曹彰对手,其“枪法之猛烈,力道之沉雄”,远非自己所能抵挡,只得虚晃一招,拨马败走。

孟达急忙率兵上前接应,方欲与曹彰交锋,忽然只听得曹军阵后,喊杀声大作,尘土飞扬!原来是马超、吴兰二人,早已奉了孔明之命,悄然率领一支“西凉铁骑”与“蜀中精锐”,绕到曹军的侧后方,此刻正发动猛烈的突袭!曹军后队顿时大乱,军心动摇。

孟达见状大喜,知道是援军已到,立刻指挥本部兵马,与马超、吴兰内外夹攻!马超的西凉铁骑,本就“骁勇善战,锐不可当”,又兼养精蓄锐日久,憋了一肚子的“战意”,此刻杀入阵中,更是如猛虎入羊群一般,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曹军哪里抵挡得住?顿时兵败如山倒,四散奔逃!

曹彰在乱军之中,正遇上蜀将吴兰。二人战在一处,斗不数合,曹彰便觑得一个破绽,大喝一声,手中画戟猛地刺出,正中吴兰心窝,竟将吴兰一戟挑于马下,当场毙命!三路蜀军,与曹军混战在一处,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曹操见势不妙,唯恐再遭大败,急忙下令收兵,退回斜谷隘口之内,凭借险要地势,坚守不出,其“锐气”已然大挫。

曹操屯兵于斜谷隘口,一连数日,心中皆是“犹豫不决,进退两难”。想要挥师进兵,与刘备决一死战,夺回汉中,却又被马超等蜀军将领,死死地拒守在隘口之外,难以寸进。想要就此收兵返回许都,却又心有不甘,唯恐被那刘备小儿与天下英雄耻笑自己“虎头蛇尾,不战而退”。

这一日,曹操正在帐中闷坐,思虑军情,心中更是烦躁。适逢庖官进上一碗刚刚炖好的鸡汤。曹操心不在焉地端起碗,却见碗中漂浮着几块鸡肋。他夹起一块鸡肋,看在眼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由得心中有感,联想到如今汉中的局势,亦是如此“鸡肋”一般,令人难以取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在他沉吟之际,大将夏侯惇入帐,前来禀请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对着那碗中的鸡肋出神,便随口答道:“鸡肋!鸡肋!”

夏侯惇领了口令,也不多问,便立刻传与各营将佐,今夜的口令,便是“鸡肋”二字。

行军主簿杨修,听闻今夜的口令是“鸡肋”,心中猛然一动,立刻便明白了曹操的弦外之音。他当即便私下里教导自己随行的军士仆从,各自开始收拾行装铺盖,打点行李,准备不日便要班师回朝了。

有人见杨修如此行事,便将此事暗中报知了夏侯惇。夏侯惇听了,亦是大吃一惊,急忙将杨修请至自己帐中,问道:“杨主簿,如今两军正在对峙,胜负未分,魏王亦未曾下令退兵。公为何便教导手下人收拾行装,莫非是想临阵脱逃不成?”

杨修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答道:“夏侯将军差矣!我并非是想临阵脱逃,而是以今夜的口令,便已提前知晓了魏王不日即将退兵回朝的心意了。”

“此话怎讲?”夏侯惇更是疑惑。

杨修解释道:“将军请想,这‘鸡肋’者,食之并无多少肉味,弃之却又觉得有些可惜。如今我军远征汉中,进不能取胜,徒耗钱粮;退又恐怕被人耻笑,有损魏王威名。正如这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此处僵持下去,已是毫无益处,不如早早班师返回,休养生息,再图良策。依我之见,最迟不过明日,魏王必然会下令班师回朝了。所以我才预先教导手下人收拾行装,以免到时临行慌乱,手忙脚乱。”

夏侯惇听了杨修这番分析,不由得恍然大悟,抚掌赞道:“杨主簿真乃神人也!竟能从区区两个字的口令之中,便洞悉了魏王深藏于心肺之间的真实意图!佩服!佩服!”于是,夏侯惇亦是深信不疑,当即便也暗中下令,教导自己帐下将士,各自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于是乎,曹军大营之中,上至将军,下至士卒,无不开始暗中准备行囊,其“军心之涣散”与“思归之切”,已是昭然若揭。

当夜,曹操因心事重重,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便手提一柄锋利的钢斧,悄然走出大帐,在营寨之中,四处巡查。当他巡至夏侯惇的大营之时,却惊讶地发现,营中将士,皆未安睡,反而都在忙忙碌碌地打点行装,整理铺盖,一副即将远行的模样!

曹操见状,更是又惊又怒,立刻返回中军大帐,将夏侯惇召来,厉声质问道:“元让!如今两军正在对峙,大战在即,你营中将士,不在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反而都在收拾行装,意欲何为?莫非是想动摇军心,临阵脱逃不成?”

夏侯惇见曹操发怒,慌忙跪倒在地,辩解道:“启禀大王!末将不敢!只因此番军中口令为‘鸡肋’,行军主簿杨修杨德祖,因此而预先知道了大王已有退兵归朝之意,故而才教导手下收拾行装。末将听闻其言,亦觉有理,故而也……”

不等夏侯惇说完,曹操已是怒不可遏,厉声喝道:“杨修匹夫!安敢在此妖言惑众,扰乱我军心!来人!速速将那杨修与我唤来!”

片刻之后,杨修被带至帐前。曹操厉目瞪视杨修,喝问道:“杨德祖!你为何要妄解口令,散布谣言,动摇我三军将士之心?”

杨修却依旧是那副“恃才傲物,泰然自若”的模样,从容不迫地将自己对“鸡肋”二字的理解,以及由此而推断出曹操即将退兵的理由,详细述说了一遍。

曹操听完,更是怒火中烧,心中暗道:“这杨修匹夫,素来恃才放旷,屡次窥破我的心事,又好卖弄聪明,早已令我心生厌恶。如今又敢在两军阵前,如此蛊惑军心,若不将其严惩,日后必将成为我心腹大患!”当即便厉声喝道:“好你个杨修!竟敢在此妖言惑众,扰乱我军军心!来人!与我将此獠推出辕门,立刻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左右刀斧手领命,如狼似虎般上前,将杨修拖出帐外,不容分说,手起刀落,可怜一代才子杨修,只因聪明太过,不能审时度势,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时年仅三十四岁。曹操又下令,将杨修的首级,号令于辕门之外,以警戒三军将士,不得再有妄议军情,动摇军心者。

后人有诗叹杨修曰:

聪明杨德祖,‘才气冠当世’。

世代继簪缨,‘书香传家声’。

笔下龙蛇走,‘文章惊鬼神’。

胸中锦绣成,‘机巧夺天工’。

开谈惊四座,‘辩才无人及’。

捷对冠群英,‘智慧超凡伦’。

身死因才误,‘锋芒太露遭人嫉’,

非关欲退兵,‘自古才高多折翼’!

曹操既已杀了杨修,心中怒气稍平。他又故作姿态,对着夏侯惇厉声呵斥了一番,亦扬言要将其斩首,以正军法。幸得帐下众将纷纷跪地求情,曹操这才“勉为其难”地饶了夏侯惇死罪,只是将其叱退出帐。然后,他便强打精神,下令三军将士,明日务必奋勇向前,与蜀军决一死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次日一早,曹操便尽起大军,倾巢而出,杀出斜谷隘口,准备与蜀军作最后一搏。行不多远,便见前方尘土大起,一彪军马,早已严阵以待,拦住了去路。为首一员大将,手持大刀,威风凛凛,正是蜀将魏延!

曹操在门旗下见了,便亲自出马,高声呼喊,试图招降魏延,许以高官厚禄。然而,魏延却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指着曹操,破口大骂其为“汉贼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其“忠勇不屈之气”令人敬佩。

曹操见招降不成,更是大怒,当即下令猛将庞德出马,与魏延交战!二将皆是当世一流猛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刀来枪往,战在一处,直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

就在两军将士皆看得目不转睛,为自家主将呐喊助威之际,忽然,只听得曹军大寨的后方,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而起!有败兵慌慌张张地跑来禀报:“启禀魏王!大事不好!蜀将马超,不知何时,竟已悄然率领一支奇兵,绕到我军大营之后,劫了我军中军、后军两处大寨!如今营中大乱,粮草辎重,尽为蜀军所夺矣!”

曹操听闻此言,更是大惊失色,知道自己又中了诸葛亮的奸计!他急忙拔出腰间宝剑,高举过顶,厉声喝道:“诸将听令!后退者立斩不饶!随我奋力向前,击溃当面之敌,再回军救援大营!”说罢,他便亲自催动战马,指挥大军,向着魏延的军阵,发起了更为猛烈的进攻!

魏延见曹军攻势凶猛,又知马超已然得手,便不再与庞德恋战,虚晃一招,佯作不敌,拨马便往本阵败走。

曹操方才指挥大军,掉转方向,准备回援被马超偷袭的大营。他自己则立马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小土阜之上,凝神观望两军的交战情况。忽然,只听得身旁一声暴喝,如同晴空霹雳一般:“曹贼休走!魏延在此!”只见魏延竟不知何时,已悄然绕到了他的身后,拈弓搭箭,觑准曹操面门,便是一箭射去!

曹操猝不及防,只觉面门之上,一股凌厉的劲风袭来,急忙偏头躲避!然而,为时已晚!那支利箭虽然未中要害,却也“噗”的一声,正中曹操的人中要穴!曹操惨叫一声,满口鲜血喷涌而出,竟当场从马上翻身跌落下来!

魏延见一箭得手,更是大喜,立刻弃了弓箭,拔出腰间佩刀,骤马便要冲上山坡,将曹操斩于马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刺斜里猛然闪出一将,手持大刀,厉声大喝道:“休伤吾主!”飞身挡在曹操马前,与魏延战在一处!众人看时,正是那新降的猛将庞德!庞德为报曹操“知遇之恩”,此刻更是奋不顾身,力战魏延,将其死死缠住,为曹操争取逃脱的时间。

左右虎卫亲兵,亦是慌忙上前,将曹操扶起,簇拥着他,夺路便逃。此时,偷袭曹营的马超,见已得手,搅乱了曹军阵脚,也不恋战,早已率兵退去。

曹操被救回大营之后,急令军医前来诊治。原来,他被魏延那一箭,正射在人中要穴之上,虽然侥幸未死,却也折断了两个门牙,满口鲜血淋漓,疼痛难当。

曹操躺在病榻之上,抚摸着自己受伤的嘴唇,这才猛然想起先前杨修所说的“鸡肋”之言,心中不由得一阵怅然。他此刻才真正体会到,这汉中之地,对于他而言,确实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今更是损兵折将,连自己都差点命丧于此,当真是得不偿失!他心中对杨修的“先见之明”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悔意与敬佩,当即便下令,将先前被斩杀的杨修尸首,好生收敛,予以厚葬,以示抚慰。然后,便彻底打消了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念头,立刻传下将令,全军拔寨启程,班师返回许都(邺都)!同时,又令猛将庞德,统领一支精兵,负责断后,以防蜀军追击。

曹操因口部受伤,不便骑马,便卧于一辆铺垫柔软的毡车之中,由无数虎贲军将士,层层护卫,缓缓而行。

大军行至半途,正当众人以为已脱离险境,可以稍稍松一口气之时,忽然只听得斜谷两旁的山上,鼓角之声大作,火把齐明!无数的蜀军伏兵,如同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呐喊着掩杀下来!其“喊杀之声势”,仿佛要将整个山谷都震塌一般!

曹军将士,本就已是“惊弓之鸟,丧家之犬”,此刻又遇伏兵,更是吓得魂飞魄散,人人惊恐,个个奔逃,哪里还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正是:依稀昔日潼关厄,‘割须弃袍’魂已消。仿佛当年赤壁危,‘折戟沉沙’恨难了。

未知曹操此次能否再次化险为夷,逃出生天,其性命究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