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奇才”现身(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最新章节。
转机,出现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落——基地的农机维修站。
这里永远是基地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空气中永远混杂着浓重的机油味、金属被敲击的铿锵声、以及男人们汗水的气息。
几台待修或刚修好的拖拉机和播种机像停放在棚下,地上散落着工具和零件。
维修队的老师傅和年轻技工们大多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埋头与这些冰冷的铁家伙打交道,他们与本地雇员的交流通常仅限于简单的手势、几个有限的阿姆哈拉语单词(如“好”、“坏”、“快”、“慢”),或者干脆就等着稀缺的翻译人员到场。
这天下午,冲突毫无预兆地爆发了。
维修队的张师傅,一位经验丰富但脾气也有些火爆的老技工,因为一个关键液压阀的更换时给老技工签字,老技工虽然不懂当地的问题,但是看着明显比之前多了很多数字,与负责协调零配件采购的当地管理员阿贝贝争执起来。
“这玩意儿要等那么久?价格还这么贵?你们采购是怎么办事的!”张师傅指着采购单,脸红脖子粗,虽然知道对方听不懂,还是忍不住用中文吼着。
阿贝贝管理员同样情绪激动,他挥舞着手臂,用阿姆哈拉语快速且大声地反驳,大意是这种特殊型号的零件只有亚的斯亚贝巴才有,运输需要时间,价格是供应商定的,他也没办法,并且强调延误会影响关键的田间中耕作业。
两人鸡同鸭讲,声音越来越大,脸都涨得通红,身体越靠越近,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对方脸上,周围几个本地工人和中方技工围了上来,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场面眼看就要失控。
“快去叫翻译!再去个人请李总过来!”维修队的副队长焦急地喊道。立刻有人跑了出去。但大家都知道,翻译今天请假去了镇上,来回至少要一个小时,而干等着,矛盾只会升级。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一个身影灵活地从人群缝隙中钻了进来,毫不犹豫地插到了张师傅和阿贝贝中间。
是孟轲。一个刚满二十岁、在维修队里还算学徒工的小伙子。他身材不算高大,甚至有些瘦削,但动作异常灵敏,那双总是滴溜溜转的眼睛里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机灵和沉稳。他身上那件略显宽大的工装也沾着油污,但穿在他身上却莫名显得利落。
令人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个平时闷头干活、不太起眼的小学徒,没有等待任何人,而是直接转向满脸怒容的阿贝贝管理员,开口就是一串流利且带着地道当地口音的阿姆哈拉语!
“阿贝贝先生,请先别生气。”孟轲的声音不高,但清晰稳定,带着一种让人心安的语气,“张师傅不是对你个人有意见,他只是不明白,上一次和这次的差价为什么这么大,我们签字如果领导问起来,价格差了这么多,我们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不是,这是清单,价差出在哪里…”
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拿起桌上的采购清单,指着上面的型号和报价,用阿贝贝能完全理解的方式解释着。
紧接着,孟轲又迅速转身,用带着点家乡口音但无比顺畅的中文对张师傅说:“张师傅,您也消消气。我也已经问他了,等他说了咱们再说也不迟,行不?”
虽然两人还在自己嘟嘟囔囔的说两句,但是语气明显都有所缓和。有些双方语气中不好听的话,都被孟轲这位临时的“语言与情绪过滤大师”自然而然地忽略或转化了。
他就这样在两人之间穿梭,语速平稳,态度诚恳,不仅准确传递了复杂的技术信息和客观困难,更起到了情绪稳定剂和沟通润滑剂的作用。
不到十分钟,原本剑拔弩张、几乎要动手的气氛,竟然奇迹般地缓和了下来。
张师傅喘着粗气坐回了椅子,阿贝贝也收起了挥舞的手臂,虽然两人脸上还残留着不快,但至少能够隔着孟轲,指着清单上的项目,进行相对平和的沟通了。
这一幕,被刚刚赶到维修站门口的李振邦全程看在眼里。
他本来接到报告说维修站吵得快打起来了,翻译又不在,心里咯噔一下,生怕小事闹大,引发不必要的劳资甚至文化冲突,正急匆匆赶来处理。
然而,他看到的就是孟轲如鱼得水般调解双方的一幕。李振邦立刻停下脚步,示意身后的人也不要出声,他抱着胳膊,饶有兴致地靠在门框上,想看看这个小伙子到底有多大本事。
“这小子…有点意思。”李振邦心中大为惊讶,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下来,“口齿伶俐,反应快,还会来事…居然自己就把场面控制住了?”
他看着孟轲游刃有余地在两种语言和两种情绪间切换,最终竟然没让他这个总经理出面,就把一场潜在的风波化解于无形,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惊喜和好奇。
事后,李振邦特意把孟轲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伙子跟着走进来,双手下意识地捏着工装衣角,显得有些紧张,眼神里带着点忐忑,不知道自己擅自出头是福是祸。
“孟轲,来了,别站着,坐。”李振邦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亲自给他倒了杯水。
孟轲稍微放松了些,半个屁股挨着椅子坐下,双手接过水杯:“谢谢李总。”
“别紧张,今天你在维修站表现得很不错,及时化解了矛盾。”李振邦先肯定了他的行为,然后切入正题,语气带着好奇,“你的阿姆哈拉语,是在哪里学的?说得这么流利,发音也很地道。”
孟轲见不是追究责任,而是问这个,彻底松了口气,挠了挠头,露出一个略带腼腆的笑容:“李总,我没正儿八经上过语言学校…就是来了这边以后,自己瞎琢磨的。”
“自己学的?”李振邦身体微微前倾,更加惊讶了,“你来这才大半年吧?这词汇量和语感,可不像瞎琢磨就能有的水平。”
“可能…可能我记性比较好,学东西稍微快一点。”孟轲憨厚地笑了笑,解释道,“平时跟本地工人一起干活、吃饭、休息的时候,我就特别留心他们怎么说话,听到不懂的词或者句子,就默默记下来,晚上回到宿舍,自己对着墙或者本子反复练习发音和造句。我觉得,要想在这里真正待下去,把活干好,光会修机器不行,不会说他们的话,很多事都隔着一层,光靠翻译太耽误事,而且有时候意思传着传着就变了,容易产生误会。”
李振邦听着这朴实无华却充满智慧的话,心中赞赏更甚。他又随口问了几个关于农机常见故障判断、维修队人员协调、以及与本地社区打交道需要注意什么的问题。
孟轲对答如流,虽然有些专业术语表达不算非常精准,但思路清晰,逻辑分明,更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还提到,维修队里几个比他年纪小的本地学徒工,都挺听他的话,有什么活儿也愿意跟他搭伙干。
李振邦内心觉得了不得!这小伙子真是个宝啊!语言天赋异禀,学习能力超强,动手实践能力也没得说,更难得的是这份善于观察、主动沟通、化解矛盾的机灵劲儿和在年轻人中自然形成的领导潜质。这不正是我们项目推进深度本地化、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急需人才吗?学历低点怕什么?初中毕业又怎样?实践才是检验和培养真才实学的最好大学!
李振邦心中暗喜,感觉自己无意中挖到了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其价值和潜力,或许不亚于科班出身的陈硕。他脸上不动声色,又勉励了孟轲几句,让他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热情和责任心,在工作中学到更多东西。
“好了,没事了,你去忙吧。今天做得很好,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要敢于站出来。”李振邦温和地说。
“是,李总!那我先回去了。”孟轲站起身,恭敬地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办公室,脚步似乎比来时轻快了许多。
孟轲一走,李振邦立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拿起内部电话,分别打给了方稷和赵老:“老方,老赵,你们现在有空吗?来我办公室一趟,有重要发现!”
不一会儿,方稷和赵老先后到来。李振邦眉飞色舞地将孟轲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特别是他如何自学语言、如何巧妙化解冲突的细节。
“老李,你这眼光可以啊!”方稷也很高兴笑道,“能在基层,在维修站那种地方发现这样的人才!不简单!这孩子,听着就是个搞现场管理、处理本地关系的好苗子!培养好了,将来绝对是独当一面的好手,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头疼的‘地面’问题。”
赵老也听得连连点头,花白的眉毛都舒展开来:“对对对!老李这事儿办得漂亮!咱们搞项目,尤其在这种海外环境,就不能光盯着学历文凭。这种有灵性、肯吃苦、爱钻研、还能扎根基层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的年轻人,同样宝贵,甚至在某些方面更难能可贵!我看,完全可以重点培养一下。再观察几天,如果可以调来当个副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