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顶格的标准和要求(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最新章节。
他手里紧紧攥着那份已经被翻得起毛边、甚至在某些关键条款旁用细密小字做了笔记的规程打印稿,仿佛那是不可或缺的手术指南。此刻,他正对照着上面加粗标黑的“三级清选分级”条款。
“小赵,你停一下,过来仔细看这里。”林老的声音在静谧的操作间里显得格外清晰,他招了招手,示意正在操作比重筛选机的年轻研究员赵明过来。
赵明立刻暂停机器,快步走到林老身边,恭敬地侧身倾听。
林老用指尖点着规程附录里那张绘制精细、带有多角度示意图的流程图,语气严肃而认真:“规程上白纸黑字,要求得非常明确,一步都不能省,一步也不能乱。你看,这第一级,是风力初选。”他的手指顺着流程图上的箭头移动,“利用特定风速,主要目的是去除那些显而易见的瘪籽、空壳,还有比种子轻的草屑、灰尘等杂质。这是粗筛,把最明显的不合格品先剔除掉。”
他顿了顿,看向赵明,确保他在跟着自己的思路:“然后,第二级,是比重筛选。利用不同密度种子在特定振动和气流下的沉降差异,把那些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发育不良、密度偏低的次品种子分离出来。这一关,很多我们肉眼难以分辨的‘滥竽充数者’就原形毕露了。”
最后,他的指尖重重地点在流程图的最后一步:“完成了前面这两道物理关卡,第三级,才轮到我们这双眼睛,进行人工目视精拣。在标准光源下,一颗一颗地看,确保形态饱满、大小均匀、色泽正常,没有任何霉变、损伤或虫蛀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最终入库基础种子的纯净度和潜在活力。”
林老直起身,感慨地摇了摇头,对比着过往:“咱们以前在所里,条件有限,或者有时候图省事,很多种子处理,风力选完,人工大致挑挑也就过去了,顶多算两步。现在看来……”他话到嘴边,差点习惯性地带出那个名字,猛地刹住,略显生硬地转口,“……现在看来,王总工定的这‘三级法’,层层递进,先机器后人工,先宏观后微观,科学!严谨!确实更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入库种子的质量底线啊。这才是对种子生命负责的态度!”
赵明一边听着,一边不住地点头,脸上满是佩服的神情。
他指着规程旁边附带的、根据不同种子粒径和形状给出的“风力初选挡板开度参考值表”,说道:“林老,这规程定得何止是细,简直是保姆级的!你看,连不同大小、不同表面粗糙度的种子,该用多大角度的挡板、风速设定在哪个区间,都给出了明确的参考范围。操作起来,几乎不用自己再凭经验摸索和猜测,照着做就行,出错率大大降低!感觉手里有这把‘标准尺’,心里特别踏实,特别有底!”
林老闻言,欣慰地捋了捋下巴上花白的胡须,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笑容。他环顾着这间严格按照规程建立起来的、洁净有序的操作间,看着那些静静躺在处理盘中的、代表着未来希望的珍贵种子,由衷地感叹道:“是啊,小赵。有章可循,方能致远。混乱和随意是科研的大敌。王总工不愧是…不愧是见过大世面、主持过大项目的顶尖专家。这套标准,立足点高,考虑得长远,又极具操作性,立得好!立得及时啊!有它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法’,咱们这西南种子库,算是真正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信息中心位于基地建筑的核心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物理隔离做得非常到位,恒温恒湿,只有机器低沉的运行声和键盘敲击声在此处回响。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两侧则分屏显示着种子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图和数据库字段列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属于精密电子设备的、略带凉意的特殊气味。
刘博的团队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每个人眼睛都带着血丝,但精神却高度集中。系统即将完成最后的联调,进入试运行阶段。
刘博站在主控台前,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快速在多个触摸屏之间切换,检查着不同模块的对接情况。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屏幕上快速滚动的代码。
“李工,”刘博头也不回地喊道,声音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再重点核对一下‘种子来源信息’这一块的数据结构和校验规则。”他伸手指向左侧分屏上一个用绿色边框高亮显示的数据库表,“规程附录三,第2.1至2.6条,明确要求,必须包含采集地经纬度,海拔多少米、生境描述,要求结构化下拉选择与自由文本结合,至少包含植被类型、土壤概貌、坡度坡向等关键要素、采集人,关联人员库、采集时间,精确到日子,以及入库前的初步活力检测数据,发芽率、含水量等,需附检测方法和标准。一个字段都不能少,校验规则必须严格,这是为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溯源和深度研究打基础,马虎不得!”
被称为李工的程序员——一个穿着格子衬衫、头发有些蓬乱的年轻工程师——立刻在自己的终端上快速操作起来,鼠标点击声密集如雨点。“明白,刘博!”他一边操作一边回应,语速很快,“数据库字段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创建完毕,前端表单控件和对应的校验逻辑也部署好了。经纬度格式正则校验、海拔范围限制、生境描述的结构化选项…都搞定了。必填验证也加上了,任何一个关键字段为空,表单都无法提交。”
他顿了顿,手指停在鼠标上,转过头,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神色,压低了点声音:“刘博,这套标准…是不是太细了点儿?尤其是这个生境描述,还要结构化选项加文本补充,采集队那边反馈说,很多偏远地方,判断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土壤没那么容易,填起来很费时间。还有经纬度要求精确到秒后面五位…这前期数据录入的工作量,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我怕下面执行起来会有怨言,或者为了赶进度糊弄…”
刘博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视线,转过身,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执着。
“李工,你的顾虑我明白。”刘博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工作量是大,操作是繁琐。但是,你想过没有?”
他走到李工身边,指着屏幕上那些刚刚定义好的、看似冰冷的字段:“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在填一个普通的表格。我们是在为每一粒即将进入这座‘种子方舟’的宝贵资源,建立一份跨越时空的‘生命档案’!”
他的语气变得有些激动,带着一种展望未来的热切:“想象一下,几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气候可能变了,环境可能变了。那时候的科学家,如果想要研究这批种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演化,或者想要寻找某种特定抗逆基因的源头,他们靠什么?就靠我们今天记录的这些信息!”
他重重地点了一下屏幕上“采集地经纬度”和“生境描述”那两个字段:“如果到时候,他们只能查到某个模糊的‘云南某山’,或者只有一个笼统的‘山地草甸’,而不知道它具体是在海拔3250米、北坡、蕨类-杜鹃灌丛下的酸性棕壤里采的,那这批种子的研究价值将大打折扣!我们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揭示生命适应奥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