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上车!出发!”(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最新章节。
检测过程紧张而有序。有的候选人在负重越野中展现了出色的耐力;有的在障碍穿越中表现出良好的灵活性和勇气;但在情景模拟环节,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有人面对预设的“天气突变” 的考验显得有些慌乱,决策犹豫;有人在方向辨别上出了偏差……
最终,综合各项成绩,尤其是体能、野外适应和心理素质,首批高黎贡山考察队的六人名单确定了下来。
其中包括体能突出的孙浩,以及在情景模拟中表现沉着、具备一定领导潜质的另一名助理研究员周敏。
名单公布后,王昆鹏把所有人再次集合起来。入选的人自然兴奋,但更多落选的人脸上难掩失落。
“同志们,”王昆鹏看着大家,语气沉稳而有力,“首先,我要向所有坚持完成训练和检测的各位,表示敬意!你们展现了我们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一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略显沮丧的面孔:“这次没有入选,不代表你们不优秀,更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野外考察队绝不会只有这一支,也绝不会只去这一个地方!西南地区需要我们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他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鼓舞:“这次选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所有人都认识到,守护种子这份事业,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我希望,这次经历能成为一个起点。入选的同志,要戒骄戒躁,继续提升,准备迎接真正的挑战!暂时没有入选的同志,更不要气馁!请大家把这次训练和检测中暴露出的不足,看作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把体能练得更强,把技能学得更扎实!”
他最后郑重说道:“我向大家保证,只要你们保持这份热情,持续锻炼提升,下一次考察队组建时,大门依然为你们敞开!实验室的野外征程,需要每一位有准备、有担当的战士!”
这番话,像一阵强风,吹散了众人心头的阴霾。落选的人眼神重新亮了起来,暗自握紧了拳头。入选的人则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孙浩激动地对周敏说:“周姐,太好了!我们一定得干出个样子来!”
周敏重重地点点头:“没错!不能辜负王总工的期望,也不能让其他同事失望!”
王昆鹏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微微颔首。他知道,这支队伍的魂,已经开始凝聚了。寻找生命火种的远征,即将由这些经过锤炼的年轻人,勇敢地开启。
高黎贡山,这座横亘在云南西部的巨大山脉,以其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险峻的地形而闻名。当王昆鹏宣布他将亲自带队进行首次野外考察时,临时会议室内出现了一瞬间的寂静,随即是难以抑制的低低惊呼。
孙浩几乎是脱口而出:“王总工,您…您也去?”在他的想象中,王昆鹏这样的总负责人,应该坐镇后方指挥调度才是。
周敏也面露惊讶,但随即若有所思。
王昆鹏神色平静,目光扫过六名经过层层选拔、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与兴奋的队员:“怎么,觉得我年纪大了,爬不动山了?”
“不是不是!”孙浩连忙摆手,脸涨得通红。
王昆鹏微微摇头,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跟着去,不是因为不放心你们,更不是为了当你们的‘保姆’。恰恰相反,是因为这次任务意义特殊,而高黎贡山的复杂程度,远超你们在训练场上的模拟。”
他走到悬挂的巨大区域地图前,手指划过那些密集的等高线和标注着“原始林区”、“陡峭崖壁”、“河流湍急”的区域。
“我们这次要去的地方,是这片区域的腹地。”王昆鹏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个被绿色覆盖的区域,“这里没有现成的路,GPS信号可能会时断时续,天气说变就变,可能上一刻还晴空万里,下一刻就云雾弥漫、暴雨倾盆。你们在训练场学到的,只是基础。真正的野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突发状况。”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看着每一位队员:“我带你们进去,是要在现场,在真实的环境里,教你们如何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清晰的方向感,如何判断天气变化的征兆并提前规避风险,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完成种子采集任务。”
他顿了顿,声音放缓了些,却更加语重心长:“更重要的是,你们要学的,不仅仅是如何自己活下去、完成任务。你们是实验室未来野外工作的种子,是‘老队员’的苗子。这次跟我进去,你们要仔细观察,我是如何带领队伍行进的,如何分配任务和体力,如何在遇到困难时做出决策,如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又如何确保整个团队的安全和士气。”
他的目光扫过孙浩、周敏等人:“将来,实验室的考察队会越来越多,要去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偏远。不可能每次都由我,或者方老、林老他们这样的老家伙亲自带队。到时候,就需要你们这些经历过实战、得到过真传的‘老队员’,去带领新的团队,去开拓新的区域。这次高黎贡山之行,就是你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野外考察带队者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
王昆鹏的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队员们心中的另一扇门。他们原本只想着如何完成任务、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此刻才恍然意识到,他们肩上还承担着传承野外工作方法与团队领导经验的责任。
孙浩脸上的兴奋渐渐被一种郑重的神情取代,他挺直了腰板:“王总工,我明白了!我们一定用心学!”
周敏也坚定地点头:“我们会仔细观察,认真体会,绝不辜负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其他几名队员也纷纷表态,眼神中除了跃跃欲试,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王昆鹏满意地点点头:“好!要的就是这个态度。接下来几天,我们进行最后的针对性强化训练和装备熟悉。铁柱!”
“在!”铁柱应声上前。
“后勤保障和物资最后清点,就交给你了。务必做到万无一失。”
“放心吧,王老师!保证完成任务!”铁柱回答得斩钉截铁。
出发前的日子,气氛紧张而有序。王昆鹏带着六名队员,反复演练各种应急预案,熟悉每一件专业装备的使用,从卫星电话到高原燃气炉,从专业登山绳到急救药品。他还特意请来了两位当地经验丰富的向导,给大家讲解高黎贡山局部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方稷和林老也时常过来,方稷更多的是从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提醒大家注意行程节点和安全冗余;林老则再次强调了目标物种的识别特征、采集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取高质量的种子样本。
终于,出发的清晨到来了。晨曦微露,两辆改装过的越野车和一辆物资车停在实验室门口。队员们穿着统一的冲锋衣,背着沉重的行囊,但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王昆鹏同样是一身利落的野外装备,他最后检查了一遍队伍和物资,目光沉稳地扫过每一个人。
“都准备好了吗?”他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格外清晰。
“准备好了!”众人齐声回答,声音洪亮。
“好!”王昆鹏大手一挥,“上车!出发!”
车队缓缓驶离基地,向着远处那云雾缭绕、仿佛巨龙般横卧的苍茫山脉驶去。对于孙浩、周敏这些年轻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种子采集任务,更是一次真正的成人礼,一次关于责任、勇气与传承的实战教学。而对于王昆鹏而言,他正在亲手点燃并传递那把象征着中国科研工作者不畏艰险、探索未知的“生命火种”。深山之行的序幕,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