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入山(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最新章节。

篝火映照下,队员们眼神发亮,仿佛跟着王昆鹏的引导,进行了一场思维上的模拟带队。

他们意识到,带队远不止是发号施令,更是一门需要极度细心、预见性和责任感的观察。

王昆鹏最后说道:“今天的复盘,是给你们脑子里埋下颗种子。真正的能力,需要在一次次实战中去体会、去积累。记住,你们未来要带的,不只是任务,更是活生生的人,是沉甸甸的责任。好了,今晚就到这儿,值第一班的跟我来,其他人抓紧时间休息,明天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车队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仿佛永无止境。

第一天还在相对平坦的柏油路上飞驰,第二天就转入了坑洼不平的碎石路,扬起的尘土如同黄色的巨龙。第三天,道路愈发狭窄陡峭,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另一侧是随时可能滚落碎石的山崖,车速慢得像蜗牛。手机信号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卫星电话还保持着与后方基地的微弱联系。

当第四天下午,车队终于摇摇晃晃地抵达地图上标记的最后一个补给点——一个坐落在山坳里、只有几户傈僳族人家的小村落时,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再往前,便是连越野车也无法通行的羊肠小道和密林了。

王昆鹏指挥着大家卸下物资。他们将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休整和物资分装。

除了必要的科研仪器、样本采集工具、大量的备用电池和存储设备,更多的重量来自于维持生存的物资:帐篷、睡袋、防潮垫、高热量食物、饮用水净化设备、燃料,以及应对高海拔和复杂地形的专业装备,如冰镐、绳索、安全锁等。

每个人的背包都沉得惊人,至少有三四十公斤。孙浩试着背了一下,龇牙咧嘴地晃了晃,差点没站稳。周敏和其他几名队员也是面色凝重,显然意识到了这并非一次轻松的郊游。

王昆鹏和两位当地请来的向导——皮肤黝黑、眼神锐利的诺阿大叔和他的侄子木桑——仔细检查了每一件装备,尤其是绳索、安全带和药品。

傍晚,在村头空地上,王昆鹏召集了所有队员,进行进山前的最后一次训话。篝火在暮色中跳跃,映照着他严肃的面庞。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从这里开始,我们就要靠自己的双腿了。前面是什么样的路,会遇到什么情况,谁也无法完全预料。”

他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而略带紧张的脸。

“我现在宣布几条铁律,进了山,必须无条件遵守!任何一条,都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语气斩钉截铁,“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绝对、绝对不许单独行动! 无论是去方便,还是看到一株特别想采的植物,哪怕只是离开队伍十米,也必须至少两人同行,并且告知我和向导!”

他顿了顿,让这条最重要的纪律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里。

“第二,一切行动听指挥。我和诺阿大叔、木桑是这次行动的指挥核心。路线选择、营地选址、行进节奏、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置,都必须听从我们的安排。不允许有任何自作主张的行为!”

“第三,保持紧密队形。行进时,前后距离不能拉得太开,要确保能互相看到、听到。每个人都要留意前面和后面队友的情况。”

“第四,节约使用一切资源,尤其是水和食物。山里补给困难,我们带的每一滴水、每一块压缩饼干都至关重要。”

“第五,也是最后一点,”王昆鹏的声音放缓了些,但依旧郑重,“保护好你们自己,也照顾好你们的队友。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我要把你们多少人带进去,就必须把你们多少人,一个不少、完好无损地带出来!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队员们异口同声,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

王昆鹏点了点头,脸色稍霁:“好!记住你们的话。今晚早点休息,养足精神。明天一早,五点起床,六点准时出发!”

这一夜,许多队员都睡得不太踏实。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对沉重背包的担忧、以及对王昆鹏那几条“铁律”的敬畏,交织在心头。

第二天凌晨,天色未明,山村还笼罩在浓重的雾气中。队员们已经收拾好行装,默默地吃着简单的早餐。头车司机老张留下来看守车辆和部分非紧急物资,并与基地保持定期联系。

五点五十分,所有人在村口集合完毕。背包上肩,沉重的分量让每个人都神色一凛。

王昆鹏和诺阿大叔低声交流了几句,诺阿大叔点了点头,用生硬的汉语说了句:“路,不好走,跟紧。”

王昆鹏最后环视了一圈整装待发的队伍,深吸了一口清冷而湿润的山间空气,大手向前一挥,声音沉稳有力:

“出发!”

诺阿大叔和木桑打头,王昆鹏紧随其后,然后是队员们,铁柱主动断后。一支小小的队伍,如同投入巨大绿色海洋的一串石子,悄无声息地没入了高黎贡山苍茫的原始森林之中。

队伍在密林中艰难行进了大半天。参天古木遮天蔽日,脚下是厚厚的、湿滑的腐殖质层和盘根错节的树根,空气潮湿闷热,蚊虫嗡嗡作响。尽管队员们体力消耗巨大,但队伍在王昆鹏和向导的带领下,依然保持着紧凑的队形和稳定的节奏。

中午在一处相对干燥的林间空地短暂休整后,诺阿大叔指着地图,又比划着前方一条看似更陡峭、植被更茂密的方向,示意接下来要走那条路。

这时,队里的助理研究员周敏,一边擦着汗,一边仔细对比着手中的GPS轨迹图和纸质地图,眉头微微蹙起。她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走上前,对王昆鹏说:

“王总工,有点不对劲。”她指着地图上一条用虚线标注的、相对平缓的路径,“按照我们原定的规划路线,接下来似乎应该偏向东北方向,沿着这条山脊线走,虽然绕一点,但路况应该比诺阿大叔指的那条好很多。大叔指的这条,几乎是直插山谷腹地,看起来更陡,而且…根据气象资料和地形判断,这条山谷在雨季很容易形成汇水,路面可能非常泥泞湿滑,甚至有小溪漫灌的风险。”

周敏的声音不大,但条理清晰,显然在出发前做足了功课。其他队员也围了过来,看着地图,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孙浩看了看那条陡峭的“捷径”,又看了看周敏指出的规划路线,也觉得有些疑惑。

王昆鹏没有立刻表态。他先是对周敏认真研究的态度表示了肯定:“小周观察得很仔细,准备工作做得不错。”然后,他转向诺阿大叔,没有直接质疑,而是用尽量简单的词语配合手势询问道:“诺阿大哥,为什么,不走这边(指规划路线)?这边,好走?”

诺阿大叔黝黑的脸上没什么表情,他摇了摇头,用夹杂着傈僳语和生硬汉语的话,配合着丰富的手势解释起来。木桑在一旁帮忙补充翻译。

大意是:规划的那条山脊线,看起来平缓,但最近(他用手势比划着下雨),那边阳坡的土石被雨水泡松了,有一段路很危险,容易滑塌,而且那条路上有一种恼人的毒蜂巢,最近正是活跃期。而他指的这条山谷路,虽然陡,看起来难走,但主要是岩石和硬土,下雨反而冲走了浮土,更结实。至于溪水,他知道几个可以安全通过的石头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