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集:优化服务细节(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最新章节。

庭院里的回声

暮色漫过莫干山的山脊时,陈默正站在老宅院的天井里数瓦片。青灰色的瓦片在夕阳下泛着冷光,像一片沉默的海。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前台发来的试营业第七天反馈汇总,Excel表格里的红色批注像扎眼的针,密密麻麻刺在"早餐种类单一客房毛巾偏硬服务员对周边路线不熟悉"这几行字上。

他捏着手机走到回廊下,廊柱上的木纹被手掌摩挲得发亮。三个月前第一次站在这里时,他满脑子都是飞檐翘角与落地窗的融合方案,此刻却被客人一句"凌晨四点想喝杯热牛奶没找到人"钉在原地。晚风卷着山雾掠过庭院,新栽的鸡爪槭簌簌作响,像在重复那些没被满足的需求。

"陈总,各部门负责人都到齐了。"运营总监林薇的声音从月亮门后传来,她手里攥着本便签,边角已经被反复折出折痕。林薇是陈默从之前的二手车公司带过来的老人,做事向来细致,此刻她眼下的青黑说明这几天没少熬夜。

会议室设在改造后的西厢房,原有的雕花八仙桌被保留下来,桌面上的包浆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设计师老周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指尖无意识地敲着自己带来的设计图册;厨师长张师傅穿着沾着面粉的白色工作服,手里还攥着个刚从后厨拿来的擀面杖;客房主管王姐把发髻梳得一丝不苟,笔记本翻开在记录着什么的那一页;营销组的几个年轻人则略显局促地坐在角落,手里的笔转得飞快。

陈默把打印出来的反馈表倒扣在桌上,木质桌面的凉意透过纸张渗上来。他忽然想起改造这个房间时,工匠们特意保留了墙上那方"耕读传家"的匾额,此刻匾额上的字迹在顶灯照射下,仿佛正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今天不说别的,"他指尖叩了叩桌面,八仙桌的纹路里还留着工匠打磨时的痕迹,"试营业以来,我们收到37条有效反馈,其中19条指向服务细节。"他忽然把表格翻过来,红笔圈出的问题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张师傅,客人说早餐连续五天都是粥配咸菜,住三天以上的客人已经在问能不能换豆浆。"

张师傅的脸红到了耳根,他攥着围裙角辩解:"山里采购不方便,鲜豆浆保质期太短。我之前试着做过一次,剩下的下午就馊了,怪可惜的......"

"那就两天采购一次,或者我们自己买豆浆机。"陈默打断他,目光扫过众人,"王主管,有客人投诉浴巾掉毛,这事上周就提过。"

王姐把笔记本翻得哗哗响:"我跟采购部沟通过,他们说这批是特价品,性价比高......"

"明天全部换掉,用我们备选清单里的新疆长绒棉系列。"陈默的手指在桌沿敲出规律的节奏,"成本超支部分我来补,但必须在正式营业前整改完毕。我们做的是高端民宿,客人花了这个价钱,就该得到相应的服务。"

窗外的山风突然变大,吹动窗棂上挂着的蓝印花布窗帘。林薇翻开便签本:"还有个高频问题,客人问附近徒步路线时,前台小妹总说'不清楚',建议我们做个详细的手绘地图,标注观景台和休息点。有位上海来的客人说,他想找条能看到日出的路,问了三个员工,得到三个不同的答案。"

设计总监老周推了推眼镜:"我让设计组连夜赶工,明天就能出初稿。"他忽然顿了顿,"其实我昨天带客人去后山看萤火虫,发现有条近路能到瀑布,就是得加个警示牌。那里石头滑,上次有个小姑娘差点崴了脚。"

陈默起身走到窗边,月光正淌过新修的鱼池,锦鲤在水里搅碎一片银辉。他想起考察时住过的那家民宿,老板凌晨三点还在帮客人煮姜汤,那个瞬间让他明白,比雕花窗棂更重要的是温度。那些被精心计算的容积率和回报率之外,总有些柔软的东西在支撑着一个品牌。

"从明天起,每天早会增加半小时培训。"他转身时眼里带着笑意,"张师傅教大家认野菜,王姐演示布草摆放标准,老周带所有人走一遍周边路线。对了,林薇,把客房里的速溶咖啡换成本地的烘豆,再备些助眠茶包。我看反馈里有客人说认床,睡不着。"

散会时已是深夜,陈默沿着回廊往临时办公室走,廊灯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听见厨房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他推门进去,看见张师傅正蹲在地上拆纸箱,里面是台崭新的豆浆机,不锈钢机身在灯下闪着光。

"陈总,我托县城亲戚捎来的,明天就能用上。"张师傅手背上还沾着面粉,"我琢磨着加些本地的板栗做粥,再蒸点梅干菜肉包。后山的板栗熟了,我让我那口子明天去捡些回来。"

陈默忽然想起三年前卖第一辆新能源二手车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他蹲在车管所门口帮客户改过户资料。那时的风里没有桂花香,只有尾气和尘土,但同样的热忱在血管里流动。他拍了拍张师傅的肩膀,没说话,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天清晨,试住客人发现早餐台上多了青瓷碗装的豆浆,蒸腾的热气里飘着淡淡的桂花味。穿蓝布衫的服务员递来手绘地图,边角还细心地覆了防水膜:"沿着这条路走二十分钟,能看见野生的山茶花。要是您起得早,从这边绕过去,能赶上看日出。"客房里的浴巾换了新的,摸上去像云朵,床头柜上多了个粗陶罐子,里面插着两支刚摘的野菊花,旁边压着张手写的小纸条:"山里夜里凉,盖好被子哦。"

负责客房服务的小敏是个本地姑娘,之前总怕说错话不敢跟客人多聊。这天清晨,她看见那位说认床的阿姨在院子里徘徊,主动上前搭话:"阿姨,我给您烧壶艾草水泡泡脚吧,能睡得香些。我奶奶以前就总用这个。"

阿姨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啊好啊,谢谢你啊小姑娘。"

傍晚的时候,陈默在回廊上撞见小敏和阿姨坐在石凳上聊天,阿姨正拿着针线教小敏缝扣子。夕阳穿过鸡爪槭的叶子,在她们身上洒下细碎的金光。

这样的改变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悄然发生。前台的小姑娘开始在笔记本上记录客人的喜好:三号房的先生爱喝浓茶,五号房的情侣喜欢晚睡,八号房的老太太腿脚不好,需要帮忙提行李。厨师长每天变着花样做早餐,今天是笋干鲜肉包,明天是芝麻汤圆,后天又换成了当地特色的米糕。老周带着全体员工徒步,每个人的鞋子都沾满了泥,但回来的时候,脸上都带着笑。

第七天傍晚,最后一批试住客人离开时,陈默在门廊下收到个信封。里面是位老太太写的感谢信,字迹娟秀:"你们的小姑娘陪我看了日出,她说这山像她外婆家的样子。我儿子总说工作忙,没时间陪我出来,这次住在这里,倒像是多了个孙女。"信纸末尾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题着"桂花豆浆很好喝"。

山风穿过庭院,新挂的风铃叮当作响。陈默望着工匠们正在挂招牌,"听竹居"三个烫金大字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他知道这些细碎的改变,就像老宅院墙角新冒的笋尖,终将长成支撑起整个品牌的力量。

正式营业前一天,陈默带着团队在天井里摆了桌长宴。张师傅端上刚出炉的核桃酥,王姐教大家叠莲花状的餐巾,老周展示着连夜刻好的路牌,上面不仅标了路线,还画了些可爱的小动物做标记。林薇拿着相机跑来跑去,把这些瞬间都拍了下来。

月光漫过每个人的笑脸,陈默忽然明白,所谓商业版图,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由这些热腾腾的细节,和无数个想要让客人满意的瞬间,一点点搭建起来的。他想起刚做新能源二手车时,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新车不卖,偏要做这个没人看好的行当。但他那时就觉得,做生意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给别人带来方便。现在做民宿,好像也是一样的道理。

"来,大家举杯。"陈默举起茶杯,青瓷杯沿碰出清脆的声响,"明天,听竹居就要正式跟大家见面了。我希望这里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能成为大家心里的一个念想。以后不管客人来自哪里,走的时候,都能带着点莫干山的暖意。"

"干杯!"众人齐声应和,茶杯碰撞的声音在庭院里回荡。

远处的山影在暮色里渐渐柔和,陈默望着满院的灯火,心里一片澄明。这杯里盛的不只是茶,还有莫干山的晨露,和一群人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初心。他知道,正式营业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问题等着他们,但只要这份初心还在,就没什么坎儿是过不去的。

夜风拂过,带来阵阵竹香,仿佛是这座山在轻轻应和。庭院里的回声,不只是风铃的叮当,还有那些悄然生长的希望,在每一个角落,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