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潜移默化(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西凤烈》最新章节。
李仁孝渐渐止了哭,却下意识地用党项语喊了一声“嬷嬷,疼”。
那嬷嬷愣了一下,随即用汉语柔声道:“王爷,要说不怕,不怕。”
她轻轻拍着他,哼起的是一首软糯的江南童谣。
曹太后站在廊下,远远看着,手里紧紧攥着一块从兴庆府带出来的、刻有西夏文字的玉佩,指尖冰凉。
她看到儿子在汉人嬷嬷的怀里渐渐平静,似乎已经开始忘记母语的安慰。
一种比亡国更深的寒意,悄无声息地浸透了她的四肢百骸。
而在遥远的西北边境,药乜鬼名刚领到这个月的饷钱,虽然微薄,却是实实在在的钢币。
他听到同营的宋兵闲聊,说咸阳城里如今住了个西夏的小王爷,小日子过得比他的皇帝老子还舒服。
巴贲低低地“哼”了一声,继续低头磨他的砍柴刀。
谁当皇帝,谁当王爷,对他这样的小卒来说,远不如手里这把磨快的刀实在。
天快要冷了,得多准备些柴火。
刘錡在兴庆府的帅府里,收到了咸阳的密报:“归义王府一切如常,小王爷汉话精进,已渐忘旧语。”
他合上文书,走到窗边。
外面,春草已绿,几个归顺的党项部落头人,正恭敬地等候在外,准备向他禀报春耕事宜。
归义侯府的春秋,是以一种近乎凝滞的缓慢节奏更替的。
院中的海棠开了又谢,廊下的燕子来了又走,但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曹太后和李仁孝而言,时间仿佛被这精致的牢笼所困,日复一日,难有新鲜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仁孝,如今在官方文书上被称为“归义王”,原本带着西北风沙痕迹的面容,逐渐被汴梁水汽滋养得白皙清秀。
他每日的功课排得极满。
清晨即起,先是跟着帅府派来的教习嬷嬷学习宋人礼仪,行走坐卧,揖让进退,皆有严格法度。
起初他常因动作生硬或忘记步骤而被轻声纠正,那嬷嬷脸上总是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语气温和,却不容丝毫差错。
“王爷,袖口要敛起三分,过犹不及。”
“王爷,入门时,当先迈左足。”
“与人言,声气须平和,目光不可游移。”
这些细微的规矩,如同无形的丝线,一层层缠绕上来,将他孩童时代在兴庆府宫苑里奔跑嬉闹养成的疏阔性子,慢慢变成了时刻察言观色的拘谨。
礼仪课后,是汉儒授课的时间。
教授经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学士,学究气十足,讲解《论语》、《孟子》时,喜欢引经据典,将忠君爱国、华夷之辨的道理揉碎了灌输进去。
李仁孝天资聪颖,记性极好,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也能写出工整的楷书,做出中规中矩的制艺文章。
陈学士捻着胡须,对曹太后夸赞:“王爷天纵奇才,假以时日,必为朝廷栋梁。”
曹太后总是微微欠身,道一声“先生费心”,心中却是一片冰凉。
她看着儿子一日比一日更像一个标准的宋人士子,言谈举止间,西夏口音已几乎褪尽,偶尔提及西北旧事,眼神里也只有一种听故事的茫然,而非故国之思。
她曾偷偷藏起几卷用西夏文书写的佛经,有时在夜深人静时翻阅,那扭曲的文字对她而言也已是半生不熟,更遑论从未系统学习过的儿子。
曾经在她眼里无比辉煌的大夏国,正在他的认知里,悄然退行为一个模糊的、属于“前朝”的地理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