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绞杀日本(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对于李梅和美国高层来说,这种残酷的计算是基于一个更宏大的战略考量:通过摧毁日本的抵抗意志,来避免一场预计将造成数百万美日军民伤亡的本土登陆战 。他们认为,用燃烧弹杀死十万日本人,可以避免在登陆战中死掉一百万美国士兵和更多的日本人。无论后人如何评判,在1945年的那个夏天,李梅的燃烧弹攻势,与另一支在深海中潜行的“沉默部队”一起,正将日本帝国推向最终的末日。

在B-29的烈火从天而降之前,另一场更隐秘的战争,早已在太平洋深海全面展开。主角,是美国的潜艇部队——“沉默的舰队”。

这场水下战争的残酷性,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珍珠港事件几小时后,美国海军就下令:对日本执行无限制潜艇战。

这意味着,美国的潜艇可以不经警告,攻击任何悬挂太阳旗的船只,不管是军舰还是商船。这在当时是公然违反国际法的,但珍珠港的怒火,让所有法律约束都化为灰烬。

然而,要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找到日本船,无异于大海捞针。美国潜艇能成为绞杀日本的利器,真正的王牌,不是鱼雷,而是密码破译。

在夏威夷珍珠港,一个代号“HYPO”的密码破译中心,日以继夜地工作。他们的努力,让美军在1943年1月,成功破解了日本的“丸代号”密码。这套密码,专门用来指挥调度日本庞大的商船队(Maru在日语里是商船的后缀)。日本人自以为密码复杂,结果被扒了个底朝天。

这一下,太平洋对美国潜艇来说,几乎是单向透明的。通过截获和破译日军的无线电,这项被称为“ULTRA”的绝密情报,能精确地告诉美国潜艇:一支日本船队将在几点几分,出现在哪个坐标,船队里有几艘船,航速多少,护航军舰是谁……

这简直就是开了“上帝视角”的外挂,把一场碰运气的狩猎,变成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伏击。

有了情报利器,美国潜日志的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的“小鲨鱼”级和“白鱼”级潜艇,本身就是出色的作战平台,续航力长,还能装24枚鱼雷。更爽的是,跟德国U艇那个“铁罐头”不同,美国潜艇普遍装了空调和淡水蒸馏器,艇员生活舒适,战斗力自然也强。

战争初期,美军的Mark 14型鱼雷毛病很多,经常不炸或者提前炸,坑死自己人。直到1943年9月,在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中将的强力推动下,问题才被解决。

可靠的鱼雷,加上精准的情报,美国潜艇终于亮出了獠牙。他们还学了德国的“狼群”战术,发展出了自己的版本。通常由三艘潜艇组成一个攻击小组,在“吕宋海峡”这样的航运咽喉要道设下埋伏圈。

一旦发现目标,一艘潜艇攻击完,另一艘马上跟上,让护航的日军驱逐舰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这场绞杀战的效果是毁灭性的。到1944年,美国潜艇击沉的日本商船吨位,已经超过了日本当年新造船只的总吨位。

日本的生命线被一寸寸切断。从东南亚运来的石油没了,联合舰队的主力只能趴在港里当“宅男”;运兵船被击沉,几十万陆军葬身鱼腹;被困在各个孤岛上的日军,只能在绝望中“枯死”。到1945年初,日本本土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座被彻底封锁的饥饿之岛。

在围猎日本商船的过程中,美军潜艇“射水鱼”号无意间创造了历史——他们意外发现了二战期间最大的一艘航空母舰,“信浓”号。这一发现,让“射水鱼”号的官兵们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击沉行动,写下了潜艇作战史上的传奇一页。

“信浓号”的出生证明上,就写满了“中途岛”的眼泪。它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三号舰,准备装18.1英寸的巨炮。但中途岛海战,日本一天之内没了四艘主力航母,疼得他们终于明白,航母才是海战的王道。于是,他们决定把建了一半的“信浓号”战列舰,改成一艘超级航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改造工程在极度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基于“大和级”的庞大船体,“信浓号”拥有惊人的尺寸,其飞行甲板长达266米,宽40米 。为了抵御美军轰炸机的炸弹,它的飞行甲板铺设了厚达75毫米的装甲,下面还有一层更厚的装甲保护着机库 。它的水下防护设计也沿用了“大和级”的标准,理论上是“鱼雷无法击穿的” 。建成后,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吨,是二战期间乃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

然而,在这强大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致命的缺陷。由于战局日益恶化,美军的B-29轰炸机已经开始空袭日本本土,横须贺造船厂的工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疯狂赶工 。这种赶工导致了许多看不见的隐患。“信浓号”的内部建造远未完成:许多舱室之间的水密门还没有安装;电缆和管道穿过舱壁的地方,本应有的防水密封圈也没有完全装好;一些关键位置的排水泵甚至还没有安装到位 。更糟糕的是,为了测试船体的水密性,船厂曾向船舱内注水,但由于操作失误,部分压载水舱没有完全排空,导致船体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倾斜 。

这艘巨舰,就像一个外表强壮、内里却器官衰竭的巨人。它空有庞大的身躯,却没有健全的“血管”和“神经”。1944年11月,由于担心横须贺会遭到B-29的大规模空袭,日本海军决定将尚未完全舾装完毕的“信浓号”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吴港海军工厂,去完成剩余的武器安装和测试工作 。这个决定,将把它直接送上了一条不归路。

就在“信浓号”准备进行处女航时,“射水鱼号”的美国潜艇,正在日本外海进行着一次令人沮丧的巡逻。它的艇长,是约瑟夫·恩赖特中校。

恩赖特艇长的经历颇为曲折。他并非潜艇部队的“王牌”。在此前的战争中,他曾因一次错失攻击日本舰队的机会而被认为不够积极果敢,甚至一度被解除了指挥权 。这次指挥“射水鱼号”,是他重获信任、证明自己的第二次机会。然而,时至1944年末,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已被摧毁得七七八八,值得攻击的大型目标越来越少。“射水鱼号”在海上游弋了数周,一无所获,艇上的气氛也日渐沉闷 。

1944年11月28日晚,当“射水鱼号”在东京湾以南约160英里的海域巡逻时,命运之神悄然降临。雷达兵突然报告,在远处发现了一个信号。起初,恩赖特以为这只是一艘小船或一艘油轮 。但随着距离的拉近,了望手在夜色中看到了一个庞大的轮廓,它被三艘驱逐舰护航着。通过对目标的观察和测算,恩赖特的心跳开始加速——这不是一艘普通的船,这是一艘巨大的、全新的航空母舰 。

恩赖特并不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当时,盟军情报部门对“信浓号”的存在一无所知,它的建造过程被日军严格保密。恩赖特在他的识别手册上找不到任何与之匹配的舰船。但他知道,他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目标,一个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目标。他立即下令:“全速追击!”一场经典的猎杀与被猎杀的大戏,在漆黑的太平洋上拉开了帷幕。

“射水鱼号”的追击过程充满了紧张与艰辛。恩赖特将潜艇浮在水面,命令四台柴油机以最大功率运转,在波涛中颠簸着,拼命追赶着远方的庞大舰队 。然而,对方的速度非常快,保持在20节左右的高速。“射水鱼号”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只能勉强跟上,甚至一度被慢慢拉开距离。恩赖特在指挥塔里焦急地注视着雷达屏幕,心中充满了挫败感。他向珍珠港的潜艇司令部发去了一封简短而着名的电报:“正在追击一艘大型航母。” 。

此时,视角切换到“信浓号”的舰桥上。舰长阿部俊雄大佐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军军官,但他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首先,他过于自信。他深信“信浓号”继承自“大和级”的坚固船体和高航速,足以抵御任何潜艇的威胁 。其次,他的威胁判断出现了偏差。他更担心的是来自天上的B-29轰炸机,而不是水下的潜艇。因此,他选择在夜间高速航行,认为这样可以甩开潜艇 。

最致命的错误在于,阿部俊雄认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美军的“狼群”,而“射水鱼号”只是引诱他暴露位置的诱饵 。他不知道,在方圆数百英里的海域内,只有“射水鱼号”这一艘孤独的猎手。基于这个错误的判断,他下令“信浓号”执行标准的“之”字形反潜机动航线。

这个决定,对于在后方苦苦追赶的恩赖特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之”字形航线虽然可以迷惑潜艇,但会大大降低舰队的平均前进速度。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射水鱼号”抄近道的机会。恩赖特冷静地计算着对方的航线规律,指挥潜艇沿着一条直线基准航线航行,耐心地等待着机会。

追逐持续了六个小时。凌晨3点左右,机会终于来了。正当恩赖特以为自己即将失去目标时,“信浓号”做了一次幅度极大的转向——它向左转了30度,几乎是横着身子,将自己巨大的右舷侧面,完美地暴露在了“射水鱼号”的面前 。

那一刻,恩赖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遥不可及的猎物,突然以最理想的姿态,自己送上了门。他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完美的攻击阵位上,距离目标仅1400码(约1280米),目标角度90度 。他迅速下令潜艇下潜至攻击深度。在潜望镜中,那艘巨大的航母像一座移动的山,填满了整个视野。恩赖特后来回忆道,他当时对副长说:“我敢打赌,那座岛屿正以20节的速度移动。”

在“射水鱼号”冰冷而安静的鱼雷舱里,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鱼雷数据计算机的操作员反复核对着射击诸元:目标航向、速度、距离 。恩赖特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凭直觉的决定。他判断,如此巨大的舰船,其重心可能很高,为了确保能造成最大的破坏,他命令将鱼雷的航行深度设定得比常规攻击更浅,只有10英尺(约3米)。他希望鱼雷能击中船体水线附近较为薄弱的上部结构,从而导致船体不稳。

东京时间1944年11月29日凌晨3点16分,“射水鱼号”的艇首鱼雷管打开,恩赖特下达了发射命令。六枚鱼雷,伴随着压缩空气的嘶吼声,如离弦之箭,冲向了毫无防备的庞然大物 。

在“信浓号”上,了望哨发现了鱼雷的航迹,凄厉的警报声响起,但一切都太晚了。在短短一分钟内,四枚鱼雷准确地命中了“信浓号”的右舷 。巨大的爆炸声中,水柱冲天而起。

然而,最初的损伤似乎并不致命。阿部俊雄舰长和他的军官们认为,区区四枚鱼雷,对于一艘拥有“大和级”血统的巨舰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毕竟,它的姐妹舰“武藏号”在莱特湾海战中,可是被19枚鱼雷和17颗炸弹命中后才沉没的 。阿部舰长甚至没有下令减速,而是命令舰队继续以高速前进,试图摆脱“可能存在的”其他潜艇 。

这个决定是灾难性的。高速航行使得海水以巨大的压力,疯狂地涌入鱼雷造成的破口中,撕裂了本就脆弱的舱壁。而“信浓号”内部的先天缺陷在此时暴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水密门和密封装置,进水完全无法得到控制。海水从一个舱室迅速蔓延到另一个舱室,就像一场无法遏制的内出血 。损管人员虽然拼尽全力,但他们经验不足,而且面对的是一个结构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排水泵要么没安装,要么很快就因电力中断而失效。试图向左舷注水以恢复平衡的操作也宣告失败 。

在接下来的七个小时里,“信浓号”上演了一场漫长而痛苦的死亡。船体倾斜越来越严重,甲板上的官兵乱作一团。护航的驱逐舰曾试图用缆绳拖曳这艘垂死的巨兽,但“信浓号”实在太重了,缆绳两次被绷断 。到了上午10点左右,“信浓号”的倾斜已经无法挽回。11点,这艘下水仅10天、服役仅17小时、从未起降过一架作战飞机、从未向敌人发射过一发炮弹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带着阿部俊雄舰长和超过1400名船员,在绝望的哭喊声中,缓缓地翻转过来,舰艏朝下,沉入了冰冷的太平洋 。

恩赖特和他的船员们创造了潜艇战史上最辉煌的战绩,至今,“信浓号”仍然是历史上被潜艇击沉的最大的战舰 。它的沉没,不仅仅是一艘军舰的损失,更是日本帝国工业实力和海军精神双重崩溃的象征。一个外表强大、内里腐朽的巨人,被一个更小、更坚韧、更聪明的对手,用精准而致命的一击,送入了坟墓。

而在当时恩赖特他们没有立刻意识到,自己在黑夜中发射的几枚鱼雷,击沉的不是一艘普通舰船,而是日本帝国最后的秘密武器——信浓号。直到几个月后,美军情报部门才将碎片拼凑成真相,而“射水鱼号”的官兵们,也因此意外地载入了历史。艇长恩赖特后来获得海军十字勋章,整个艇组被授予总统集体嘉奖,但更多的水手,则在战后悄然退役,回归平凡。他们曾在浩瀚太平洋的一角,完成了一次命运安排的“神来一击”,也成为海战史上一段不经意的传奇。

1945年8月的日本,天空被火雨统治,海洋被绞索封锁。六十多座城市化为焦土,曾经强大的帝国,如今只剩一个空壳。

不过,在最终的结局到来之前,还有一场血肉横飞的战役要打。美军在占领硫磺岛以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为登陆日本本土做最后的准备。这个目标,自然而然地选在了离日本最近的琉球群岛。

冲绳岛战役,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场、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场两栖登陆战,即将上演。那将是一场超乎想象的血腥与疯狂。咱们下一回,再细说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