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集:织坊的革新(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五彩楚锦:丝路织声里的民生变

楚地的春末总裹着潮润的风,从寿春城外的淝水吹进织坊时,会带着岸边艾草的淡香,混着机杼“咔嗒咔嗒”的声响,在梁间绕上好几圈才肯散。李婶坐在织坊最靠门的位置,脚踩着踏板,手里的综线一上一下,素白的绢面上正慢慢显露出浅青色的云纹——这是西域商队订的第三批货,再过五日就得装车,二十多个织工从破晓忙到日暮,指尖都磨出了薄茧。

“李婶,歇口气吧,喝碗阿禾送来的桑椹羹。”年轻织工小桃端着陶碗走过来,见李婶盯着织机上的纹样出神,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这云纹织得比上次匀净多了,西域人肯定喜欢。”

李婶接过陶碗,却没喝,目光落在墙角没喝,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一匹蜀锦样品上。那是上月蜀郡商队路过时留下的,说是让楚地织户看看“新样式”,此刻夕阳正斜斜照在锦面上,朱红的牡丹纹像燃着的火,靛蓝的缠枝纹透着玉般的润,连最细的金线都嵌得严丝合缝,比楚锦常用的石绿、赭石色鲜亮了不止一星半点。

“喜欢是喜欢,可跟蜀锦比,咱们的颜色还是太暗了。”李婶用指尖捻了捻蜀锦的丝线,声音里带着点闷,“你没听西域商队的人说?上次他们带的蜀锦,在姑师国半天就卖光了,咱们的楚锦虽也卖完了,可人家问‘能不能染得再亮些’的话,我记到现在。”

小桃也凑过去看蜀锦,吐了吐舌头:“可咱们一直用的是皂角灰染黑、黄檗染黄,山里采的紫草染紫也总掉色,哪能像蜀锦那样鲜亮?”

这话让织坊里的动静慢了下来。老织工王阿婆放下梭子,叹了口气:“我从十五岁学织锦,用的就是这些老法子,祖辈传下来的,改了怕是要出乱子。再说,蜀郡有岷江的水,咱们这儿是淝水,水不一样,染料性子也不一样,学不来的。”

李婶没接话,捧着那匹蜀锦走到窗边,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想起十年前,楚地刚归大秦那会儿,织坊只能织些粗布,后来秦斩大人办了织户合作社,才用上新织机,能织锦缎了。可现在,要是连颜色都比不过别人,再过两年,西域商队怕是就不订楚锦了——织工们靠这手艺吃饭,家里的娃要上学,老人要抓药,哪能断了生计?

“老法子也不是不能改。”李婶突然转过身,声音比刚才亮了些,“蜀郡的染料能运过来,染缸也能学他们的样式做,水不一样,咱们就多试几次,总能找到法子。小桃,你明天去趟码头,找蜀郡商队的赵掌柜,托他下次来的时候带些蜀郡的染缸图纸,还有他们常用的栀子、紫草,要是有西域来的染料,也多带些。”

王阿婆皱着眉:“那得花不少钱吧?要是试不成,这不白扔了?”

“不试才是白扔。”李婶走到织机旁,摸了摸刚织好的云纹绢,“咱们楚地的织工手巧,蜀锦能做到的,咱们也能。就算试不成,至少知道差在哪儿,总比等着订单跑了强。”

织工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点了头。小桃攥着衣角笑:“我明天一早就去码头,肯定能找到赵掌柜。”王阿婆也慢慢站起来:“我家里还有些老染料的方子,晚上回去翻翻,说不定能用上。”

接下来的半个月,织坊里多了些新鲜东西。蜀郡商队送来的染缸比楚地常用的深三尺,缸底有个小孔,说是方便换水;栀子装在竹筐里,黄澄澄的像小灯笼;紫草是晒干的,捏碎了有紫红色的汁;最稀罕的是一小包番红花,赵掌柜说这是西域商队从大月氏带来的,染出来的红色能经得住水洗,就是太贵,只给带了二两。

李婶把织坊后院辟成了染坊,砌了灶台,架上铁锅,每天带着小桃、王阿婆几个人试验。第一次用栀子染黄,她们按蜀郡商队说的,把栀子煮了半个时辰,倒在染缸里,再把白绢放进去浸。可等绢捞出来晾干,颜色却浅得像褪了色的旧布。

“怎么回事?蜀郡人说这样煮就行啊。”小桃急得直跺脚。

王阿婆蹲在灶台边,看着锅里剩下的栀子渣,突然说:“蜀郡的灶台是用松木烧的,火猛,咱们用的是杂木,火慢,是不是煮的时间不够?”

李婶眼睛一亮,立刻添柴加火,把剩下的栀子再煮了一个时辰,这次煮出的水浓得像蜜。她们把新的白绢放进去,浸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捞出来,绢面上的黄色像刚摘的迎春花,鲜亮得晃眼。

“成了!”小桃举着绢跑遍了织坊,织工们都围过来看,连王阿婆都笑了:“还是老姐姐说得对,水不一样,火也得不一样。”

可染紫的时候又出了问题。用紫草煮出来的水染绢,晾干后颜色是好看的深紫,可一泡水就掉色,把清水染成了淡紫。李婶盯着掉色的绢,愁得饭都吃不下。这天傍晚,阿禾来送草药,见她蹲在染缸旁叹气,就问了缘由。

“阿禾,你跟素问姐姐学过认草药,知道怎么让颜色不掉吗?”李婶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阿禾想了想,说:“素问姐姐说过,有些草药的汁能‘固色’,比如皂角灰泡的水,还有楝树的果子煮水。上次我帮她晒草药,见她用楝树果水浸过的布,洗好几次都不掉色。”

李婶立刻让小桃去山里采楝树果。第二天,她们把楝树果煮成水,先把白绢浸在里面半个时辰,再放进紫草染缸里。这次染出来的紫绢,泡在水里半天,水还是清的。王阿婆摸着绢面,感慨道:“还是年轻人脑子活,能想到用草药固色。”

最后试的是番红花。二两番红花太少,李婶舍不得多放,只取了一小撮,用温水泡开,水立刻变成了艳红色,像胭脂融在了水里。她们把浸过楝树果水的白绢放进去,只浸了一炷香的时间,绢就变成了鲜亮的朱红,比蜀锦的红色更润,在阳光下看,还带着点细碎的光泽。

“这颜色,比蜀锦还好看!”小桃捧着红绢,声音都在抖。李婶也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一个月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就在织工们忙着试验新染料的时候,秦斩听说了织坊的事,特意来了一趟。他走进后院的染坊,看着缸里不同颜色的绢布,又翻了翻李婶记的试验笔记(上面记着“栀子煮两时辰”“楝树果水浸半个时辰”),忍不住点头:“你们这法子好,既用了蜀郡的染料,又结合了楚地的情况,比照搬蜀锦的法子更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