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集:燕郡的粮援(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最新章节。
小张没反驳,只是从陶瓮里拿出一把粮种,递给李老栓:“李伯,您看这粮种,颗粒饱满,去年楚地倒春寒,比咱燕地还冷,这粮种照样长出苗了。今天咱就种下去,您看着,要是苗能冒出来,您再跟着学,咋样?”
李老栓接过粮种,放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粮种泛着金褐色的光,比燕地以前的粟种饱满些。他点点头:“行,俺就看着,要是真能出苗,俺就跟着你学!”
播种那天,天气格外好。太阳照在雪地上,融了不少雪,空气里带着点泥土的湿气。小张教农户们撒种:“每垄撒两行,行距五寸,株距三寸,撒完后再盖一层薄土,不能太厚,不然苗出不来。”他边说边示范,撒种的手很稳,粮种均匀地落在垄上,像撒了层金粒。
农户们跟着学,有的撒得太密,有的撒得太稀,小张就一遍遍地教,直到每个人都撒得均匀。撒完种,小张又教他们盖稻草:“现在天还冷,盖一层稻草,能保住地里的温度,粟种发芽快。等开春暖和了,再把稻草掀开,还能当肥料。”
李老栓站在田埂上,看着小张忙碌的身影,看着农户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的怀疑渐渐少了些。他蹲下来,摸了摸盖在地里的稻草,又摸了摸旁边的土——土是温的,不像其他地里那么冰。他想起去年燕地的粟种,就是因为没盖东西,才冻坏了,或许楚地的法子,真能行。
播种后的第十天,小张一大早就去了试种地。他掀开稻草,心里“咯噔”一下——地里没动静,连个芽尖都没冒出来。“咋回事?是不是粮种冻坏了?”跟来的农户也慌了,有的甚至要把稻草全掀开,看看粮种是不是烂了。
小张赶紧拦住:“别慌!燕地的土还没完全化,发芽慢些,再等等。”可他心里也没底,昨晚又下了场小雪,会不会把粮种冻了?他蹲在田埂上,盯着地里的土,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
周里正也来了,看着没发芽的地,叹了口气:“小张,要不咱再试种一块?换个地方,或许能行。”
小张摇摇头:“再等三天,要是还没发芽,咱再换地。”
接下来的三天,小张每天都去试种地,掀开稻草看一眼,再小心翼翼地盖回去。李老栓也每天都来,只是不再说话,只是蹲在田埂上,看着地里的土。
第三天傍晚,小张又去了试种地。他刚掀开稻草,突然喊了一声:“出了!苗出了!”
众人赶紧围过来,只见地里冒出了点点嫩绿,像撒了层绿星子。粟苗刚冒芽,茎秆细细的,却挺得笔直,透着股劲。李老栓蹲下来,仔细看着粟苗,眼里满是惊喜:“真出了!真出了!这楚地的粮种,真能在燕地长!”
小张也笑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赶紧教农户们:“现在苗还小,不能掀开稻草,等苗长到三寸高,再慢慢掀开,还要注意浇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农户们围着粟苗,七嘴八舌地问着,眼里的怀疑变成了信任,原本的焦虑变成了希望。周里正看着眼前的景象,对小张说:“小张,俺代表燕郡的乡亲,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没有楚地的粮种,俺们今年真不知道该咋办。”
小张挠了挠头,笑着说:“周里正,不用谢。咱都是大秦的百姓,楚地帮燕地,是应该的。等粟苗再长些,咱就把法子教给所有村落,让燕郡的粟田,明年都能长出好穗子。”
那天晚上,燕郡的农户们都没睡好。他们想着地里的粟苗,想着明年的收成,心里踏实了不少。李老栓回到家,把家里的草木灰都找了出来,准备明天就去自家的地里,照着小张的法子,整理土地——他要种楚地的粮种,要让自家的粟田,明年也能冒出嫩绿的苗。
小张躺在土炕上,摸出怀里的手册,在上面添了一笔:“燕地试种成功,粟苗已出,后续需注意浇水、防霜。”他看着手册上的字,想起了楚地的爹,想起了秦大人,想起了楚地的乡亲。他仿佛看到,明年秋天,燕郡的粟田金灿灿的,穗子沉得压弯了腰,农户们笑着收割,把新收的粟米,送到楚地,感谢楚地的帮忙。
窗外的雪又下了起来,可小张觉得,这雪不再冷了,反而像给地里的粟苗盖了层被子,护着它们慢慢长大。
第四章 春信传楚地
开春后,燕郡的天气渐渐暖了。小张教农户们掀开了稻草,粟苗长得更快了,茎秆变粗了些,叶子也更绿了,一眼望去,试种地的绿,像块翡翠,嵌在燕郡的冻土上。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有个村落的粟苗,突然蔫了下去,叶子发黄,像是生了病。农户们慌了,赶紧来找小张:“小张,你快看看,这苗咋了?是不是要死了?”
小张跟着去了那个村落,蹲在田埂上,仔细看着粟苗——苗的根没烂,叶子上也没虫,只是土有些湿。他摸了摸地里的土,心里明白了:“这地地势低,开春雪化了,积水渗不下去,粟苗涝着了。”
“那咋办?”农户们急得直跺脚,“这苗要是死了,今年又没指望了!”
小张想了想,说:“咱挖排水沟,把地里的积水排出去。燕地的土硬,排水沟要挖深些,宽些,这样水才能排走。”
农户们赶紧动手,小张也跟着挖。排水沟挖好后,地里的积水慢慢排走了,粟苗渐渐又挺了起来,叶子也恢复了绿色。有农户看着恢复生机的粟苗,对小张说:“小张,你真是神了!要是没有你,俺们真不知道该咋办。”
小张笑了笑:“这不算啥,楚地也遇到过积水的情况,挖排水沟就能解决。种地嘛,就是要多观察,多琢磨,遇到问题,总能想出法子。”
接下来的日子,小张更忙了。他跟着周里正,跑遍了燕郡的各个村落,教农户们如何施肥、如何除草、如何防病虫害。他把楚地的经验,结合燕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不少法子——比如燕地的土肥少,他就教农户们把家里的粪肥发酵后再用,既不烧苗,又能肥土;燕地的虫害少,但风大,他就教农户们在田边种上矮树,挡风护苗。
李老栓的粟田,长得最好。他照着小张的法子,翻地、施肥、除草,粟苗长得又高又壮,比试种地的还强。“小张,俺这粟田,今年肯定能丰收!”李老栓拉着小张,指着自家的粟田,笑得合不拢嘴,“等收了粟米,俺先给你装一袋,让你带回去,给楚地的乡亲尝尝!”
小张点点头,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了爹,爹要是看到燕地的粟苗长得这么好,肯定也会高兴。
四月中旬,燕郡的粟苗开始抽穗了。穗子小小的,泛着浅绿色,像一串串小珠子,挂在茎秆上。农户们看着穗子,眼里满是期待,有的甚至每天都去田埂上看,盼着穗子快点长大,变成金灿灿的。
李默看着燕郡的变化,心里也很高兴。他想起了出发前的承诺,赶紧给楚地的秦斩写了封信,还让村里的画匠,画了幅粟田的画——画里的粟田,绿油油的,穗子刚抽出来,田埂上站着几个农户,笑着看着粟田,旁边还写着“燕地粟苗长势良好,多谢楚地支援”。
信和画写好后,李默派了个可靠的人,快马加鞭地送往楚地。他叮嘱那人:“一定要把信和画安全送到秦大人手里,让楚地的乡亲知道,燕地的粟苗长得很好,他们的粮种和法子,起作用了!”
那人点点头,骑着马,朝着楚地的方向出发了。马背上的布袋里,装着燕地的春信,装着燕郡农户的感谢,装着两地百姓的情谊。
楚地的春,来得比燕地早。郡府门前的老槐树,已经抽出了新叶,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着,像一串串小铃铛。秦斩正对着案上的农耕图,标注着今年的灌溉计划,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
“秦大人!燕地的人来了!带信来了!”
秦斩赶紧放下笔,走出郡府。只见一个人骑着马,从驰道上奔来,马身上的汗还没干,嘴里喘着粗气。那人看到秦斩,赶紧跳下马,从布袋里掏出一封信和一幅画:“秦大人,这是燕郡李默使者让俺送来的,燕地的粟苗长得很好!”
秦斩接过信和画,心里一阵激动。他打开信,李默的字迹跃然纸上,写着燕地的粟苗已经抽穗,长势良好,还写着小张如何教农户们种地,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他又打开画,画里的粟田绿油油的,农户们笑着,脸上满是希望,秦斩看着画,仿佛看到了燕郡的丰收景象。
“好!好!”秦斩连说了两个“好”,眼里满是欣慰,“燕地的粮种和法子起作用了!小张没辜负楚地的期望,没辜负燕郡百姓的期望!”
他赶紧让人把信和画送到晒谷场,让楚地的乡亲们都看看。村民们听说燕地的粟苗长得好,都涌到晒谷场,围着信和画,议论纷纷。张阿伯挤在前面,看着画里的粟田,又看了看信上的字,眼里满是骄傲:“俺家小张,没给楚地丢脸!没给俺丢脸!”
李婶也笑着说:“早就知道小张能行!等小张回来,俺给她缝件新棉袄,奖励奖励他!”
村民们都笑了,晒谷场里的笑声,盖过了风的声音,盖过了老槐树的摇晃声。秦斩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突然明白了——跨郡互助,不是简单的送粮种、教法子,而是把楚地的心意,送到燕地;把燕地的希望,带回楚地。这样的互助,能让大秦的土地,不管遇到什么灾,都能长出金灿灿的庄稼;能让大秦的百姓,不管在哪个郡县,都能有饭吃,有希望。
没过多久,咸阳的官员也听说了楚地支援燕郡的事,派了人来燕郡考察。官员看着燕郡绿油油的粟田,听着农户们对小张的称赞,对周里正说:“楚地支援燕郡的法子,很好!既解决了燕郡的灾荒,又推广了农耕技术,应该在全国推广,建立‘跨郡农耕互助机制’,让一地有难,八方支援!”
周里正点点头:“是啊!要是没有楚地的支援,燕郡今年真不知道该咋办。这机制要是建立了,以后不管哪个郡县遇到灾荒,都能得到帮忙,百姓就不用怕饿肚子了。”
官员回到咸阳后,向朝廷禀报了楚地支援燕郡的事,朝廷很快下了诏令,在全国推广“跨郡农耕互助机制”,把楚地支援燕郡的经验,作为大秦灾年粮援的范本。
消息传到燕郡时,小张正在田埂上,教农户们如何判断粟穗是否成熟。周里正把诏令读给小张听,小张听着,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却能为大秦的农耕互助,出一份力。他仿佛看到,以后不管哪个郡县遇到灾荒,都会有像楚地支援燕郡这样的事,都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带着粮种和法子,去帮助那里的百姓。
五月初,燕郡的粟穗开始变黄了。穗子长得很饱满,沉甸甸的,压得茎秆弯了腰。农户们看着变黄的粟穗,脸上满是笑容,有的甚至开始准备收割的工具。李老栓拉着小张,指着自家的粟穗:“小张,你看,这穗子多沉!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俺已经跟媳妇说了,收了粟米,先给你装一袋,再给楚地的秦大人装一袋,感谢你们的帮忙!”
小张点点头,眼里有些湿润。他想起了去年冬天,五辆马车在雪路上前行的景象;想起了在燕郡试种时,粟苗刚冒芽的惊喜;想起了农户们从怀疑到信任的转变。这一路的辛苦,都值了。
几天后,小张收到了秦斩的回信。信里说,楚地的乡亲们都知道了燕地的好消息,都为他骄傲,还说等他回去,要在郡府门前的晒谷场,办个庆功宴,欢迎他回家。小张看着信,心里暖暖的,他想,等燕郡的粟米收割了,他就回楚地,跟爹、跟秦大人、跟楚地的乡亲,说说燕郡的事,说说燕郡农户的感谢。
燕河的冰早就化了,河水清清的,朝着楚地的方向流去。小张站在燕河边,望着河水,仿佛看到了楚地的村舍,看到了楚地的粟田,看到了楚地的乡亲。他知道,楚地和燕地,虽然隔着千里,虽然气候不同,土地不同,但此刻,两地的田埂间,仿佛连起了一片看不见的绿毯——那是楚地的粮种,在燕地扎根;是楚地的法子,在燕地开花;是两地百姓的情谊,在大秦的土地上,慢慢生长。
他想起了李默送来的那幅画,画里的粟苗绿油油的,农户们笑着。他仿佛看到,今年秋天,燕郡的粟田金灿灿的,农户们笑着收割,把新收的粟米,装满马车,朝着楚地的方向,驶去。而楚地的乡亲,也在村口等着,接过燕地的粟米,笑着说:“这是燕地的心意,是大秦的心意。”
风从燕河吹来,带着春的暖,带着粟苗的香,也带着燕地的春信,朝着楚地的方向,慢慢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