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解救吴甡(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开局被闯贼俘虏,我朱慈烺不服!》最新章节。

那队官兵在见到锦衣卫时,面上皆露出惊诧之色。

为首的百户忙不迭地迎上前,恭敬地说道:“禀告大人,我等乃抚州卫的军士,正押解充军犯人前往吉安府。”

在明代,被判充军的犯人通常由各州府分段递解,每到一个新的区域,便需交接刑部文书,再由当地差役继续押送。

“按理,去往吉安不该是这条路线,你们为何私自更改?”

锦衣卫中的一人察觉出异样,语气顿时严厉起来。

“是老夫请求这位大人改道的,只因想借此机会瞻仰先人之遗迹,若有违令之处,皆由老夫承担。”

说话间,一位身着囚衣、头戴枷锁的五十多岁老者,在同样年纪的老妇的搀扶下,缓缓走到前方。

问话的锦衣卫极为精明,见老者气度非凡,料想其来历定不简单,语气亦随之客气了几分:“请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罪民吴甡。”

那锦衣卫在南京任职多年,听此名字总觉得有些耳熟,却一时想不起来究竟是谁。

正于一旁休息的吴长喜听闻后,却是急忙上前。

“吴阁老?竟真是您?”吴长喜满脸惊喜之色,赶忙上前行礼。

吴甡,江苏兴化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升为御史。

后因反对阉党魏忠贤被削籍革职,罢官归里,崇祯皇帝即位后,吴甡官复原职。

后出任河南、陕西巡按,崇祯七年任山西巡抚,十一年调回京城,任兵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

崇祯十六年初,李自成连克襄阳、荆州、承天,并于襄阳建立大顺,崇祯帝焦头烂额,声泪俱下,令吴甡督师湖广。

吴甡请拨付三万精兵,自南京入武昌,谁知等了一段时间,朝廷只筹齐一万残兵,无饷无粮,无法出师南下。

四月,清军再次入关,政敌周延儒率军出战,出京后避而不战,虚报战绩,吴甡被逼无奈,只得答应五月南下。

崇祯大喜,晋吴甡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并亲自为其送行,吴甡出征后,想积蓄实力,稳固行军。

周延儒谎报军情事迹暴露之后,崇祯认为吴甡行军迟缓,同周延儒为一丘之貉,便将吴甡下狱,论罪充军云南。

今年五月,京城沦陷,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抚州之后,充军途中的吴甡闻信,肝胆俱摧,大病一场,在抚州养病一月。

幸得抚州知州是他的学生,暗地里帮衬不少,并令心腹送恩师前往吉安府,好加以照顾,途中,吴甡听闻临近华林山。

此山也为道教圣地,吴甡想来此山遥祭崇祯帝,并像押送的百户提出绕道一日的请求,像吴甡这种朝廷重臣,说不定突然就会被起复。

就算没有知州的交待,押送的百户也是不敢得罪,便同意了吴甡的要求,带着同行的犯人改道到了华林山,谁知一下山就遇到了锦衣卫。

吴甡与吴长喜素不相识,然而在吴长喜于值殿监当差期间,他曾见过吴甡。

只因同姓吴,吴长喜当时心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我们吴家也有能登阁拜相之人!

吴甡对于眼前这位身着蟒袍的年轻太监并无太多印象,回礼后询问道:“不知公公尊姓大名?”

吴长喜客气地回应:“阁老莫要客气,小人名叫吴长喜,曾是值殿监的带班太监,在朝会之时有幸见过阁老。”

言罢,他立即命令锦衣卫:“还愣着做什么?赶快将吴阁老的枷锁解开!”

负责押送的百户急忙上前劝阻:“万万不可啊,刑部有行文在先,私自释放罪犯,我们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呀!”

几个锦衣卫并未理会他,直接为吴甡卸下了枷锁。其中一位锦衣卫说道:“你可知道这位公公的身份?”

未等百户回答,便继续说道:“这位可是东宫典玺太监,手持大元帅令和监国令,过段时间自然会有文书补发给你们,你们只管放心交差便是!”

吴甡敏锐地捕捉到话中的关键信息,激动地问道:“你从京城而来?东宫典玺?太子殿下已经脱困了?那么殿下现在身在何处?”

吴长喜将吴甡夫妇请到树下,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朱慈烺脱困的经过以及当前的局势,吴甡听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按大明律,犯官充军,其妻妾必须陪同,其余家人可自行选择,路费自理。)

在华林山前恭敬地跪拜完毕后,吴甡说道:“老夫今日诚心祈愿,愿陛下皇嗣平安,承继大统,没想到竟如此迅速地如愿以偿。”

随后,他对吴长喜说:“殿下在山东坚守,老夫身旁辅助,请公公回去后转告殿下,建奴乃祸乱之首,绝不可轻信与其联合,以免重蹈覆宋之覆辙。”

吴长喜回应道:“阁老此言差矣,待咱家前往长沙办完差事,阁老可随殿下一同前往济宁,亲自向殿下言明便是。”

吴甡却坚持说:“不可,不可,老夫已被刑部治罪,理应走下去,若公公有心,回南京后,请南堂发文召回老夫,公公无权私放老夫回去呀!”

吴长喜劝说道:“咱家跟随殿下时,常听殿下提及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如今国家危难,殿下正是用人之际,阁老岂能拘泥于此!”

见吴甡仍不愿随行,吴长喜继续道:“殿下曾提起过阁老在山西时励精图治,政绩卓着,只可惜山高水远,无从请教,如今能遇见阁老,实乃天意!”

事实上,朱慈烺确实曾提及吴甡,在惋惜京城殉难的李邦华、范景文等大臣时,曾言若吴甡在京,恐怕也在此列。

对于吴甡这样的实干派,朱慈烺一直青睐有加,吴长喜深知其心意,因此今日务必将吴甡带走。

并保证道:“若无此事,见到殿下后,咱家愿以死谢罪!”

话已至此,加之吴甡确实渴望赶赴朱慈烺身边,辅佐太子,挽救大明,于是同意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