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紫钗记(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中国野史大甩卖》最新章节。

本故事文出自唐代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参考了明代汤显祖戏曲《紫钗记》中“紫玉钗定情”的经典桥段。

-李益:陇西书生,自幼饱读诗书,相貌俊朗,初入长安时怀揣才情与赤诚,却在功名利禄诱惑下渐失本心,最终负心薄幸,终身受悔恨纠缠。

霍小玉:霍王庶女,因霍王薨后家道中落,被迫沦落风尘。她貌若天仙,精通琴棋书画,心性坚韧且痴情,将紫玉钗视作爱情信物,终为情耗尽性命。

黄衫客:长安游侠,性情豪爽,路见不平,因同情霍小玉的遭遇,出手相助,促成她与李益的最后相见。

贞元年间,长安,初夏,李益提着半旧的书箱,站在石桥上,他是陇西来的书生,此番来长安赶考。风掠过水面,吹得他青色的布衫下摆轻轻晃,他抬手理了理领口,正要转身回客栈,却听见一阵琵琶声。

琵琶声从池畔的画舫里飘出来,曲调婉转,却带着点说不出的哀愁。李益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艘雕花木舫泊在柳荫下,窗纱半掩,隐约能看见里面坐着个女子,素手拨弦,鬓边插着一朵白茉莉。

“公子可是陇西李益?”画舫的窗忽然推开,女子的声音传出来。

李益愣了愣,点头:“正是在下。姑娘如何识得我?”

女子起身走到窗边,李益这才看清她的模样:眉如远山,眼似秋水,穿一身月白色的襦裙,腰间系着银铃,走动时轻轻响。她手里还抱着琵琶:“前几日在西市的书坊,听公子与先生论诗,谈吐不凡,便记在了心里。我叫霍小玉。”

原来她是曲江池畔小有名气的乐伎。李益倒也听过“霍小玉”的名字——她原是霍王庶女,霍王死后,家奴卷走财物,她才被迫流落至此。他望着霍小玉清澈的眼睛,觉得这双眼睛里没有半分风尘气,倒像山间的泉水,干净得很。

“小玉姑娘的琵琶,弹得极好。”李益拱手。

霍小玉笑了,眼睛弯成了月牙:“公子若不嫌弃,不如上船喝杯茶?”

李益犹豫了片刻,终究抵不过对小玉姑娘的好感,顺着搭在舫边的木板走了上去。画舫里布置得素雅,桌上摆着青瓷茶具,香炉里燃着檀香。霍小玉给他倒了杯茶,茶水清绿,浮着几片茶叶:“这是江南来的雨前茶,公子尝尝。”

李益端起茶杯,只见霍小玉从抽屉里取出一卷诗稿:“我平日里也爱写诗,这是我写的几首,公子若有时间,可否帮我指点一二?”

诗稿上的字迹娟秀,李益逐首读下去,有写曲江荷景的,有叹身世的,字句间满是才情,竟不输男儿。他指着其中一句“荷露凝愁照晚妆”,轻声说:“‘凝愁’二字极好,只是稍显凄苦,若姑娘不介意,或许可改作‘荷露沾衣照晚妆’,多几分自在。”

霍小玉眼睛亮了,握着诗稿的手紧了紧:“公子说得对!我之前总觉得差了点什么,经你这么一改,果然好多了。”

那天,他们从诗谈到琴,从长安的风物谈到各自的家乡。李益说起陇西的黄土坡,说起母亲缝的棉衣;霍小玉说起霍王府里的海棠树,说起父亲教她读书的日子。夕阳落在水面,把画舫染成金红色,蝉鸣也渐渐歇了。

临走时,霍小玉送李益到舫边,轻声说:“公子明日若有空,还来这里吧?我新学了一首琵琶曲,想弹给你听。”

李益点头:“好,我明日一定来。”

这日之后,李益几乎每天都去曲江池的画舫。有时霍小玉弹琵琶,他坐在一旁听;有时他写文章,霍小玉就在旁边磨墨;有时两人就坐在窗边,看池里的荷花从含苞到盛放,看夕阳把水面染成不同的颜色。

应试前一天,李益又去了画舫。霍小玉给他端来一碗莲子羹,莲子炖得软烂,甜而不腻。“明日就要考试了,公子别太紧张,我已在佛前为你祈福,愿你金榜题名。”她说着,从首饰盒里取出一支玉钗。

那是一支紫玉钗,玉质温润,泛着淡淡的紫光,钗头雕着一朵莲花,花瓣上还缀着细小的银珠。“这是我母亲留给我的遗物,”霍小玉的指尖轻轻拂过钗头,“今日我把它送给你,日后不管你是否高中,都要来娶我,可好?”

李益接过紫玉钗,“小玉,”他握住她的手,“若我金榜题名,定不会负你。我要娶你,让你脱离风尘,再也不用受苦。”

霍小玉的眼泪掉了下来,落在他的手背上,“我相信你,”她轻声说,“我等着你。”

李益把紫玉钗郑重地放进怀里,贴在胸口。他想,等他高中,一定要风风光光地把霍小玉接走。

应试那天,李益发挥得极好。走出考场时,他抬头望着长安的天,觉得云都是暖的。他第一时间就去了画舫,告诉霍小玉考试的情况,霍小玉笑着给他倒茶,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阳光还亮。

放榜那天,长安的朱雀大街挤满了人。榜单的榜首是“李益”两个字——他中了状元!

他一路跑着去了画舫,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小玉!我中了!我中了状元!”

霍小玉正在弹琵琶,听见他的声音,猛地站起来,跑过去抱住他,眼泪又掉了下来:“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能行!”

那天,画舫里飘着酒香,霍小玉做了好几道菜,都是李益爱吃的。李益喝了不少酒,握着霍小玉的手,一遍遍说着未来的打算:“我要先回陇西接母亲,然后回来娶你,我们买个带院子的房子,院子里种上你喜欢的海棠树……”

霍小玉靠在他肩上,听着他的话,嘴角一直带着笑。她觉得,自己的苦日子终于要到头了,以后就能和心爱的人相守一生,再也不用独自对着曲江池的荷花叹气。

李益中了状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不少官员都来拜访他,送贺礼的、拉关系的,把他住的客栈挤得水泄不通。他每天忙着应酬,去画舫的时间渐渐少了。

这天,吏部尚书卢大人派人来请他过府赴宴。李益整理好衣冠,去了卢府。卢府的宅院很大,雕梁画栋,比他见过的任何地方都气派。卢大人坐在正厅,身边坐着一位年轻女子,穿一身粉色襦裙,眉眼精致,正是卢大人的女儿卢氏。

“李状元年轻有为,真是难得啊!”卢大人握着李益的手,笑得满脸褶子,“不知你是否婚配,小女卢氏,知书达理,若你不嫌弃,我愿将小女许配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李益心里猛地一沉,想起了霍小玉,想起了那支紫玉钗,想起了曲江池畔的誓言。他刚要开口拒绝,却转念一想,这卢大人是吏部尚书,若能娶他的女儿,日后在官场定能顺风顺水。

他犹豫了。陇西的母亲还在等着他光耀门楣,若能攀附卢家,不仅能让母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自己的仕途也能少走很多弯路。可霍小玉呢?那个在画舫里等他的女子,那个把母亲遗物送给她的女子,那个相信他会娶她的女子……

“李状元,可是有什么难处?”卢大人轻声开口,“若你已有意中人,我绝不勉强。”

李益看着卢氏的模样,又想起霍小玉的风尘身份——若娶了霍小玉,难免会被官场的人嘲笑,说他娶了个乐伎;可娶了卢氏,就能一步登天。他闭了闭眼,把心里的愧疚压下去,对着卢大人拱手:“承蒙大人厚爱,在下……在下愿意。”

卢大人笑得更开心了,当即让人准备婚约,定了下月就成婚。

从卢府出来,李益走在长安的街上,心里像压着块石头。他想去找霍小玉,想跟她解释,可脚步却怎么也挪不动——他不敢见她,不敢看她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

他开始刻意避开曲江池,把霍小玉送的紫玉钗锁在行李箱的最底层,假装那段日子从未存在过。

霍小玉很久没见到李益了,派人去客栈打听,却被告知李益已经搬去了卢府。她拿着那卷改了的诗稿,站在曲江池的石桥上,从日出等到日落,却始终没等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