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哈尔滨的雪橇(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61年1月,哈尔滨火车站外的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度。

齐振国踩着没膝的积雪巡查瘫痪的铁路线,怀表上的指针已经冻住。在他面前,三台蒸汽机车像冻僵的巨兽般趴在铁轨上,锅炉外壳结着厚厚的冰甲。调度员小张拖着雪橇跑来,橇板上堆着用棉被包裹的火车零件。

\"齐总工,这是最后能拆的仪表了!\"小张的狗皮帽上挂满冰溜子,\"再拆下去,开春就没车用了。\"

齐振国掀开棉被,里面是几块结霜的蒸汽压力表。玻璃表面凝着奇特的冰花图案——那是机油低温凝固形成的,形状酷似铁路线网图。最精密的那块表盘上,\"长春仪表厂1956\"的钢印已被冰晶覆盖。

机务段食堂改成了临时修理间。林秀兰正用医用酒精清洗冻伤的零件,酒精很快结成了冰碴。她身旁的铁皮炉子上煮着\"代食品粥\",里面翻滚着皮革碎片和锯末,散发出刺鼻的焦糊味。

\"老齐,你看这个。\"她递过放大镜。压力表内部有处细微裂痕,裂纹走向与哈尔滨铁路枢纽图惊人相似。

\"是冷脆。\"齐振国哈着白气,\"苏联钢材不耐寒......\"

突然,窗外传来狗吠声。二十多架马拉雪橇驶入站台,每架都载满冻硬的麻袋。工人们欢呼着\"粮食到了\",可当麻袋摔碎在月台上时,露出的却是黑褐色的甜菜渣——这是糖厂榨剩的废料,现在成了救命的口粮。

\"铁路不通,只能靠这个。\"马夫搓着冻伤的手,指向城外,\"松花江封死了,雪橇队每天摔死两匹马......\"

深夜的档案室,齐振国借着油灯翻阅父亲1938年的东北铁路防寒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日军应对极寒的方法:\"以马匹拖行轻便轨道车\"。一张照片从夹页滑落——年轻的齐远山站在雪橇旁,橇板下赫然装着铁路轮对。

\"有办法了!\"他抓起图纸冲进车间,却看见工人们正拆解最后一台机车的暖气管——那些珍贵的铜管将被改造成蒸馏器,用来提取甜菜渣里的残糖。

\"不能拆!\"齐振国拦住抡锤的王铁柱,\"这是锅炉防冻的关键......\"

老工人缓缓摘下手套,露出紫黑色的手指:\"卫生院躺着三十个孩子......\"他的声音比气温更冷,\"没糖,他们撑不过三天。\"

铜管在寒风中发出脆响,像一根根被折断的铁路脊梁。

松花江冰面上,齐振国带着技术员们测试改良的轨道雪橇。钢制橇板下装着从报废机车上拆下的轮对,八匹蒙古马喘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成冰霜。

\"时速十五公里!\"小张趴在雪橇上读着怀表,\"比普通雪橇快三倍!\"

齐振国却没有回应。他盯着冰层下的黑影——那是被封冻的苏联油罐车,透过冰面能看到\"防冻液专用\"的俄文标识。更深处还有更大的阴影,疑似整列失踪的防寒材料专列。

\"齐总工!\"江岸上有人挥舞着麻袋片,\"出事了!\"

卫生院的走廊里弥漫着刺鼻的酒气。五个孩子躺在临时病床上抽搐,嘴角挂着白沫。林秀兰用镊子从孩子口中取出未消化的甜菜渣,在酒精灯下泛出诡异的蓝光。

\"不是食用酒精。\"她声音发抖,\"是工业溶剂......有人在甜菜渣里掺了甲醇。\"

王铁柱冲进来,手里攥着半张货运单:\"查到了!这批甜菜渣是从吉林化工厂运来的!\"单据背面印着模糊的\"实验用途\"字样,但收货单位被人用墨水涂改成了\"救灾粮\"。

齐振国摸向腰间的搪瓷缸——缸底的弹孔现在插着根医用导管,正给危重患儿输氧。他突然发现缸身上的\"赠给最可爱的人\"红字下方,隐约露出日文片假名——这容器原本是装工业试剂的。

暴风雪中的化工厂废墟像座鬼城。齐振国踹开结冰的仓库门,手电筒照出上百个贴有骷髅标志的铁桶。每个桶上都用日文写着\"甲基アルコール(甲醇)\",生产日期是昭和16年。

\"小鬼子留下的毒窝......\"王铁柱的钢钎撬开个漏桶,液体早已冻成蓝色冰晶。

最里间的铁柜里锁着本值班日志。齐振国撕开冻脆的纸页,最后一条记录写着:\"为满洲国铁道部队配制防冻液,1945.8.10\"——日本投降前五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