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攀枝花的钒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66年秋,攀枝花钢铁基地
钒钛磁铁矿在坩埚里炸开的瞬间,齐卫国扑倒了身旁的实习技术员。飞溅的钢水在水泥地上烧出一串焦黑的坑洞,像一串省略号,记录着这次失败的第三十七次冶炼试验。
\"记录。\"齐卫国抹掉护目镜上的矿渣,\"钒含量1.2%,钛含量8.7%,炉温1680度——还是分离不出来。\"
年轻的实习技术员小周颤抖着记下数据,钢笔尖在纸上戳出好几个洞。这个北大冶金系的高材生,三个月前还梦想着用苏联教科书里的方法炼出特种钢,现在却连最基本的钒钛分离都做不到。
\"齐工,要不......\"小周偷瞄着车间门口,\"用部里下发的苏联配方再试一次?\"
齐卫国没回答。他蹲下身,用哥哥齐振国送他的铜制道钉拨弄着冷却的矿渣。钉尖挑出一块泛着蓝光的结晶——这是钒钛共生的铁证,也是困扰中国特种钢技术的死结。
车间的广播喇叭突然炸响:\"全体技术人员立即到广场集合!学习最新指示!\"
广场上尘土飞扬。基地革委会主任站在拖拉机车斗里,手里挥舞着红宝书:\"......要打破洋框框,走中国自己的工业道路!\"齐卫国注意到,主任的皮鞋亮得能照见人影——那是用日本进口鞋油擦的,装在小瓶子里当\"特种润滑剂\"报的账。
散会后,技术科长老马悄悄拉住他:\"卫国,北京来了专家组,要看钒钛钢的进展。\"
\"第三十七炉的废渣还在车间地上。\"
\"不是看这个。\"老马塞给他一份文件,\"他们带了德国60年代的新工艺......\"
文件袋在齐卫国手里突然变得滚烫。这不是普通的技术资料,而是用外交邮袋从西欧秘密带回的微缩胶片,上面还有中国驻东德商务处的钢印。
深夜,技术科保密室
投影仪的光柱刺破黑暗,将德文资料投在糊满报纸的墙上。齐卫国和小周屏住呼吸,看着德国人发明的\"钠化焙烧法\"工艺流程——这是西方对华禁运的核心技术之一。
\"原来要用碳酸钠做介质......\"小周突然捂住嘴,\"那我们用纯氧吹炼完全是反的!\"
齐卫国的目光钉在最后一行小字上:\"专利号dE\"。这个编号他太熟悉了——父亲齐远山1936年在柏林工业大学实验室的笔记里,就记载过类似的思路。
保密室的门突然被撞开。基地保卫科长带着两个民兵冲进来,手电筒光束直射墙上的投影:\"干什么呢!\"
\"学习最新指示。\"齐卫国平静地切换幻灯片,墙上瞬间变成《人民日报》社论的影像,\"结合国外反动技术批判修正主义。\"
保卫科长狐疑地扫视房间,突然抓起桌上的矿样袋。袋子里装着今天试验失败的钒钛渣,在灯光下泛着诡异的七彩光泽。
\"这是......\"
\"教育革命小将的活教材。\"齐卫国夺回袋子,\"看,这就是苏修技术毒害的后果。\"
等保卫人员悻悻离去,小周已经瘫坐在椅子上,冷汗浸透了的确良衬衫。齐卫国从抽屉里取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半块硫磺皂——和贵州山洞里用的一模一样。
\"明天。\"他把德文资料的要点抄在《毛主席语录》的空白处,\"用三号高炉试新方案。\"
次日下午,三号高炉平台
小周操纵着加料机的手在发抖。按照德国工艺,他们偷偷在矿粉里掺入了碳酸钠——这袋珍贵的化工原料是齐卫国用两块上海牌手表跟铁路局的人换的,登记表上写的是\"防锈剂\"。
\"齐工,温度够了!\"
齐卫国盯着观察孔里白炽的钢水,突然想起父亲日记里的一段话:\"钒如国之脊梁,钛似民之筋骨,分离二者,需以非常之道。\"他深吸一口气,拉下吹氧阀。
钢水表面突然爆出耀眼的金色火焰,像一朵盛开的向日葵。小周惊呼出声——这是钒开始氧化的特征!但紧接着,火焰中心泛起诡异的蓝绿色,整个炉膛开始剧烈震动。
\"钛也氧化了!快停......\"
话音未落,报警器刺耳地响起。炉顶的测温仪指针疯狂摆动,最终\"啪\"地一声卡死在刻度尽头。齐卫国扑向紧急排放阀,却看见阀杆早已被高温熔毁。
在钢水即将漫出炉膛的刹那,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冲上平台。老马抱着装满湿沙的防火毯,直接盖在了观察孔上!
\"走啊!\"老技术员的脸被热浪烤得通红,\"去启动备用冷却系统!\"
当高压水雾终于笼罩高炉时,齐卫国发现自己的铜制道钉不见了——可能是扑向阀门时掉进了钢渣里。但此刻他顾不上这些,因为炉前的取样勺里,静静躺着一块泛着银蓝色光泽的金属锭。
小周用光谱仪检测时,声音都变了调:\"钒含量......98.7%!\"
1967年,攀枝花钢铁基地三号高炉
第五十三次试验的钢样在液压机下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齐卫国盯着压力表,指针在\"450mpa\"刻度处剧烈颤抖——这是铁道用特种钢的最低强度标准,而他们炼出的钒钛钢在达到这个数值前就裂成了两半。
\"还是不行。\"小周摘下被蒸汽熏花的眼镜,\"钛杂质含量0.3%,还是太高。\"
齐卫国用哥哥送的新道钉——钉帽上刻着\"黔1966\"——撬开钢样断面。金属晶粒在放大镜下呈现出病态的树枝状结构,这是钛元素分布不均的铁证。窗外广播里正播放着\"革命生产两不误\"的社论,高音喇叭的轰鸣让失败显得更加刺耳。
技术科长老马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实验室门口。这个总是一身机油味的老工程师,今天却穿着崭新的中山装,领口别着枚锃亮的毛主席像章。
\"北京来人了。\"老马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日本新日铁的考察团。\"
齐卫国手里的道钉\"当啷\"掉在地上。日本人是来谈钒钛磁铁矿技术合作的——这是上级的指示,但所有人都知道,新日铁真正的目的是评估攀枝花矿的战略价值。
贵宾接待室里烟雾缭绕
日本专家团长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冷光。他手里把玩着一块攀钢的钢样,突然用流利的中文问道:\"齐先生,您觉得贵厂的钒钛钢,比普通碳钢强在哪里?\"
房间里瞬间安静。所有中国技术人员的目光都钉在齐卫国身上——这是个陷阱问题,攀钢的钒钛钢至今性能不达标。
\"钒提高强度,钛增加韧性。\"齐卫国拿起茶杯,\"就像茶碱和氨基酸的关系。\"他故意失手打翻茶杯,滚水泼在钢样上。日本人刚要皱眉,却见齐卫国已经抓起发烫的钢块,徒手掰成了两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