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火车头的语录(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代表老雷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这是上级指示。\"
老雷的武装带扣上多了枚新勋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拍了拍车头的钢板,金属发出沉闷的回响:\"从今以后,每一台机车都是宣传阵地。\"
齐振国沉默地点头,目光却落在车头底盘的螺栓上——那是按他弟弟齐卫国留下的钒合金配方特制的,如今被一层鲜红的油漆覆盖。
深夜,机车厂资料室
齐振国借着台灯的微光,翻检着被退回的设计图纸。每一页的边角都盖着\"技术修正\"的蓝章,但实际改动的地方都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相同的批注:\"不符合当前精神\"。
他抽出其中一张传动系统图纸,在灯光下微微倾斜——纸背透出几道轻微的划痕,是被人用针尖刻下的德文数据。父亲当年的笔迹。
门外传来脚步声,齐振国迅速将图纸卷起,塞进工作服的袖管。进来的是老技工周师傅,手里拎着两瓶橘子汽水。
\"听说你要调去株洲?\"周师傅递来一瓶汽水,玻璃瓶上凝结的水珠打湿了图纸边缘。
\"嗯,参与电力机车研发。\"齐振国轻声回答,目光扫过周师傅的左手——小指缺了半截,是十年前试制柴油机时被轧断的。
周师傅突然压低声音:\"走之前,去看看3号仓库的'废料'。\"
汽水瓶底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技术档案,第三箱。\"
3号仓库,凌晨
齐振国撬开生锈的锁,铁门发出刺耳的呻吟。仓库里堆满报废的零件,灰尘在月光下像雪片般漂浮。第三箱\"废料\"藏在最深处,上面盖着帆布,落满十年的灰。
掀开帆布的瞬间,齐振国的呼吸停滞了——箱子里是二十多本技术日记,最上面那本的扉页上写着:\"齐卫国,,攀枝花试验记录\"。
他翻开第一页,弟弟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7月16日,钒钛合金第三次熔炼失败。苏联配方有问题,必须调整碳含量......\"
日记中间夹着几张照片,是东风型机车的早期试验场景。齐振国的手指突然停在其中一张上——背景里有个模糊的身影,正在黑板上写德文公式。那人穿着五十年代的铁路制服,背影与父亲惊人地相似。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技术没有路线,只有对错。\"
窗外突然闪过手电筒的光束,齐振国迅速合上日记。仓库外传来脚步声,他闪身躲到货架后,听见老雷的声音:\"......所有技术资料必须重新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全部销毁。\"
月光透过高窗,照在齐振国紧握的日记本上。封底粘着一枚生锈的道钉——正是他当年在成昆线上丢失的那枚。
1972年春,株洲电力机车厂
新落成的厂房里弥漫着绝缘漆的气味,齐振国站在还未组装的转向架前,指尖抚过冰冷的合金钢。技术员递来的生产清单上,\"硅整流器\"一栏被红笔划掉,旁边批注着\"暂用国产替代\"。
\"德国进口件全被扣在海关了。\"技术员小声道,\"说是要'破除洋迷信'。\"
齐振国望向窗外——试车线上停着刚下线的\"韶山1型\"电力机车,车头侧面新装的金属语录牌在阳光下刺得人眼睛发疼。牌子上\"工业学大庆\"五个字下面,是一排较小的铭文:最高设计时速80公里。
他摸出弟弟的日记翻到某一页:\"硅元件若用国产替代,效率损失37%\"。这行字下面,齐卫国画了个愤怒的感叹号,力透纸背。
\"齐总工!\"
车间主任匆匆跑来,手里捏着份电报:\"北京急电,要求所有新机车增加语录播音功能。\"
电报背面印着油墨未干的批文:技术革新必须为政治服务。
深夜,技术科保密室
齐振国拆开刚送到的木箱,里面是二十个贴着德文标签的纸盒——汉斯从西德秘密寄来的硅整流器。每个元件都用《人民日报》包裹,铅字标题恰好遮住了产品编号。
他正对照弟弟的日记检查参数,门锁突然转动。齐振国迅速将元件藏进语录牌样品箱,顺手抓起红宝书。
\"这么晚还学习?\"
进来的是林秀兰,白大褂下摆沾着新鲜的机油。她放下医药箱,从听诊器袋里抽出卷微缩胶片:\"你弟弟从攀枝花捎来的。\"
胶片在灯光下显现出东风型机车的改进图纸,每处修改都标注着德文术语。齐振国突然在角落发现一行小字:\"汉斯说,西门子已突破时速140公里\"。
林秀兰将胶片卷回听诊器:\"下个月要批判'唯生产力论',你小心。\"
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三下——这是他们约定的暗号,代表\"有监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