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乡试进行中(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王狗儿科举记》最新章节。

王信先是思索策论题,策问题目如下:

正士风乃治国之本,古之贤者多有论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问:士风之正邪,于天下治乱有何关联?若欲正士风,当以修身为要,亦或以立制为先?试结合先秦诸子思想与历代治政经验,论其本末。

王信思索再三才提笔在草稿纸上开始书写:士风之正邪,天下治乱之枢机。士为四民之首,其风习直接关乎世道人心与政统兴衰。从先秦至明清,历代有识之士皆将士风视为治国根本,此关联可从三端论之。

士风正则民心齐。

孔子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士大夫若以仁义礼智信修身,便能通过言行影响庶民。如东汉党锢之祸中,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以气节抗宦官,虽身死而天下慕义,民心向正;反之,唐末士风颓靡,干符中,盗起,士多污贼,终致纲纪崩坏。

士风衰则法度弛。

孟子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士风正则官僚体系清明。北宋庆历新政时,范仲淹、欧阳修等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志,整顿吏治,一时朝政肃然。

士风正乃道统存。

荀子强调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如宋理学兴起时,二程、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重塑士风,使儒学在佛道冲击下重立根基。

以修身为本乃儒家内圣外王的根基。孔孟之教乃自诚而明,由内及外。

以立制为要,法家与历代治政的制衡之术。法家之思乃明法审令,以制束行。

商鞅云法者,国之权衡也,认为仅靠道德自觉不足以正士风,需以严刑峻法约束。韩非子更指出,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强调制度对士风的规范作用。

士风之正,如《周易?系辞》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需士人以修身为安身立命之本,亦需朝廷以立制为经世济民之具。若无良法,纵有贤者亦难挽颓势;而若士人弃内圣之道,徒恃制度,则如王安石变法时法非不善,而吏非其人,终致新政流亡。

故正士风者,当以儒家修身为灵,以法家立制为骨,使道德自觉与制度约束相济,方得士风正、天下治之大道。

洋洋洒洒,王信书写了一大篇,等他停笔,看一眼日晷,慕然发现已经是未时。怪不得发觉肚子咕咕作响,原来是饿了。

且天空已经开始噼噼啪啪的落大雨点子,王信的号舍用油布包裹的严实,他又在案板靠后的位置放置试卷稿纸等,所以也没有发生卷子被打湿的事情。

只是雨点击打在油布上发出的声响让人莫名的心烦。被这声音惊到的不止王信一人。

他刚刚停笔,观察了一番自己的好舍,发现还好,没有漏雨的地方。

这时就听到后边的号舍中传来一声惊叫,还有差役的呵斥声,然后就是噔噔噔的脚步声,之后就恢复安静。

他仔细的辨别了一番,应该是有考生太过于专注,试卷被打湿了没有注意到,这反应过来之后发出来惊呼,让差役捉到,直接以搅乱考场的罪名给带出去了。

这个发展令王信心头发颤,他差点忘记,这个年代考试可是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若是试卷出现什么问题,可以拉铃,询问考官换卷,而不是大动静的惊呼。

有人会说为何这般严厉,因为科举考试选拔的就是未来的官员,考试的过程就相当于御前奏对,你过于一惊一乍,已经是严重的御前失仪,绝对会让官差抓住。

就连他们,即便是对面的考生或者是隔壁,都不敢经常对视,或者是悄声说话,都有可能会被作为作弊处理。

所以古代科考不光是环境艰辛,还有心理一定要强大,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

王信在心中感慨,他的目光不经意的和对面的考生对视,对方眼中闪现着了然,二人微不可察的点头。

之后二人又若无其事的别开视线。

王信转头又和梁存志对上视线,对方的眼中闪现着令人熟悉的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