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尝百草者不识毒(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最新章节。

在青岩山脚下,有个名叫郑清文的郎中。他自幼痴迷医道,尤爱翻阅《神农本草经》,总想着若能像神农氏那样尝遍百草,编纂一部更完备的药典,那该是何等功德。于是,二十岁那年,他背着竹篓,手持小锄,踏上了尝百草的漫漫长路。

起初,郑清文尝的都是些常见草药,甘草的甜、黄连的苦、薄荷的凉,都在他舌尖上留下清晰的印记。他每尝一味,便细细记录其性味归经、功效禁忌,日子久了,竹篓里的本子越记越厚,他的医术也愈发精湛,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神医”。

可郑清文不满足,他听说深山里藏着许多稀世草药,有的能起死回生,有的却剧毒无比。他心想,若不将这些也尝个遍,又怎能算真正的“尝百草”?于是,他背着行囊,一头扎进了青岩山的深处。

山里的日子苦极了。郑清文住在山洞里,饿了就摘野果,渴了就饮山泉。他尝过一种通体发红的果子,吃下去后浑身发热,像被火烤一般,差点丢了性命;也尝过一种青色的草叶,入口苦涩,可片刻后却觉神清气爽,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空。每尝一味新药,他都要在本子上记下详细的感受,有时甚至会画下草药的模样,生怕忘了。

可渐渐的,郑清文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先是嗅觉变得迟钝,原本一闻就能分辨的药材,现在要凑近了使劲嗅,才能闻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气味。接着是味觉,甜的不再那么甜,苦的也不再那么苦,到最后,连最烈的酒喝在嘴里,都像白开水一样无味。

他起初没在意,只当是山里湿气重,受了风寒。可有一天,他尝了一种紫色的蘑菇,吃完后竟毫无反应。要知道,这蘑菇在医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剧毒无比,吃一点就会七窍流血而亡。郑清文这才慌了神,他跑到溪边,对着水面仔细看自己的脸——脸色如常,连一丝痛苦的神色都没有。

“难道……我成了百毒不侵之体?”郑清文又惊又喜,可紧接着,他又想到了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可若真是这样,那我以后还怎么尝百草?连毒都尝不出,又怎能知道药材的性味?”

他回到山洞,翻出那本厚厚的本子,一页页地看。那些曾经让他或喜或忧的药材,此刻在他眼里都变得模糊起来。他想起自己尝过的第一种草药——甘草,那甜丝丝的味道,如今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

“不,我不能就这样放弃!”郑清文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尝下去。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找到恢复味觉和嗅觉的办法。

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有一天,他在山里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他上下打量了郑清文一番,问道:“你就是那个尝百草的郎中?”

郑清文点了点头,老者叹了口气,说:“你可知,你现在的身体已经不是常人的身体了?你长期接触剧毒,身体产生了抗性,寻常毒物对你无效,可你也因此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味觉和嗅觉。”

郑清文脸色一变,问:“那……可有办法恢复?”

老者摇了摇头,说:“世间万物,有得必有失。你得了百毒不侵之体,却失了味觉嗅觉,这是天意,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若还想继续尝百草,只怕会越陷越深,到最后,连自己是谁都忘了。”

郑清文沉默了。他想起自己最初的愿望——编纂一部最完备的药典,让天下人都能受益。可如今,他却连药材最细微的香气与味道都分辨不出,又怎能完成那部药典?

老者见他沉默,又说道:“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执着。医道之深,非一人之力可穷尽。你已尝过百草,记下诸多药材的性味,这已是莫大的功德。何必非要追求那所谓的‘最完备’呢?”

郑清文闻言,心中一动。他想起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尝过的药,救过的人。是啊,他虽未完成那部最完美的药典,可他已用自己的方式,为医道做出了贡献。何必非要执着于那一个“最”字呢?

想到这里,郑清文觉得心中豁然开朗。他向老者深深一揖,说:“多谢老丈指点,我明白了。”

老者笑了笑,转身消失在山林之中。郑清文望着他的背影,久久未动。

从那以后,郑清文不再执着于尝遍所有的草药。他回到了村里,开了一家小小的医馆,用自己所学,为乡亲们看病抓药。他虽失去了味觉和嗅觉,可他的医术却愈发精湛,因为他知道,医道之深,不仅在于药材的性味,更在于对病患的关怀与体谅。

而那本厚厚的本子,也被他收在了箱底,偶尔翻开,看到那些熟悉的字迹,他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执着与疯狂,也会想起那位老者的教诲。他知道,自己虽未完成那部最完美的药典,可他已找到了比药典更重要的东西——一颗医者仁心。

岁月流转,郑清文的医馆越来越有名,许多远道而来的病患都慕名而来。他虽已年迈,可精神矍铄,每天仍坚持坐诊,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郎中来到他的医馆,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医道。郑清文看着这个年轻的后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笑了笑,说:“学医可以,但你要记住,医道之深,非一人之力可穷尽。你莫要执着于那所谓的‘最完备’,而要用心去体会每一味药材的性味,用心去对待每一位病患。”

年轻郎中点了点头,似懂非懂。郑清文也不多说,只让他跟在自己身边,慢慢学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年轻郎中渐渐明白了郑清文的话。他看到郑清文虽失去了味觉和嗅觉,可他看病时却总能准确判断病情,抓药时也总能精准配比。他问郑清文:“师父,您没有了味觉和嗅觉,可怎么还能这么厉害?”

郑清文笑了笑,说:“医道之深,在于心。你若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么,即使没有了味觉和嗅觉,你也能成为一名好郎中。”

年轻郎中闻言,若有所思。他望着郑清文那满是皱纹却充满智慧的脸,心中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像师父那样,用心去学医,用心去对待每一位病患。

而郑清文,则依旧每天坐在医馆里,为乡亲们看病抓药。他知道,自己虽未完成那部最完美的药典,可他已用自己的方式,为医道传承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一颗永不褪色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