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4章 离骚天音(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最新章节。

在苏府,柳文渊将《屈子天问解》呈上。苏大学士越看越惊,连夜召集几位博学大儒共同品鉴。众人皆称奇不已,认为此文解开了楚辞研究中诸多悬案。

不出数日,柳文渊之名轰动京城。他的《屈子天问解》被士人争相传抄,那“楚声十八调”更是被文人雅士竞相学习。苏大学士亲自保举他免试入翰林院,一时间,柳文渊从落魄书生一跃成为文坛新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就在声名最盛之时,柳文渊却日渐憔悴。他常常独自呆坐,眼神空洞,有时夜深人静时,会突然惊醒,喃喃自语:“我听不见了...再也听不见了...”

原来,自那夜之后,他再也未能听到江上的天音。更可怕的是,他脑海中那曾经清晰无比的楚声记忆,也在逐渐模糊。他试图再次吟唱,却总觉得缺了灵魂,再无比当初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一次文人集会上,众人恳请柳文渊亲自吟唱楚声。他勉强开口,却声音嘶哑,调子平平,毫无传说中的神韵。在场者虽表面称赞,私下却议论纷纷,怀疑他之前的成名的确只是侥幸。

柳文渊感受到这些变化,心中愈发焦虑。他开始闭门不出,强迫自己回忆那夜听到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处转折,却越是用力,遗忘得越快。

一晚,苏大学士前来探望,见他形容枯槁,案头堆满废纸,叹道:“文渊啊,天命不可强求。你既已得屈子真传一二,何不就此着书立说,传承后世?”

柳文渊苦笑:“先生不知,那夜我所闻所见,如天地初开,如今却如雾里看花,渐行渐远。若不能重现当日之声,生亦何欢?”

苏大学士摇头:“痴儿,天机岂容凡人久窥?你能得一夕之悟,已是莫大机缘,何必强求永恒?”

柳文渊表面称是,心中却已打定主意。端午将至,他辞别苏大学士,说要南下游学,实则再赴汨罗江。

再回汨罗江畔,守祠老者见他形销骨立,大吃一惊:“公子何至如此?”

柳文渊执老者手:“老丈,我为楚声而来,盼能再闻天音。”

老者叹道:“去岁我已告诫,仙音不可再闻。你已得屈大夫真传,何不善自珍重,福泽文林?”

柳文渊摇头:“若不能重现当日之声,所学终是皮毛。此番我定要录下完整楚声,传之后世。”

是夜,端午前夜,江上再起雾气。柳文渊不顾老者劝阻,携纸笔直奔江边。

初更时分,江上果然又传来吟诵声。柳文渊欣喜若狂,忙提笔记录。然而这次,那天音却缥缈不定,时断时续,远不如去年清晰。

他心急如焚,不觉间已步入江水,向声音来处靠近。忽然,声音戛然而止,江面狂风大作,波涛汹涌。

守祠老者闻声赶来,见状大惊:“快回来!触怒神魂了!”

话音未落,一个巨浪打来,将柳文渊卷入江中。老者急忙呼救,附近乡民闻讯赶来,七手八脚将他救起时,已奄奄一息。

众人将他抬回祠中,柳文渊勉强睁眼,从怀中掏出一卷湿透的纸稿,凄然道:“终究...还是没能...”

守祠老者老泪纵横:“痴儿,何苦如此!”

柳文渊气息微弱:“那声音...太美...若能流传...死亦无憾...”言毕,一口鲜血喷出,染红了胸前的衣襟和那卷未完成的曲谱。

三日后,柳文渊伤重不治。临终前,他将自己残存的《楚声谱》交给守祠老者,恳请道:“他日若遇有缘人...请传下去...莫要像我...强求...”

柳文渊死后,苏大学士闻讯赶来,感其志节,为他修墓立碑,就葬在屈原祠旁。那卷残缺的《楚声谱》被收入翰林院,虽不复当年神奇,却也成为研究楚辞音乐的重要文献。

而汨罗江畔的离骚天音,依然每年端午前夜响起,悲怆雄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个忠魂的忧愤,也仿佛在提醒后人:天机不可轻窥,有些美好,注定只能刹那永恒。

守祠老者依然年复一年地告诫着借宿的旅人:“仙音不可近听啊...”偶尔,他会望着柳文渊的墓碑,喃喃自语:“知音难觅,得一足矣。屈大夫有灵,也该欣慰了。”

江水悠悠,千年如一,带走了多少故事,却带不走那永恒的回响。每当端午前夜,江风拂过,似乎还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吟诵,和那个为追寻天音而呕血的书生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