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朝堂争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异界之我是小农官》最新章节。

众位官员听闻黄侍郎的指令,

虽心中或许还存有些许疑惑,

但面对黄侍郎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们不敢有丝毫忤逆,只能恭敬领命接受。

所幸,他们尚有一天的时间,

能够去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学习这陌生的以工代赈方案。

黄侍郎见众人应下,

不再多费言辞,

立刻果断命人将这份以工代赈的方案精心抄录数份。

抄写之人皆是书法精湛、做事严谨之辈,

力求抄录的每一份方案都清晰无误。

不多时,

一份份抄录好的方案便被送到了每位官员手中,

方便他们能随时仔细研读,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

随后,黄侍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人手制作大型公告。

工匠们精心雕琢,将以工代赈的实施细则,

从目的、方式到具体的工作安排与福利措施,

都详尽且清晰地写在上面。

这些公告制作完成后,

被郑重地张贴在各个城门附近最为显眼的公告栏里。

与此同时,黄侍郎还特意挑选了那些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的官差,

吩咐他们要像紫山县那样,

在公告栏处耐心且细致地向所有难民大声讲解这一方案。

官差们不辞辛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重点内容,

务必让每一位难民,

无论老幼,无论识字与否,

都能清楚知晓这关乎他们未来生活的重大举措。

如此一番有条不紊的安排妥当之后,

众官员纷纷向黄侍郎行礼告退。

黄侍郎独自伫立在衙门大厅的门口,目光悠悠地望向远方的天边。

此时,天边的云霞如火焰般绚烂,又似在诉说着未知的命运。

他缓缓地深呼吸,胸腔一起一伏,

试图让自己因激动而略微紊乱的心跳平复下来。

他深知,这以工代赈的方法就像一场未知结果的冒险,

其最终效果究竟如何,此刻还难以预料。

凭借自己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判断,

此方法极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为黄州此次肆虐的灾情带来转机,

拯救那些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众多灾民,

进而让动荡不安的地方局势得以稳定。

倘若真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黄州地界重归平静,

百姓安居乐业,那这以工代赈之法,

无疑将成为名垂青史、造福万民的千古第一民生政策。

想到这里,黄侍郎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在心中,

他默默祈祷,热切地希望朝廷和陛下能够认可并支持他的这一举措,

也能给予小侯爷和王县伯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能够顺利将这一方案推行下去,

最终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效。

......

而在遥远的京城,

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如闪电般疾驰,风驰电掣般冲进了紫禁城。

此次进京传递消息的并非只有一批人马,

而是分成了先后两批。

其中一批,是携带着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县伯联名呈递的奏折,

这奏折上凝聚着他们对黄州灾情的深刻洞察与应对之策;

另一批,则是河山县黄侍郎书写的饱含期望的奏折以及机密信件。

这两批快马一路扬鞭催马,日夜兼程,

抵达京城的时间仅仅相隔了半日。

不过,紫山县的消息还是抢先一步传到了京城。

当紫山县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般传入内阁时,

正在商议事务的几位内阁大臣瞬间被震惊得呆若木鸡。

他们原本从容的面容上,此刻写满了难以置信,

面面相觑间,一时竟仿佛被抽走了言语,无言以对。

片刻之后,他们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一个个神色匆匆、脚步慌乱地朝着皇宫奔去,

急切地想要向宏武皇帝禀报这一重大消息。

宏武皇帝端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

神色凝重地看完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县伯联名奏报的奏折后,

原本平静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

激动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般在心中翻涌。

身为帝王,他自幼便被教导要喜怒不形于色,

面对任何变故都要保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稳。

然而,这个消息实在太过震撼,

太过出乎意料了,

让他在这一瞬间也有些措手不及,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等到几位阁老冲进乾清宫后,立马闭门清人。

在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宏武皇帝与几位阁臣就此事展开了长时间的商议。

他们从各个角度分析这一举措的利弊,探讨其可行性与潜在影响。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再三,

最终决定临时召开大朝会,

召集众多朝廷官员一同商议此事。

毕竟,如此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

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

方能做出最为慎重、最为恰当的决策。

“来人,速速召集在京各位大臣,朕要召开大朝会!”

“遵旨!”

多位公公齐出宫门,四散而去!

半个时辰转瞬即逝,

大朝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场。

宏武皇帝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

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

他微微抬手,

示意侍从将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宪伯联名奏报的奏折迅速扩印数份,

依次分发给在场的众位大臣。

那些对“以工代赈”之事浑然不知的大臣们,

在接过奏折的瞬间,脸上还带着些许疑惑。

然而,随着目光在奏折上缓缓移动,

他们的表情逐渐凝固,先是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紧接着嘴巴不自觉地张开,露出了目瞪口呆的神情,

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一位大臣激动得满脸通红,双手微微颤抖,

声音也因震惊而有些变调,

“此乃千古未有之创举啊!”

另一位大臣则气得浑身发抖,

猛地将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怒目圆睁,

大声呵斥道:

“小侯爷和王县伯简直胆大妄为!

竟敢无视皇家威严,

擅自将土地免费分给那些难民,

眼里还有没有皇帝,有没有朝廷?

这是公然破坏祖宗立下的规矩,绝不能姑息!”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

争论得面红耳赤。

支持的大臣们纷纷点头,

言辞激昂地称赞这是以工代赈乃是“千古第一救民之策”,

实乃造福百姓的良策。

“陛下,此策若能推行,

必能解黄州灾民于水火之中,

实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啊!”

一位大臣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

脸上满是对这一举措的赞许。

而反对的大臣们则涨红了脸,

挥舞着手臂,言辞激烈地反驳。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祖宗规矩不可破,他们这是肆意妄为,

若开此先例,必将动摇国本!”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

身体微微颤抖,大声劝谏道。

朝中大臣本就各有派别。

大将军一派的人自是全力拥护,

他们挺直腰板,神情坚定地阐述着这一举措的诸多益处。

而像黄侍郎这样的中间派大臣,有的眉头紧皱,

陷入沉思,在仔细权衡利弊;

有的则微微点头,用眼神表达着对这一举措的认可。

有那么一群大臣,平日里就对小侯爷和大将军心生嫉妒,

总觉得他们在皇帝面前过于风光,功高震主。

此刻,他们更是抱团反对,满脸的不情愿。

“哼,他们不过是想借此彰显自己的功劳罢了,

全然不顾这其中的风险!

这等离经叛道的新政策,绝不能轻易尝试!”

一位尖脸大臣撇了撇嘴,阴阳怪气地说道。

“没错”

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大臣,双手用力一甩衣袖,

向前跨出一步,涨红着脸,怒目圆睁地说道:

“陛下,此策万不可行!

小侯爷和王县伯擅自将土地分给难民,这是公然违背祖制!

祖宗规矩传承至今,怎能因他们一时兴起便随意更改?

此举若开先例,日后朝廷威严何在?纲纪何存?”

说罢,他气得胸脯剧烈起伏,

眼睛死死地盯着手中的奏折,仿佛那是万恶之源。

而另一方,

一位清瘦的大臣立刻站出来反驳,

他拱手行礼后,言辞恳切地说道:

“陛下,此言差矣!

如今灾情严峻,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祖制虽不可废,但也要因时制宜啊。

以工代赈之策,既能让灾民有活可干,得以饱腹,

又能促进地方建设,实乃一举两得。

若此时还墨守成规,不顾百姓死活,

才是真正有失朝廷威严!”

这位大臣神情激动,眼中满是忧国忧民之色,

说到动情处,还忍不住微微摇头。

“哼,说得轻巧!”

一位胖大臣不屑地冷哼一声,双手抱胸,满脸的不以为然,

“你可知这背后的风险?

万一这政策推行失败,激起民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小侯爷和王县伯不过是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望,全然不顾朝廷的安危!”

胖大臣一边说,一边用手用力地指着奏折,

脸上的肥肉都跟着颤抖。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缓缓站了出来,

他目光平和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

“诸位,都莫要激动。

陛下召我等前来商议,便是希望集思广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