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破案狂魔与石膏上的圈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最新章节。

陈涛以“特别经济顾问”的身份加入“雷霆”专案组,如同在沉闷压抑的战场投入了一枚高效能的“逻辑核弹”。他的到来,瞬间改变了指挥部的生态和破案节奏。

陈涛没有办公室。他在张彤彤空着的座位旁边加了一张桌子,上面迅速堆满了专案组前期积累的海量卷宗、企业名录、银行流水、税务报表、报关单据……还有他那台运行着复杂数据模型的笔记本电脑。

接下来的七天,指挥部里的警员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心思缜密”和“逻辑鬼才”。

*** 陈涛没有一头扎进故纸堆,而是首先将专案组已有的结构化数据(企业信息、法人变更记录、税务数据、部分银行流水)导入他构建的数据模型。他利用星火科技内部用于风险控制的数据分析工具,建立了复杂的关联图谱和异常交易识别算法。仅仅两天,模型就筛选出数十家之前未被重点关注的“壳公司”和“关联人”,这些节点在资金流和业务流中充当着关键的“桥梁”或“防火墙”。他指着图谱上几个密集连接的点:“看,这个‘王海’名下有五个空壳公司,三年内与‘宏发’、‘海昌’等核心目标公司有上千笔小额转账,累计金额巨大,但每笔都低于大额监控标准。典型的‘蚂蚁搬家’洗钱!他极可能是马三这类‘影子’的‘资金池管家’!”

* **“四单”破绽,一击致命:** 他将陈涛提出的“报关单、发票、提单、收汇水单”四单匹配分析法,迅速推广到整个组。他亲自示范,拿着放大镜和尺子,一份份核对单据。他的眼睛像高精度扫描仪,总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这份提单的集装箱号,在报关单上对应的箱号,货物毛重差了1.5吨!这绝不是误差!要么货不对板,要么单据造假!”“这张增值税发票的开票单位,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根本不包括出口的所谓‘高端通讯模块’!厂家根本没有生产能力!” 一个个细微的破绽被他精准揪出,成为撕开企业伪装的有力证据。经他复核过的单据,几乎都能锁定问题。

* **逆向思维,锁定“幽灵”:** 对于追踪马三,陈涛提出了更巧妙的思路:“既然马三是‘幽灵’,直接找他人很难。那我们找他的‘痕迹’!他替人办事,必然要收‘手续费’。这种钱,金额不会太大,但支付方必然是那些需要他‘服务’的公司或个人,收款方则很可能是他控制的、或者借用他人身份的‘安全账户’。查所有与目标公司(特别是近期有关键变更或注销记录的公司)有频繁小额支出(尤其是备注不清如‘劳务费’、‘咨询费’)的账户,反向追踪收款方!同时,查那些账户突然多出不明来源小额资金、且持有人社会关系简单、与目标公司无直接关联的个人账户!” 这个逆向追踪的思路,如同黑暗中的探照灯,迅速锁定了一批可疑账户和关联人,大大缩小了马三的藏身范围。

* **商业逻辑,降维打击:** 他利用对商业运作的深刻理解,经常提出让警员们茅塞顿开的观点:“他们虚报出口额骗退税,但生产厂家实际出货量是有限的。查目标公司上游原材料采购!如果采购量远低于其报关出口所需,那就是铁证!”“出口退税有周期,他们需要大量流动资金垫付。查这些公司在骗税周期内的异常大额短期借贷!资金来源和抵押物可能就是突破口!” 这些基于商业本质的分析,跳出了单纯的刑事侦查视角,提供了全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证据链条构建方向。

短短一周,在陈涛高效、精准、近乎“冷酷”的逻辑梳理下,案件取得了爆炸性的进展:

* 锁定了超过二十家深度参与骗税的关键“壳公司”和主要操盘手。

* 通过“四单”破绽,固定了宏发、海昌等核心公司大量虚假贸易的铁证。

* 逆向追踪锁定了马三最可能使用的三个“安全账户”及其关联人,并初步掌握了他近期的活动规律(主要在城西老码头另一片更隐蔽的区域)。

* 梳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资金回流路径,指向几个关键的离岸账户和境内“白手套”。

* 省厅根据这些突破性线索,协调税务、海关、银行等部门,开始对重点目标实施更精准的监控和外围调查。

陈涛成了专案组名副其实的“破案狂魔”。他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除了必要的吃饭和极短的睡眠,几乎全部精力都扑在分析和推演上。他的白板上总是画满了复杂的流程图、关联图和计算公式。他说话简洁、精准、直击要害,眼神专注得仿佛能穿透纸背看到数据背后的真相。组员们从一开始的震惊、好奇,迅速转变为由衷的敬佩和依赖。连最资深的老周,遇到数据难题时,也会客气地喊一声:“陈顾问,您帮忙看看这个?”

当指挥部的大门关上,陈涛离开那张堆满卷宗的桌子,他的气场瞬间切换。他只有一个目的地——南滨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彤彤的病房。

只有在案件之外,陈涛才会从破案狂人化身成为一个无微不至的“绕指柔”**

在这里,那个逻辑严密、气场强大的“陈顾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笨拙却无比温柔的陈涛。

** 他知道张彤彤左手骨折,右手也不甚灵便。每天雷打不动地带着保温饭盒,里面是他在租住的公寓小厨房里,笨手笨脚却无比用心熬制的汤羹——今天是补血的当归乌鸡汤,明天是利于骨骼愈合的黄豆猪蹄汤,后天是清淡的蔬菜粥……他仔细地吹凉,一勺一勺耐心地喂,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稀世珍宝。张彤彤嫌他慢,想自己来,被他一个温和却不容置疑的眼神制止:“别动,小心烫。” 然后继续他的“喂食大业”。

** 张彤彤额头的伤口需要换药,他提前问好护士时间,准时守在旁边,帮忙递棉签、碘伏,紧张得手心出汗,比张彤彤自己还紧张。她头发油了,他笨拙地打来温水,用唯一没受伤的右手(还得避开石膏)小心地帮她擦拭,动作生涩却无比认真。她想看最新的案情简报(保密内容只能口述),他就坐在床边,用最简洁清晰的语言,挑能说的部分讲给她听,同时巧妙避开血腥和危险的部分。

** 张彤彤脾气急,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加上对案件的担忧和对自身伤势的烦躁,时不时会发脾气。陈涛从不反驳,只是安静地听着,等她发泄完,再递上一杯温水,或者一块她喜欢的点心(他记下了她所有喜好),用那双沉静温和的眼睛看着她,仿佛在说:“我在,别急。” 这种无声的包容和理解,往往比任何言语都更能安抚张彤彤暴躁的情绪。她骂着骂着,看着他那副“任打任骂”的温柔样子,气也就莫名消了大半。

** 他会在她睡着时,悄悄把她病床的角度调到能看到窗外最好的阳光。他会笨拙地学着小视频,用苹果雕出歪歪扭扭的小兔子(虽然最后多半进了他自己的肚子)。他会在她因为疼痛皱眉时,用指腹极其轻柔地按摩她没有受伤的太阳穴,力道轻得像羽毛拂过。他做的所有事都带着点笨拙,却透着一种能融化坚冰的真诚和暖意。

张彤彤嘴上依然会嫌弃他“笨手笨脚”、“啰里啰嗦”,但眼底深处,那份依赖和柔软,却一日深过一日。她开始习惯他每天的“投喂”,习惯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习惯他坐在床边低声讲述(过滤版的)案情进展。看着他在病房里忙前忙后、略显笨拙的身影,她暴躁的心会奇异地平静下来。

**“暴龙”归队与石膏上的圈圈**

一周后,医生终于勉强同意张彤彤可以出院静养,但左臂的石膏至少还要固定一个月,严禁剧烈活动和过度劳累。

张彤彤哪里静养得住?案件进入关键期,马三的线索就在眼前,她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回指挥部。不顾医生的叮嘱和陈涛的担忧,她强烈要求立刻归队工作!

“不行!彤彤,你的伤还没好!” 陈涛第一次在她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反对,眉头紧锁。

“张科,您再休息几天吧!这里有陈顾问和我们呢!” 小王、小李等组员也纷纷劝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