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北京的金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疯丫头成长记》最新章节。

"比电视上还壮观..."她喃喃自语。

马得水笑着举起相机:"站好,给你拍照!回去给叔叔看。"

福瑶站在国旗下,挺直腰板,露出灿烂的笑容。咔嚓一声,这一刻被永远定格。

他们在广场上漫步,马得水当起导游,讲述每个建筑的历史。福瑶惊讶于他的知识储备:"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小时候我妈常带我来,"马得水的眼神柔和下来,"她说,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未来。"

福瑶想起马得水去世的母亲,那个也曾是山村教师的女人。她突然理解了马得水对教育的热忱从何而来。

"我们去故宫吧!"马得水转移话题,"趁关门前还能逛一会儿!"

故宫的恢弘让福瑶再次惊叹不已。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她想象着几百年前的人们也曾这样走过,顿时有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

"要是阿花她们也能看到这些就好了..."福瑶抚摸着红墙上的纹路,轻声说。

马得水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突然说:"以后我们带他们来。不止阿花,夜校的所有人,青石坳的每个孩子...一个一个带他们来看外面的世界。"

福瑶抬头,对上马得水坚定的目光。在落日的余晖中,某种无声的约定在两人之间达成。

5.

回到学校已是傍晚。刚进宾馆大堂,福瑶就看到了面色铁青的带队老师。

"林福瑶!马得水!"老师的声音让整个大堂安静下来,"擅自离校,你们知道违反纪律的后果吗?"

福瑶羞愧地低下头。马得水上前一步:"老师,是我的主意。福瑶她爹一直想来天安门看看,但身体不好...我们只是想..."

"不管什么理由,都不能违反纪律!"老师严厉地说,"明天你们俩不用参加清华的参观了,写检查!"

回到房间,福瑶沮丧地坐在床边。孙小梅递来一杯热水:"别难过,清华哪有故宫有意思!"

正说着,手机响了。是吴校长:"福瑶啊,听说你们闯祸了?"

福瑶的心一沉,没想到消息传得这么快:"校长,对不起..."

"年轻人嘛,冲动很正常。"出乎意料,吴校长的语气很和蔼,"不过下次要先请假。对了,明天写检查的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什么是'规则意识',这对你将来的教育工作很重要。"

挂断电话,福瑶若有所思。吴校长说得对,作为未来的教师,她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规则。这个认知让她对明天的"惩罚"不再抵触,反而视为一堂宝贵的课。

6.

第二天,当其他同学前往清华参观时,福瑶和马得水在会议室写检查。福瑶写得很认真,不仅承认错误,还深入分析了规则的重要性。

"你写这么多干嘛?"马得水探头看了一眼,"随便写几句应付一下就行了。"

"不行。"福瑶摇头,"校长说得对,我们将来要当老师,更要以身作则。"

马得水愣住了:"你...真的决定回山里当老师了?"

"嗯。"福瑶点点头,"从北京回去后,我就申请乡村教师培养计划。"

马得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撕掉自己刚写了一半的检查:"那我也重写。"

中午,带队老师来收检查,看完后表情缓和了许多:"认识很深刻嘛。下午有个特别活动,你们俩也参加吧。"

特别活动是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的优秀乡村教师报告会。台上的老师讲述了自己如何在大山里坚守三十年的故事,台下不少学生听得热泪盈眶。

报告会结束后,主办方宣布了一个意外消息:将选拔五名交流生,参加与美国乡村学校的线上交流活动。

"选拔方式是提交一份乡村教育改进方案,"主持人说,"明天中午前交稿。"

福瑶和马得水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说:"我们一起写!"

7.

那天晚上,福瑶和马得水在宾馆会议室熬到深夜。他们结合青石坳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互联网+乡村教育"的方案——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师资不足,通过线上平台让山村孩子接触优质课程...

"这部分再加点具体实施步骤..."马得水凑近屏幕,肩膀不经意地贴着福瑶的。

福瑶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肥皂香,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她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方案上,但脑海中却浮现出这些天来马得水的种种——他为夜校带来的电脑,他为父亲奔走筹款,他带她去看天安门时眼里的光...

"福瑶?这段你看行吗?"马得水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

"啊?哦,很好..."福瑶慌忙点头,假装揉眼睛掩饰脸上的红晕。

方案最终在凌晨两点完成。马得水伸了个懒腰:"要不要去屋顶看看?听说北大凌晨的星空特别美。"

屋顶平台上,北京的夜空确实繁星点点。秋夜的风有些凉,马得水脱下外套披在福瑶肩上。

"冷吗?"他问。

福瑶摇摇头,仰望着星空:"比青石坳的星星少多了...但也很好看。"

马得水顺着她的目光望去:"你知道吗,我现在看星星的感觉不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

"以前觉得星星就是星星,"马得水轻声说,"现在每次看到,都会想起青石坳,想起夜校的灯光,想起...你。"

福瑶的心跳漏了一拍。两人沉默地站着,谁都不敢看对方,却又都不想打破这一刻的宁静。

第二天,他们的方案顺利提交。福瑶在方案最后一页写道:"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灯。我愿意做那个点灯人,照亮更多山里孩子的路。"

这句话,不仅是写给评委看的,更是她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