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京华风云,晋豫烽火(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紫禁城那一场暗流涌动、风云变幻的会面结束后,山东帮的十一位话事人步出宫门。
就如同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弄着,因股权诉求这一关键分歧,迅速裂变成三个小团体,好似三条航向各异的小船,在汹涌波涛中飘摇。
豫南藩王世子领衔的一派,成员们凑在一块儿,眉头紧锁,低声商议。
心底觉着对崇祯稍稍让利,说不定能为自家谋得一条安稳后路。
他们心心念念的,无非是早日荡平顺军,好让自己能毫发无损地回归封地,继续过那逍遥日子,仿佛已经看到封地的炊烟袅袅升起,百姓跪地恭迎的场景。
鲁地的官员与士绅们则紧密团结在孔府周围,像是找到了主心骨。
面对是否割让股份给崇祯这一烫手山芋,他们相互对视一眼,默契地选择沉默,把决定权一股脑儿地推给了衍圣公。
只等这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一锤定音,仿佛只要衍圣公点头,所有难题便能迎刃而解。
以鲁王为首的藩王代表们可就没那么淡定了,他们围坐一团,面色阴沉,眼神中满是猜忌与警惕。
被困于封地多年,动弹不得,如今这股权变动,在他们眼中怎么看都像是朝廷精心布下的圈套。
意图故技重施,再演一出削藩大戏。
众人此番匆忙入京,本就没来得及摸清状况,如今想来,真真是有些莽撞冲动了。
就像没头的苍蝇,一头扎进了这乱局。
虽说阵营已分,但有一点大家倒是出奇地一致:
赶紧串联京城各方势力,想尽办法探听消息,也好在这风云莫测的局势中站稳脚跟。
山东帮这两方人马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番精挑细选、甄别比对后,终于找出三位与山东官场渊源颇深的官员。
翰林院修撰刘理顺,那可是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想当年,崇祯皇帝偶然翻阅其文章,不禁拍案叫绝,当即钦点他出任东宫侍讲。
刘理顺为人刚正不阿,走路都带着一股风,平日里恪守礼制。
对谁都一视同仁,从未有过偏袒徇私之举,那眼神明亮坚定,一看就是个言出必行、不会信口开河的主儿。
大理寺卿凌义渠,曾在山东右布政使的任上兢兢业业,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仿佛一阵清风拂过官场,让那污浊之气都退避三舍。
他身形清瘦,脊背却挺得笔直,行走间风骨铮铮,任谁见了都得赞一声“好官”。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那可是嫉恶如仇的典范,眼里揉不得沙子。
办案时,只要证据确凿,不管对方来头多大,他都敢拍案而起,刚烈果敢之气尽显。
他治家严苛,家风清正,家中子弟个个知书达理,在邻里间传为美谈。
这三位官员性格迥异,有的沉稳内敛,有的热情豪爽,有的刚直不阿,可那颗忠心却如出一辙,滚烫炽热。
身处明末那乌烟瘴气、腐朽不堪的朝堂,简直就是一潭散发着恶臭的泥沼,他们却宛如青莲,始终坚守本心,对贪腐行径嗤之以鼻,绝不与之同流合污。
侍奉君王时,赤诚果敢,满心满眼都是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
眼见着大明江河日下,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风雨中飘摇,他们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屡屡奋笔疾书,向皇帝痛陈时弊,那奏章上的字里行间,满是痛心与急切。
崇祯皇帝对他们是又爱又恼,爱他们的忠诚正直,恼他们不懂变通,总是直言不讳,让自己下不来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