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 加农组炮,远望之镜(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高迎祥,这位在起义浪潮中曾掀起不小波澜的人物,却没有采用元鞑子和建奴那般令人不齿的手段。

他或许秉持着某种“义”,又或许是未曾料到此举的“功效”,总之,在与明军的对抗中,他直直地冲向战场,未拿无辜百姓当作挡箭牌。

可结果呢,却被明军迅速剿灭。

反观李自成,他听从了宋献策的建议,深知人心与局势的复杂,选择将裹挟而来的流民顶在阵前。

一时间,明军将士陷入了两难境地:

开枪吧,枪口之下是手无寸铁的百姓;不开枪,敌军又步步紧逼。

再加上彼时朝廷腐朽,粮饷常年欠缺,士兵们常常饿着肚子、穿着破旧的铠甲奔赴战场,心中早已对朝廷失望透顶。

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就像一张紧密的大网,将明军死死困住。

而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却借着这混乱的局势,利用各方矛盾,一路壮大。

他们的队伍不断吸纳着那些对生活绝望、对朝廷不满的人,势力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此刻,众人心中都明白这些前因后果,可面对朱有建的质问,两位大匠面面相觑,实在无言以对。

二王也是眉头紧锁,搜肠刮肚却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才能既道出实情,又不让圣上动怒。

于是,大家只能继续在这压抑的沉默中,等待着不知何时会降临的转机,或是圣上的新一轮怒火。

卢大匠站在原地,眉头紧锁,脑海中思绪万千,突然,一道灵光闪过,他像是恍然大悟一般,不禁脱口而出:

“圣上英明啊!这拉线地雷,虽说看似复古,却实实在在能解当下燃眉之急。

敌军驱赶百姓在前,我军若用自回地雷或延迟引信地雷,稍有不慎就会误伤同胞,可拉线地雷不一样,能精准把控引爆时机,等敌军踏入雷区深处,再猛然发力,既保护百姓,又重创敌军,果真是妙招。”

朱有建听闻此言,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可那笑容里却透着几分苦涩与自嘲。

他心中暗自腹诽:

“我这穿越而来之人,本以为能凭借后世记忆,在这大明掀起科技变革的浪潮,救大明于水火。

哪晓得现实如此打脸,头脑里那点子所谓的‘先进’科技,放在这儿根本不够看,就连这火器,大明本土的匠人们钻研得比我透彻多了,我还能有何作为?

老天爷这不是存心捉弄我嘛,指望我拯救大明,怕不是来搞笑的吧。”

朱有建的思绪飘远,回想起大明辉煌的过往,永乐皇帝那可是雄才大略。

他编纂《永乐大典》,广纳天下典籍,从中挖掘出无数前人的工学科技宝藏,并悉心记载下来。

紧接着,在宫中设立十二监八局四司,又于工部设立六仪八局,专门研究发扬这些精妙工技。

在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下,大明的造船技艺乘风破浪,一日千里,那些庞大的宝船扬帆出海,驶向世界各个大陆,带回来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还有大明从未见识过的新奇玩意儿。

再看那火器技艺,更是在永乐朝迭代升级,神兵营的火器部队如虎添翼,战斗力爆棚,凭借着火器之威,打得北元残部丢盔弃甲,遁入漠北深处,惶惶不可终日。

不仅如此,永乐皇帝还巧妙运用滑轮技艺,重新修筑长城,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线。

这长城,就好比是大明的家门,关内是安稳的家园,关外则可供将士们纵马驰骋,尽情施展拳脚,宛如自家宽敞的院子。这般布局,构思精妙,尽显帝王的雄图伟略。

可谁能料到,岁月是把杀猪刀,大明的后代子孙们却一代不如一代。

曾经坚实的防御底线,慢慢沦落成了边疆,外敌屡屡突破防线,竟然直接顶到了家门上狂轰滥炸,曾经的院子也成了外人肆意纵横的乐园,国土沦陷,百姓遭殃,怎一个“惨”字了得。

朱有建越想越气,越想越悲,满心的无奈与不甘,都化作了那无声的叹息,消散在这演武场的空气中。

紫禁城的夜空之上,仿若有一道神秘之门悄然洞开,时光的洪流裹挟着老朱家的英灵纷至沓来,一场跨越时空的“群英会”在这深宫大院中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只见那洪武大帝朱元璋,龙颜震怒,双手如铁钳一般,死死摁住朱棣,口中大骂:

“好你个胆大包天的小燕子,当年老子把这江山托付给允炆,你竟敢夺了你侄子的皇位,看老子今天不打死你,以正国法!”

朱棣疼得呲牙咧嘴,却也不敢还手,嘴里嘟囔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