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加农组炮,远望之镜(七)(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可令人纳闷的是,偏偏观察天文的“神器”——望远镜,却迟迟没能诞生。
古人研究起天文来,那法子也是别具一格。
他们呀,不兴仰头眼巴巴地望着浩瀚星空,反倒想出一招,把天文现象直接映照在铜盆的水面之上,就这么静静地俯身观察铜盆里的“星空倒影”,通过光影变幻探寻宇宙的奥秘。
再往后,更是发展出一套令人咋舌的门道,凭借星光的颜色就能论断吉凶祸福,这要是搁现在,简直像天方夜谭。
古人的能耐可远不止于此,他们愣是凭借着肉眼和超凡的智慧,把全天空密密麻麻的星辰全都记录在册,绘制成了黄道星官图。
每一位星官代表的可都是一个庞大的恒星系,就如同咱们身处的银河系一般浩瀚无垠,那规模,那精细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对宇宙宏观架构的深刻洞察。
更别说还有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构建起的星空坐标体系,以及神秘莫测的紫微斗数,用来推算人事天命,这里面蕴含的天文知识,说是“逆天”都不为过。
兴许是古人打一开始就习惯了站在宏观视角去理解天地万物,一门心思琢磨那些宏大的宇宙规律和天人关系,所以像望远镜这种能直接用于战场、改变战争格局的“微观利器”,在大明之前硬是没被鼓捣出来。
不过呢,也不是完全没有类似物件,有一种了望筒倒是代代相传。
这玩意儿,说起来也挺神奇,就靠着两枚晶莹剔透的水晶珠与几片薄薄的水晶片组合在一起,居然就能把物体放大一倍半。
可它背后的原理呢,却如同被一层迷雾笼罩,从古至今,无数能人志士研究来研究去,始终没能彻底搞明白。
据说郑和率领那浩浩荡荡的船队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就是这种经过改良的了望筒,能抽拉出三截管,想必是为了适应远航途中不同的了望需求,让船员们在茫茫大海上看得更远、更清。
朱有建站在那儿,眉头紧锁,满心的疑惑怎么也解不开。
他抬手轻轻摩挲着下巴,目光中透着不解,心里琢磨开了:
“要说吧,这事儿得多蹊跷?早在唐朝晚期,老花镜就已经问世了,这说明当时的匠人在研磨镜片上已然颇有造诣。
可为何就没在这望远视物的领域多下些功夫呢?依我看,这其中的关键,不过是再琢磨出一枚凹镜罢了,只要将老花镜、放大镜的凸镜原理,与凹镜相互配合,这能看清远处的远望镜不就成了嘛。”
朱有建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摇头,脸上的困惑愈发浓重,
“说来也怪,老花镜、放大镜早早地就被研磨制作出来,世世代代的匠人却好似集体忽略了凹镜的潜力,一门心思全扑在怎么把物件放大上了,就没想着反过来,利用凹镜实现缩小、望远的功能,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略作停顿后,朱有建神色一凛,看向鲁有林,目光中带着几分期许:
“鲁爱卿,你平日里钻研火器、器械,心思最为细密,有没有察觉到这其中的问题所在?比如说,怎样才能突破现有的局限,做到不仅可以看到更远处,还能将更远处的物体清晰地放大?”
鲁有林听闻此言,赶忙挺直了腰板,脸上一副恭敬又认真的神情。
他微微低下头,眉头轻皱,陷入了长久的思索之中。
许久之后,他才缓缓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无奈,开口说道:
“圣上,这事儿汤大人——也就是钦天监正汤若望,他之前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尝试。
可这望远放大的难题,实在是棘手得很,每一次试验,不是成像模糊,就是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放大倍数,到头来,发现想要实现圣上所期望的效果,太难太难了。”
说罢,鲁有林轻轻叹了口气,似乎也在为这技术瓶颈感到惋惜。
朱有建看着鲁有林,眼中满是急切,再次追问道:
“那你可知道这难以实现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了几分,满心期望鲁有林能给出一个答案,哪怕只是些许头绪也好。
鲁有林面露窘态,抬手挠了挠头,脸上写满了尴尬与无奈,嗫嚅着回答:
“老奴实在不知啊!”
那模样就像是个犯错的孩子,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