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虹吸水罐,治水方案(二)(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最新章节。

后世里,人们总把科技落后的原因归咎于满清的闭关锁国,可这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

对于墨家的断代,后世有着清晰的总结,墨家科技的湮灭,更是鲜明地揭示了科技发展的两大关键条件:

制度的包容性,给予科技发展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文化的适应性,让科技成果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传承下去。

想到这些,朱有建的眼神愈发深邃,心中五味杂陈。

在春秋战国的思想星河中,墨家高举“兼爱”“非攻”“尚贤”的旗帜,如同投进封建秩序深潭的巨石。

他们倡导无差别的博爱,反对恃强凌弱的征伐,主张以贤能定尊卑,这些理念如锋利的刀刃,直戳以血缘宗法为根基的封建等级制度要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他们精心构筑起“礼”的秩序堡垒,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与伦理纲常,为统治者巩固权力提供了完美的理论支撑。

墨家所追求的平等思想,在统治者眼中无异于动摇国本的洪水猛兽,自然成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异端”。

秦汉完成大一统后,思想领域的角逐落下帷幕,法家与儒家先后登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宝座。

墨家学说既无法像法家那样为集权统治提供强硬手段,又不能如儒家般塑造稳定的社会伦理,因其缺乏政治实用价值,逐渐被边缘化。

更糟糕的是,在思想管控的浪潮中,墨家遭到系统性打压,曾经辉煌的思想流派如同折翼的雄鹰,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自汉代推行察举制,到隋唐确立科举制度,儒家经典始终是考核的核心内容。

科技知识被轻蔑地归为“方技”“数术”,如同被打入冷宫的妃子,地位卑微至极。

那些身怀绝技的技术人才,即便在天文、水利等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也难以通过制度性渠道获得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与资源支持。

元代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堪称惊世骇俗,却被官方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匠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学术成果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传承体系,如同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光芒虽耀眼,却转瞬即逝。

这种对科技的轻视与忽视,让墨家科技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与动力,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干涸。

曾以手工业实践为根系蓬勃生长的墨家科技,在秦汉的历史转折点遭遇寒冬。

随着小农经济如蛛网般覆盖神州大地,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成为社会主流,手工业技术被禁锢在狭小的家庭作坊里。

这些技艺如同被圈养的飞鸟,难以冲破封闭的牢笼,无法获得规模化发展的广阔天空。

而统治者对商业与手工业的层层压制,更像是不断收紧的枷锁,抽走了墨家科技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基,让这株曾经繁茂的科技之树,渐渐失去滋养。

回溯战国烽烟,墨家发明的连弩车、木鸢等军事器械曾大放异彩,是诸侯竞相争夺的“战争利器”。

然而秦汉一统天下后,战争的画卷彻底改写,千军万马的集团冲锋取代了巧技奇械的较量。

那些精巧复杂的墨家器械在新的战争形态下,逐渐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更致命的是,墨家独特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如同脆弱的游丝——

没有详实的文献记载作为备份,一旦战争需求的土壤消失。

这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技艺,便如风中残烛,在历史的长夜里悄然熄灭,只留下零星传说,诉说着往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