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一零章 十六铺问命(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民国宗师》最新章节。

十六铺码头,一家理发店里。

忙碌了一个上午的杜月笙,刚刚吃了一碗馄饨,便按照习惯来到这,半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享受着上海理发老师傅专业剃须洁面的手艺。

躺椅的周围,或站或坐着几个青帮的小白相人,轮流的汇报着附近几个街区的事情。

憨厚的袁珊宝笑着坐在一旁,从一堆蛤蟆粪里挑出了几颗品相最好的,准备一会给杜月笙服用。

上海人所谓的蛤蟆粪,其实就是癞蛤蟆所产的蝌蚪,色黑,头圆,尾巴细长,蠕蠕回折,其性奇寒大凉,然而偏偏就是这一味怪药,却是治疗寒热透骨之症的奇药,当年曾救了杜月笙一命。

少年时期的杜月笙,自从拜了青帮的陈世昌为师后,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他师傅在嫖赌两档,都挨进了半个身子去,贪吃懒做,好赌好嫖,成了上海宁眼中的马浪荡。

若非他师傅的同参兄弟‘饭桶阿三’黄振亿,十分欣赏杜月笙的聪明伶俐,活络机警,将他引进了八仙桥的同孚里,成了黄金荣麾下的马仔,杜月笙如果继续浪荡下去,估计早已横尸街头了。

进了黄公馆后,杜月笙也深感从前的荒唐,彻底的沉下心来,戒掉了黄、赌、毒……

不过,因为早年的贫苦和后来的堕落,也给杜月笙留下了点病根,每当他感觉身子燥热,头晕难受时,便会私下嘱咐袁珊宝,为他准备几颗蛤蟆粪,服下后便又是神清气爽。

“生哥,车行那边传来消息,说有一行九人,提了侬的名号,要去董家渡码头的武英客栈,路上还让那帮车夫们,用侬的名号接连打发了几波拆白党,阿拉琢磨着,与其猜测那帮人究竟是谁,不如先上报给侬啊……”

“一行九人?伊拉都长得什么模样?”

杜月笙睁开双眼,清瘦的面颊上,透着一股莫名的红热,一旁的袁珊宝连忙过来,将挑好的四枚蛤蟆粪装在小碟里,轻轻的递给了他。

“主家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长人高马大,理个光头,气质出众,女的怀着身孕,长相秀美,气质清雅,随行的还有五个半大孩子,两女三男……两个中年人,其中一个颇为机警,应该是八门江湖里的老手,另外一个年纪大的背着药箱,大概是那孕妇的医生……”

“光头?孕妇?”

杜月笙略一思索,面上露出了一丝喜色,一口将蛤蟆粪吞下腹中,伸手拽下身上的白布胡乱的擦了把脸,跳下了躺椅便向外走去。

“走走走,大概是我那位师傅到了上海,珊宝跟我先去国生哥那里,侬……侬去八仙桥,到公馆面见阿爷,就说当年那个神猴,伊和伊格娘子都来上海了……”

杜月笙领着袁珊宝,去了潘源盛水果行,喊来以前的老板和兄弟王国生,扎扎实实地准备了各色的果篮,然后又纷纷整理了下衣服,一行人这才坐上黄包车,浩浩荡荡的去了董家渡码头。

武英客栈中,杨猛几人刚刚安顿下来,为了暂时不惊动上海这边的人,杨猛让梁海通过江湖上的门路,提前在武英客栈安排好了房间,此刻众人正围坐在一起吃饭。

这一路,舟车劳顿十几天,大家看起来都有些疲惫,不过五小都是第一次来到上海,面对着江面上舳舻相接,帆樯栉比的盛况,好像第一次进了大观园,看得是眼花缭乱心绪起伏。

“阿爹,这上海可真繁华,到处都是人,这大排的味道也比咱家的好……”

王琢美滋滋的咬了一口红烧猪大排,又扒拉了一口白米饭,心里只觉得上海就像天堂一样,随便就能吃到平时过年时的饭菜……

在鸦片战争前,这里便建起了王家码头、董家渡码头等10余座砖石结构踏步式台阶码头。

到了20世纪初,供轮船专用的钢质浮码头,还有固定码头的建成,让北面的十六铺码头,一跃成为了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

十六铺江边店铺林立,人烟稠密,舟车辐辏,上海也是因此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这里不仅仅承载着上海人的满满情怀和记忆,它还是宁波人抵达上海的第一块“跳板”,更是西方经济文化和舶来品不断进入上海的见证。

可以说,十六铺见证了上海开埠的历史,世界各地的冒险家们向着这座城市纷至沓来,中国的现代工商业,也是从十六铺开枝散叶……

这里,就好像是上海的缩影,成为这座移民城市中无数人人生的转折点。

上海城厢以保、图和铺作为行政区划,共分9个图、24个铺。

城东一带为十六铺,其范围东濒黄浦江,南达董家渡,西至城墙,北临法租界,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吃过饭,王秋生便按照每天的惯例,先给若离诊过了脉象,确认一切安好,然后便被五小强拉硬拽着出了客栈,去码头上好好逛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