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砺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最新章节。

宣和六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正月都过了大半,汴梁城外的柳枝才冒出零星的嫩芽。赵桓站在新落成的"武备学堂"校场上,望着三百名精挑细选的军官学员演练新式阵法。

"变!"随着教头一声令下,方阵瞬间化作数十个小队,每队十二人——四名长枪手在前,四名弩手居中,四名刀盾手押后。这种被赵桓称为"鸳鸯阵"的小型战阵,专门克制骑兵冲锋。

"陛下此阵甚妙。"韩世忠捋着花白胡须,"只是士卒配合尚不纯熟..."

"练!"赵桓的声音斩钉截铁,"三个月内,朕要看到成效。"

校场东侧,一排新铸的铁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天工院根据赵桓的设想改良的"霹雳炮",射程虽不及回回炮,但胜在轻便灵活。可惜火药配方还不够稳定,时有炸膛事故发生。

"沈爱卿,火药的事..."

沈砚连忙跪下:"臣有罪!按陛下给的方子,一硝二磺三木炭,可总是不够劲道..."

赵桓扶起他:"不是你的错。"他想起现代火药还需要添加其他成分,但以现在的技术条件... "试试把硝石提纯,朕记得《道藏》里有硝石重结晶的法子。"

离开武备学堂,赵桓的龙辇径直驶向城外的冶炼场。自从与金国开战,这里就成了军事禁区,日夜炉火不熄。

"陛下请看。"工部侍郎指着新出炉的钢锭,"按您说的'灌钢法',这炉钢比寻常熟铁坚韧数倍。"

赵桓用铁钳夹起一块通红的钢料,仔细查看断面纹理。这种将生铁与熟铁合炼的工艺,在明代《天工开物》中有详细记载,如今被他提前三百年搬了出来。

"产量如何?"

"一昼夜可出钢两千斤,足够打造三百把腰刀。"

太慢了。赵桓在心里叹气。以这个速度,装备十万大军需要整整一年!但眼下也只能循序渐进。

"先紧着背嵬军和禁军装备。"皇帝放下铁钳,"再拨一批给太原的岳飞。"

回宫路上,赵桓特意绕道去了趟天工院。自从毕昇去世,这里由沈砚和杜丽娘共同打理。出乎意料的是,院门前竟排着长队——都是来应募的工匠!

"陛下圣明。"杜丽娘捧着名册迎上来,"《专利令》颁布后,民间巧匠纷纷来投。这位李师傅改良了织机,效率提高三成;那位李铁匠发明了新式犁铧..."

赵桓扫了眼名册,心中稍慰。这些能工巧匠才是大宋真正的瑰宝。他当即下旨:凡有发明创造者,除赏银外,还可获得"天工院匠师"头衔,子孙免役。

暮色降临时,赵桓在文德殿召见了刚回京的种师道。老将军的断臂伤口已经愈合,但脸色仍显苍白。

"老臣请战!"种师道一进门就跪地请命,"愿再赴太原,助鹏举一臂之力!"

赵桓亲自扶起他:"老将军忠心可嘉,但朕另有大用。"他展开一幅河北地图,"你看这里。"

种师道顺着皇帝手指看去,那是真定府以北的一片丘陵地带。

"朕要在这里建一座军城,作为北伐的跳板。"赵桓的指尖在地图上画了个圈,"老将军久经沙场,此任非你莫属。"

种师道独眼中精光暴射。他明白这座军城的战略意义——一旦建成,宋军进可威胁幽州,退可拱卫河北。更重要的是,它能与太原形成犄角之势,让金军首尾难顾!

"老臣...万死不辞!"

"朕不要你死。"赵桓递过一卷图纸,"按这个建。城墙要棱形,壕沟要深,还要有暗道通往城外。"

图纸上的设计让种师道大开眼界。这种棱堡结构没有死角,守军可以交叉射击攻城的敌军。更妙的是城内布局:粮仓在地下,水井有护盖,简直就是个铁打的乌龟壳!

"陛下,这..."

"记住,三个月内必须完工。"赵桓的声音不容置疑,"朕会调五万厢军给你,再拨二十万贯专款。"

种师道郑重接过图纸,突然压低声音:"陛下,老臣还有一事相报。"他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辽国来使,愿与我朝结盟抗金。"

赵桓冷笑。历史上的宋辽海上之盟,最终酿成靖康之祸。这一世,他岂会重蹈覆辙?

"告诉辽使,结盟可以,但必须归还燕云十六州!"

这个条件无异于拒绝。种师道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陛下这是要坐山观虎斗,等辽金两败俱伤再出手!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汴梁城举行了盛大的誓师仪式。赵桓亲自将一面绣着"还我河山"的大纛授予岳飞,三万精锐誓师北伐。与此同时,韩世忠也带着五万大军开赴河北,摆出要与金军决战的架势。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两路大军都是疑兵。真正的杀招,是种师道正在秘密修建的那座军城,以及一支刚刚组建的特殊部队——"神机营"。

神机营的驻地设在汴梁城外三十里的山谷中,戒备森严。赵桓每月都会微服前来,亲自指导火器训练。这日清晨,他正在试验新制的"震天雷",突然接到急报:金国派使者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