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版梁之祭(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最新章节。

制止了楼大啰嗦的行为,坐在指挥车上缓过劲的杨平站起身来。

何仪也急忙起身,杨平对他拱手道:"还请何师长集结部队,我等今夜就在版梁大营中歇息。

大战结束后,我已经派遣何冬旅长快马返回临颍县城,调第三旅加急过来。

今晚版梁大营的防御由第三旅负责,让将士们好好歇息一晚。"

何仪应诺,随后下了战车。

杨平则对身旁的楼大说道:"你去通知后勤,将缴获的几匹死马好生料理了。晚上让所有的将士们都吃上一顿肉汤。"

楼大可是知道,这一战缴获了6匹重伤的战马,杀了吃肉,平均每位将士能分到将近一斤肉呢。

于是兴高采烈地双手抱拳应诺,一溜烟地跑没影了。

杨平这才注意到张和身边的曹昂,这位贵公子此时可以说是毫无形象:头发杂乱,内穿的锦衣里裹满泥浆,但他仍努力的保持着世家子的风度,昂首挺胸。

见杨平注视过来,曹昂主动开口道:"兖州刺史之子曹昂,见过杨都督,请恕在下双手有缚,礼数不周了。"

杨平知道他跟曹操肯定是死敌!对于曹操这个好大儿,杨平是拉拢不过来的,于是,也懒得进行虚情假意的那套操作,

命令曹昂身边的张和:"解开他背后的绳子吧。"

然后有些好奇地问道:"张和,你是怎么抓住这位曹公子的?"

张和一边给曹昂解绳子,语气中带着些赞许地说道:"这位曹公子应该是和曹操一起逃亡,途中两次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其父。"

带着惋惜地说道:"可惜让曹操给跑了,只抓住了这位孝子。"

杨平听了心中毫不惊讶:

要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一年以后的南阳宛城,这位大孝子那是真的因为把战马让给了曹操,自己死于乱兵之中,连尸体都没找到。

中国的24孝在杨平看来都是胡扯作秀,唯独这位以自己的性命救了父亲的曹昂,却没有入选,实在有点名不符实。

即便是身为敌人,听了张和的话语后,杨平身边的亲卫,看向曹昂的目光都变得柔和了下来,毕竟在这个时代人们朴素的价值观中,能为自己的父亲舍弃性命,怎么着都是值得人尊重的。

曹昂揉了揉被捆得发麻的双手,朗声对杨平问道:"杨都督准备如何处置在下?"

杨平迅速在脑子里思考:还是那句话,如果抓到的是曹操,他会毫不犹豫地杀掉曹操。

但是放跑了曹操却抓到了曹昂,按理说应该是杀掉这个曹操最有利的接班人。

但在真正的历史上,曹昂死了以后,对曹操集团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影响也有,那就是曹操他老婆丁氏把曹操给休了!哈哈…)

杨平思绪迅速转动着,最后却挥了挥手:"张和,把这位曹公子带下去,好生看管。"

听了这话,张和立马答应。

曹昂反应倒是也快,立马拱手道谢:"多谢杨都督不杀之恩。"

张和带着曹昂走了,杨平也没心情在附近乱转,于是再次上了战车。在一众亲卫的护卫下,战车缓缓启动,绕道周围荒芜的原野,不多时就进入了板梁大营。

这座大营,在十来天前曹军撤出的时候,因为撤得仓促,营外的栅栏都没有收取。

后来张辽在此驻守,曾命杨平支援的100多后勤兵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补。

今天早上天亮后,曹操率部来到此,既没有破坏也没有修补。

此时南北长度一里多地、东西宽度超过两里地的板梁大营里,已经再次人声鼎沸:

士兵们押着一堆堆的曹军俘虏(有轻伤的,重伤的全部被处理了),开始安置。

杨平带来的后勤部队和工程部队也已进入大营,开始搭建住所、准备晚餐。

杨平的战车,就停在原来曹操大帐的位置,他也不下车,就坐在车上装模作样地看着竹简。

那鲜艳的护民大旗随着微风飘扬,儒雅自信的主帅坐在旗下"研究兵书"。进入营寨的士兵们看到的就是这么个画面,于是一个个安心下来,接受各级军官的指挥,构筑自己的住所。

太阳亲吻大地时,河东带着第三旅2000余人列着队伍,唱着护民军团行军曲,缓缓地开进了版梁大营。

王五看着满地的伤兵以及俘虏,闻着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立马单膝跪地 道:"禀报都督,属下奉令赶到,请您指示。"

杨平这才站起身来,命令道:"距天黑还有半个时辰,你率领第三旅一半兵力,沿着你们走过来的道路收集路上的尸骨,分清敌我,暂时放置于大营东门外。

其他兵力开始安排布防版梁大营,今夜防务由你第三旅负责,明白吗?"

"属下明白。"王五起身,开始去安排杨平所说事宜。

杨平就是要让那些血肉模糊的尸体练一练第三旅士兵的胆子,这王五也是明白的。

王五走后,杨平带着亲卫来到曹军俘虏的关押地点。

此时,这里有十多口大釜正在冒水汽,里面煮的是杨平让士兵们收集的草药。

来到这里,杨平也不说话,而是接过身旁亲卫递过来的一个葫芦,走到每一口陶釜前面,往里边稍微倒一点麻黄碱蒸馏水,然后再对着2000多俘虏说道:

"战场之上,生死相向,无可厚非。

战争结束后,尔等仍为大汉子民,与我等同为炎黄子孙。本都督希望你们都能活下去。"

杨平举了举葫芦,"这里装的乃是仙露。本都督知道,你们昨夜都淋了一夜的雨,现在肯定有发热的。这给你们熬的药汤,每人多喝点,这样就有更大的活命机会。"

这些曹军俘虏在战争结束后,对杨平是极其畏惧的,毕竟在他们的认知中,还没有哪支军队,能在遭受突袭的情况下进行反杀,而且能反杀的如此彻底。

而且,他们原以为杨平会为了泄愤而杀俘(曹操就是这么干的),

现在,俘虏们对杨平转为敬畏:这位既有雷霆手段、又有菩萨心肠的地方统帅,值得他们尊敬。

于是2000余俘虏齐齐跪地,大声道谢:"多谢杨都督活命之恩。"

杨平挥了挥手让他们起来,自己转身就走,干净利落。

俘虏们见杨平走了,立马拿着教导旅士兵给他们发的竹筒,争先恐后地到大釜里面舀药汤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