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最佳进攻点(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水泊梁山今天反了》最新章节。

杜迁三人听后,心中跃跃欲试。

想起谢保正的财富,更是心动不已。

徐悟锋随即分配任务:“首要之事是派人潜入西侯庄侦查,明确地形,选定最佳进攻点。

至于熟悉内情之人,已有几位从西侯庄逃出,可直接召集。”

杜迁笑道:“这些人便是最可靠的探子,他们对村子了如指掌。”

徐悟锋满意地点头:“很好,立刻传他们来见我。

另外,还需派人前往石碣村,请阮氏三兄弟相助。”

朱贵惊讶:“那便是江湖上传闻的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和活阎罗阮小七?”

徐悟锋肯定地说:“正是。

他们兄弟胆识过人,武艺高强,常助弱扶危,虽生活拮据,但从不伤天害理,堪称豪杰。”

石碣村的阮氏三雄,徐悟锋自到这个世界起便有意结识。

在他眼中,这兄弟三人不仅武力超群,更是值得信赖的人才。

正值京东推行括田法,梁山水泊尽收其中,阮家兄弟的生活或将陷入困境,徐悟锋决定邀他们入伙。

朱贵主动请缨,表示愿前往招揽阮家兄弟。

徐悟锋欣然应允,并派心腹随行,还特意准备了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以正名号。

“替天行道?”杜迁等人听后精神振奋。

宋万感慨道:“兄长高见,咱们行事果然当以此为准则。”

随后,徐悟锋嘱咐史文恭暂避风头,可史文恭却执意留下,称感恩于徐家厚待,不愿弃主而去。

徐悟锋闻言感叹:“委屈先生了!”

徐悟锋轻轻叹息,对面前的人说道:“先生不必担忧,我亦不愿终日为匪。

日后必竭尽全力, ** 锦绣前程。”

“莫非公子欲走招安之路?”史文恭心中微动,随即问道。

古语云:成大事者,需能屈能伸。

昔日前朝十节度,无一不是出身草莽,如今却皆成朝廷重臣。

史文恭自身武艺高强,一直渴望建功立业,通过沙场搏杀赢得荣华富贵。

然而,入伙梁山后,仔细权衡,招安确实是一条可行之策。

“招安固然是条明路,但在此之前,我们须先具备足够的资本。”徐悟锋微微一笑,含糊其辞。

招安?这岂非痴人说梦!再过十余载,北宋便将倾覆,此时提及招安,实属荒诞。

当然,徐悟锋不敢直言取而代之的野心,毕竟他初至梁山,一切尚未明朗。

眼下,他唯有不断提升梁山实力,在未来的动荡岁月中掌握话语权。

……

梁山泊呈狭长状,形似一粒扁豆。

梁山泊中部为界限,北接郓州,即未来的东平府;南邻济州,下属四县,郓城县位于泊西,隶属济州管辖。

新上任的郓城县令时文彬,刚到任不足一月,竟遭遇惊天巨案。

石碣村徐保正之子竟杀害朝廷特使及十余名公差,甚至重伤步兵都头雷横。

此消息传来,时文彬如遭雷击,险些昏厥,冷汗直冒。

即便已入五月,天气炎热,他依旧浑身冰凉。

原本他自两浙迁居至此,听闻山东民风彪悍,尚不以为然。

如今方知此言非虚。

胆敢弑杀朝廷命官与多名捕快,这徐悟锋分明是个悍匪!

时文彬心中忐忑,急忙起草文书,命押司宋江送至济州城。

这般大事,非得知州亲自裁决不可。

随后,他又派遣马兵都头朱仝,带领手下士兵前往石碣村缉拿嫌犯。

尽管时文彬已从雷横处得知徐保正一家已携带细软逃往梁山,但表面功夫仍需做足。

处理完事务后,时文彬只能静待后续消息。

郓城县马兵都头朱仝,身长八尺有余,留有一尺多长的胡须,面容威严,形似关云长,故县中称其为“美髯公”。

接到时文彬指令后,朱仝即刻率领二十名马弓手和二十名士兵直奔石碣村。

石碣村距郓城甚远,朱。

徐太公平素为人和善,与朱仝交情颇深,见此情景不由叹息,吩咐手下贴上封条。

那些特使及随行公差的 ** ,已被村民放置于空旷之地,仅以草席覆盖,只等官府派人收殓。

朱仝审视这些 ** ,特使头颅被割下,而其他随从皆遭一刀毙命, ** 这技艺堪称娴熟。

“徐悟锋武功卓绝,连雷横都败于他手,现又投靠梁山,实难对付。”朱仝摇头叹息,既惋惜徐悟锋的选择,亦对朝廷权臣的倒行逆施深感愤慨。

括田之策无异于巧取豪夺,蔡京等奸臣扰乱朝政,迫使忠臣良将沦为盗匪,徐悟锋一怒之下反叛,实在情有可原。

朱仝感叹之后,令手下前往村中棺材铺购置优质棺木,准备妥善安置亡者,待次日归返郓城。

与此同时,朱仝此行吸引了石碣村村民前来围观。

如此惊世骇俗之事,不仅震动了石碣村,连郓城县内也议论纷纷。

不出几日,此事恐将在济州、郓州流传开来,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市井间有两兄弟,长者头裹旧帕,身披陈衣,赤足而行,乃立地太岁阮小二;次者头戴箬笠,身着布衫,腰缠粗布裙,亦光脚无履,是活阎罗阮小七。

“二哥,那些朝廷官员总想着如何榨取百姓,小官人把他们杀了,我瞧着十分畅快。”阮小七低声说道。

阮小二冷哼一声,“何止如此,听说小官人已入梁山,投奔王伦,从此不再受朝廷约束,实属自在。”

阮小七听后眼中闪过羡慕,“我们与小官人也算有些交情,若他日后还记得我们,能引荐上山,那便是好日子了。”

梁山虽水丰鱼肥,但鱼虾在当地不值钱,渔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正因家境清贫,阮家三兄弟中仅阮小二成家,其余二位仍是单身,难怪阮小七对梁山充满向往。

二人观罢街景正欲离去,忽见三人走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