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怎么样?要是我提出个改良的方法呢?”

沐忠一时冲动,也不多想便说道:“你要是能想出个好法子,我就认你做师父,一辈子都听你的,绝不违背。”

李武听罢,脸上露出笑意。

“这话可是你自己说的,别仗着年纪大就不认账,还有人在旁边听着呢。”

李武说完,还推了推柳升。

柳升无奈地摇摇头,心里暗自嘀咕,这到底是什么事啊?不过话说到这份上了,他也开始有些好奇,李武真的会有新法子吗?

沐忠挺直腰杆,胸有成竹地说:“你尽管说,要是法子真的管用,我不认账就对不起良心。”

李武闻言笑了,没想到这位老兄脾气还挺倔,这几句话竟让他捡了个便宜徒弟。

这么算下来,未来的徒孙怕是不少。

想到后世的火器技术,虽然自己造不出那样的东西,但稍微指点一下改良的方向还不是轻而易举?

……

------------

明朝对火器的态度向来认真对待。

起初由官府制作并分发给军队,但随着时代推进,到了中后期,由于各种因素,工部生产的火器不但价格高昂,质量也越来越差,根本无法满足边防军的需求,于是才允许地方自行制造。

边防军常年处于战备状态,对火器的需求尤为迫切,也因此不断推动火器的更新换代,使得火器种类逐渐丰富起来。

像虎蹲炮、五雷神机、鸟嘴铳、夹钯铳这类本土发明,以及受到外来影响而出现的燧石枪、红衣大炮等,都很先进。

如果知道这些历史背景,谁能想到几百年后的这片土地上,那些原本应是最强的民族,居然会被几个弹丸小国的武器逼得四处逃窜,甚至误以为对方掌握了魔法,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李武此刻正在思考燧石枪的问题,他笑着问沐忠:“平日里你是怎么的?用火折子还是火镰?”

沐忠疑惑地看着李武:“两种都用,怎么了?这和火器有什么关联吗?”

“当然有关联,如今这些火器最大的麻烦就是装填速度慢,尤其在阴雨天气时,火绳不易点燃,进一步削弱了火器的效果。

既然你知道怎么生火,为何不试着将火石融入火器内部呢?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简单装置,拉动就能触发,无论是通过转轮摩擦火石还是铁砧敲击火石产生火花,直接点燃发射药,这岂不是比火绳快得多?”

李武话音刚落,沐忠和柳升立刻陷入深思之中。

柳升心中盘算着,若事情真能如此发展,在战阵之中定有不少助益。

沐忠则在思索实现的可能性。

他越想越觉李武之言可行,眼中光芒渐盛。

然而李武继续说道:“咱们再谈谈装填的事儿。

眼下火铳靠燃烧物推进弹丸,既然已知调配比例,为何不试着将弹丸与燃烧物一同封装在一个小铁壳内?铁壳底留有击发底火,拉动扳机就能触发底火,击发弹丸,且弹丸可制成尖头,穿透力更强,如此岂不更便捷?”

柳升听罢,惊异万分。

若装填不再是难题,且能快速发射,这等火器一旦成型,必将如神兵天降。

此火器若用于战场,无疑会左右战局成败。

但沐忠却缓缓摇头。

“不可行的,无论何种铁壳都无法承受那股力量,必然炸膛。”

李武瞪了他一眼,“从前没有这等时,人们不曾尝试改良吗?若能让这更加稳定,不就达成了目的?只要用心研究,必有所得。”

此事关乎化学,李武虽不知后世的具体配比,但他明白这些知识皆源于现今的演进,他仅知晓无烟的概念。

李武深知以大明当前的能力制作这般难度颇高,这需要整体工业实力的提升,但他此刻提出这一设想,只要有人深入研究,即便早于欧洲数百年发明出来,也不为过。

毕竟工业体系的发展是从一点突破带动全局的。

其实很多事说到底就是一个念头的问题,灵光一闪,想到了便想到,想不到的话,纵使竭尽全力也是徒劳。

或许还会因此误入歧途。

沐忠仔细思量,发觉李武提出的两点确是改进的良策,至于研究这点暂且不论,火石这一点在当下就可以着手实践。

想到此处,沐忠情绪激动,坐不住了,转身就要出门。

“你要去哪儿?”

李武急忙拦住他。

沐忠急切地说:“我去见燕王殿下,让他给我准备材料,我要亲自试试改良。”

“你是不是忘了自己的身份?”

李武面色阴沉。

沐忠轻哼一声,“小小年纪就这么想当人师傅?你放心,我沐忠活到这岁数,还不至于食言。

就凭你刚才的几句话,叫我一声师傅又何妨。”

话音刚落,他还不忘骄傲地轻哼一声。

嘿。

这是谁定的赌约啊?

这老头真是够了。

然而,这老头阴阳怪气地喊了句师父,转头就要往外走,李武自然没忘记自己的来意,急忙又拉住沐忠。

李武也不再和沐忠客套,直接沉着脸说道:“既然称了师父,给师父做一个东西作为拜师礼,应该不算过分吧。”

“你怎么还没完呢?我急着去见殿下。”

“刚刚你还说让你向东就不会向西,现在又是怎么回事?这么大年纪耍赖是不是?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见殿下,请殿下评判,或者我现在就出去喊人,让大家来评评理?”

沐忠的老脸泛起一丝红晕,想到自己确实理亏,语气不耐烦地说:“行行行,你说做什么东西吧。”

李武将发条装置详细地向沐忠讲解了一遍。

沐忠翻了个白眼道:“就这个东西?”

李武点点头。

沐忠撇嘴道:“我还以为是什么厉害的东西呢,行了,等我回头就给你做出来。”

说完,他又想往外走。

李武再次拦住他道:“我急需用它。”

“哎呀,你烦死了,告诉你,你要是再拉我,我就翻脸骂人了……哎哎哎,你冷静点……放开我……放开我啊,我的祖宗,三天行不行?三天内我做出来给你送去。”

李武这才松开沐忠,真是的,和这老头没法太客气。

一旁的柳升看得目瞪口呆,他觉得李武好像什么都会。

等到沐忠离开后,柳升立刻上前询问有关火器的事宜。

李武挑选了一些能谈的内容,开始和柳花乱坠地聊起来,没多久,就把柳升说得满心期待,仿佛明朝的火器如果真能发展到李武描述的模样,即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

……

沐忠第一时间去拜见了朱棣,朱棣听罢沐忠的话,立刻重视起来,当天就在营地划分了一块区域,随后各类设备和原料迅速运入。

沐忠果然没有食言,第三天就做出了发条装置,李武看着这个装置,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技艺,沐忠仅凭一双巧手,就把如此精细的东西打造出来了。

只是体积稍显大了些,但这并不影响使用。

李武着手设计外形,他选了一根拳头大小的圆木,横向截取成一掌高的小木桩,将木桩中心挖空并装上发条装置,接着又反复研究其他配件,最后逐一制作并安装到位。

为了使外观更美观,李武特意请了位木匠,定制了一个古装仕女的小摆件,还有一棵树与一间屋子。

完工之后,李武对这件八音盒的设计颇为满意,木墩当作基座,其上长着一棵树,树下绿草如茵,生机勃勃。

旁边是一间小屋,紧贴着圆形基座边缘,宛如倚靠着无尽天地。

站着一位身着古装的女子,衣袂飘动。

当李武给发条上好劲后,那女子随着悠扬的乐声缓缓旋转,仿若翩翩起舞。

确实很完美。

但李武端详再三,觉得圆周面过于平整略显单调,思索片刻,便取出小刻刀,在上面刻了八个字:

“北国佳人,风华绝代。”

最后,他一时兴起,把自己的名字也刻了上去。

李武满意地点点头,这无疑是朱玉英收到的最特别的礼物。

他也确实为四个妹妹操了不少心。

……

家事

时光流转,六月十五如约而至。

这一天恰逢军营休整,李武便骑马带着礼物返回北平城。

他先回了趟家,家中因他的归来顿时热闹非凡,尤其是小六和小七,本来就活泼好动的性格变得更加肆意。

孩子们总喜欢以更加喧闹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喜悦。

看着这热闹得像过年般的场景,李武心中有些触动,自己回来得太少,不知不觉间已成为这些孩子乃至母亲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老三眼眶微红地看着李武,几次想开口却欲言又止。

李武正准备和老三聊聊,却被母亲提及的家事打断了。

这几日,家中发生了一件事,对张玉清等人来说不算小事。

田庄的刘管事将梁方爷孙二人带来,现在暂住在大门旁的瓦房里。

李武听闻此事的第一反应是愣了一下,但随即想起上次去田庄时讨论过买仆的话题,刘管事推荐的正是梁方和他的孙女。

张玉清犹豫不决地说:“这对爷孙看起来都很老实本分,梁方一直在大门附近做事,从不敢越矩。

我们这儿只有他孙女偶尔帮忙,扫地做饭都挺利落的,我看他们也是两个可怜人。

不过你之前说过要见面后再做决定,你也一直没回来,我也没敢轻易答应,现在你是不是先去看看他们?

李武略作停顿,继续说道:“你们看看,要是觉得合适,咱们就买下来吧。

他们一家老小,日子过得不容易,在我们府上总不至于饿肚子。”

张玉清唉声叹气,善良的本性又浮现出来。

“好,我去见见他们。”

李武答道。

其实也没什么好见的,王府里的人都本分,更何况还是刘管事介绍的,出了差错他也要担责任,所以基本不会有意外。

见面不过是求个安心。

李武来到大厅,让老三把梁方爷俩叫来。

他打量了一番,觉得两人的模样都很顺眼,心里更踏实了,想了想开口道:“不是我有意拖延,军务繁重,直到今天才回来。

听母亲说,你们想卖身为奴?”

二人立刻跪下,语无伦次地表示愿意。

对梁方而言,起初他并不像现在这般爽快答应。

这种事还是挺让他为难的,但家里实在过不下去,虽然有几个兄弟接济,但他们各自拖家带口,不可能天天帮衬。

梁方自己还能下地干活,但耕种有限,交完租后所剩无几,年纪越来越大,孙女小喜将来怎么办?

他在刘管事那里确认了很多次,又从认识张玉清的庄户人口中了解情况,知道李家是个和善之家,这才点头同意。

李武不知道他的心思,也没多在意,笑着说:“你们不用紧张,我家没什么复杂的事,也没有太重的活儿,顶多跑跑腿、扫扫地,小姑娘可以在做饭时搭把手,别的就没啥了。

而且只要你们安分守己,我绝不会亏待你们。”

两人又是连番叩谢。

李武没了谈话的兴趣,毕竟阶级不同,难以达成共识,于是说道:“既然你们都没异议,明天我让老三带你们去官府办手续吧。”

二人答应后退下。

李武坐在大厅里,远远望向外面,梁方已自觉坐在门房,小喜则跑到院子里忙碌。

李武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处理完此事,李武返回院子,四妹和五妹马上围过来,这让老三想和他说句话的机会又泡汤了。

四妹五妹叽叽喳喳讲着王府的事,一开始全是在说高兴的事,吃了什么新奇的东西,遇到了什么趣事。

后来话题转向她们这些姑娘间的评价,谁不好,谁友善,还拿李武打趣,提到见到王娟的事。

李武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四妹和五妹被朱玉英家的们冷落之后,开始数落她们是如何看不起自己,并且嘲笑她们见识短浅。

听到这些话,四妹和五妹依旧满脸怒气。

李武的脸色顿时严肃了一些,但听了一会儿后,他又放松下来,认为这只是小孩子之间的攀比心理作祟,并非什么严重的事情。

不过,李武还是决定安慰她们一下:“要是有人敢轻视我的妹妹们,我一定替你们出头,在王府里找回场子,让她们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你们。”

说完,李武拿出一个八音盒。

当他调试好之后,那个穿着古装的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四妹和五妹看到这一幕,眼睛都亮了起来。

李武笑着说:“这次时间紧迫,只能做一个送给你家大郡主当生日礼物,感谢她让我们有机会到王府学习。

等以后我再给你们每人做一个,带上它们去王府,让那些们羡慕得不行。

而且这东西只有我能做出来,没有你们的同意,我绝不会给她们做,让她们知道珍惜。”

接着,李武又想到:“等我从王府回来,还会给你们做一些小零食,带到王府让她们尝不到,然后笑话她们没见识。”

“真的吗?”

四妹和五妹高兴得跳了起来。

李武肯定地点点头:“当然是真的。”

如果没有人仔细研究这个八音盒,其他人很难复制它。

而且,朱玉英收到这么新奇的东西,想必也不会轻易拆开。

两姐妹兴奋得手舞足蹈,互相拥抱庆祝。

四妹非常开心,依恋地看着李武,情不自禁地说:“就知道大哥最好了,不像三哥只会劝我们别计较,还说什么她们身份尊贵,不应该放在心上。”

说到这里,四妹还特意瞪了老三一眼。

这让老三很生气,但他也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确实不如大哥那样能解决问题。

等四妹和五妹离开后,老三终于抓住机会向李武诉苦。

李武听完,简单地说老三就是想出去工作,不想再待在家里。

李武斜着眼看了看老三,问:“我们不是说好了再过两年吗?这才一年而已,再说,如果你也去参军,家里岂不是连一个男人都没有了?”

老三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听李武提起,顿时泄了气。

李武轻笑着拍了拍老三的肩,调侃道:“看你那副模样,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讲,过几年你想参军的话,我一定帮忙。

到时候我找机会给你谋个守城的职位,这样既能当差又能兼顾家中事务,你觉得如何?”

老三猛然抬头注视李武,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喜悦,不住地点头应允。

他对大哥越发佩服,觉得能有这样的兄长真是莫大的福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