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朱玉英既紧张又忐忑,感觉难以承受众人注视,再次低下头,故作镇定。

“为何问这个?”

朱玉英低头不语,但仍努力平缓地表达自己的疑问:“他是我的恩人,我只是好奇父亲对他到底有多看重。”

原来是这样。

几位男性长辈顿时释然,唯独徐妙云皱眉看着朱玉英。

朱棣叹气道:“经你提醒我才记起,李武还曾救过你的命呢。”

说着说着,朱棣想起李武近期的表现,笑着对朱玉英说道:“你放心,只要李武不犯大错,我不跟他计较;即便犯了大错,看在他救过你的份上,我也愿意原谅他。”

“王爷!”

徐妙云忽然打断朱棣的话,“您跟孩子们说这些干什么?”

说完,她环视子女们,最后将目光锁定在朱玉英身上,“都给我安分点,别惹麻烦。”

朱玉英连忙答应,心中却暗自窃喜。

李武在家休养了数日,这种闲适的日子,最易消磨斗志。

他如今住在舒适之处,吃喝无忧,甚至已官至千户。

偶尔他会思考,若是当初刚穿越时便是千户,又不是为护卫军效力,或许真会主动攀附朱棣?

最终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只要生活尚可维持,他是绝不会冒险的。

这个念头令李武自嘲不已,心中渴望有所作为,但稍有成绩便萌生退意,难怪前世境遇如此凄凉。

而今,他与燕王府的关系愈发紧密,即便想要抽身也难以做到,只能振作精神,重拾锐气,谋划应对即将到来的靖难之役。

人生在世,有时确实需要某种。

这一天,李武前往朱能府上,邀他一同拜访丘福,商议关于顾明的事宜。

他计划趁着休假的机会,尝试将顾明调至麾下。李武见朱棣面露担忧,指尖轻轻叩击窗沿,夜色在他眼底碎成一片寒星:“三万守军虽寡,却可借地利布防。北平城墙高厚,足可抵十万铁骑。”他转身直视朱棣,眸中燃着冷锐的光,“何况瓦剌此次南下,辎重粮草皆在山海关内——他们以为陛下在南京,北平防务空虚,却不知这正是诱敌深入的良机。”

朱棣抚掌而笑,却又敛起笑意:“先生欲做饵?”

“臣愿为饵。”李武单膝跪地,甲胄在青砖上撞出清响,“但需陛下借臣一样东西。”

“何物?”

“陛下的佩剑。”李武仰头望着案头那柄鎏金佩剑,“臣持陛下剑印镇守北平,可调周边卫所驻军,更可借陛下威名稳守军心。瓦剌若知臣代陛下督战,必以为陛下暗中布局,军心自乱。”

朱棣凝视他良久,忽而起身拔剑出鞘,寒芒映得二人面色如霜。他将剑鞘重重按在李武掌心:“剑在,如朕亲临。但若城破……”

“城在臣在,城破臣亡。”李武叩首时,发间汗湿的碎发贴在额角,却笑得决绝,“臣唯有一求:若臣战死,请陛下善待臣之家人。”

朱棣抬手虚扶,声音沉得像压着铁块:“先生若能守住北平,朕许你子孙永享伯爵之位。”他忽又轻笑,“不过先生方才说‘尚无良策’,如今看来,这‘浅见’倒比良策更狠辣——诱敌深入、围城打援,顺带断了瓦剌退路。”

李武起身时掸了掸膝头尘土:“狠辣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望向窗外东南方,那里是徐皇后曾居的坤宁宫方向,“此战若胜,陛下可携全胜之威还京,震慑那些朝堂上的‘清流’。”

朱棣瞳孔微缩,忽而大笑出声。他拍着李武肩膀,指腹摩挲着剑柄上的蟠龙纹:“先生果然不止懂兵法——好,就依先生之计。朕明日便下旨,命你为北平防务总提督,节制三司兵马。至于南京……”他眼底掠过一丝冷光,“朕倒要看看,那些酸儒见朕留京,能翻出什么浪花。”

李武告辞时,夜露已重。他摸着怀中的剑鞘走出奉天殿,忽闻身后传来朱棣的低唤:“先生可知,为何朕独信你?”

他驻足转身,见皇帝负手立在殿阶上,龙袍在夜风里卷成暗金色的浪。

“因你眼中有火,却又不似那些莽夫——”朱棣抬手按在自己心口,“你这里,装的是整盘棋。”

李武低头,月光顺着剑鞘蟠龙的纹路爬上手背。他想起朱玉英那日在饭桌上的试探,想起徐皇后临产前塞给他的那道密旨,忽然轻笑:“陛下眼中,又何尝不是整座天下?”

朱棣怔了怔,继而仰头长笑。笑声惊起檐角宿鸟,扑棱棱掠过宫墙,将南京的夜色剪出一道带光的裂痕。

“彼等虽结盟,却只为私利,此联盟松散不堪,与六国合纵攻秦无异,稍施离间之计,便可能全面瓦解。”

“瓦剌此次联盟亦然,表面强大,实则虚弱不堪。”

说到此处,李武稍作停顿。

“实不相瞒,在下认为这是彻底清除北方隐患的良机。”

“如今瓦剌高层及大半兵力已入山海关。”

“若能一举歼灭,百年内瓦剌再难对我大明构成威胁。”

“倘若他们胆敢南下,定是误判陛下无法及时回援。因此,若陛下亲率大军北伐,他们或许还未与我军正面交锋,便因惧怕陛下的威名而自行溃散。”

“一旦他们撤离山海关,再想追赶便困难重重……”

朱棣静静听完,已明了李武的想法。

然而,他心中却更加疑惑。

思虑片刻后,朱棣道:“朕已明白李先生之意,朕又岂会不欲彻底清除此患。”

“然先生亦知,瓦剌各部行动极为机敏,若一心逃窜,我军恐难追及。”

“欲在北平全歼他们,须设法在他们撤退前封堵山海关。”

“但这怎么可能呢?”

说到此处,再度陷入沉思,片刻后,似有所悟,目光中闪过一丝精芒。

“先生既知此难,为何仍与朕详述?莫非已有良策?”

李武摇头。

“并无良策。”

“啊……”

此回答令朱棣颇感意外。

怎会毫无办法?

李武坦然道:“李某并非真仙,如今陛下尚在南京,如何能制伏如数十万滑溜如泥鳅般的瓦剌各部?”

话至此处,语气忽转,“不过,倒是有些浅见。”

朱棣迟疑地问道:“不知先生有何高见?朕或可相助?”

李武点头道:“那是自然。”

说着,他走到窗边。

眺望夜色笼罩下的南京城道:

“李某恳请陛下暂留南京。”

朱棣闻言,面露难色。

“然若朕留于此,北方局势该如何应对?”

李武道:

“李某劝陛下留驻南京,实出于两方面考量。”

“其一,如今天下初定,南京为旧都,诸多事务需陛下亲自决断,陛下若离,诸多要务恐停滞,有损国事。”

……

“其二,正如方才所言,陛下若北返,瓦剌各部必闻风而逃至漠北,那片大草原广阔无垠,再寻其踪迹便难上加难。”

“至于北方……”

“李某愿独自前往。”

朱棣听罢,略显惊愕,随即目光充满疑惑。

“李先生此言当真?瓦剌诸部联合,兵力或达数十万,而北平仅三万守军。”

“先生镇守北平,朕深信不疑。”

“然双方兵力悬殊,先生欲将他们尽数留滞,岂非过于艰难?”

李武微笑道:“能否全数留滞,李某现下亦无法向陛下担保,但必将竭尽全力。”

\"若无法彻底解决他们,我李某也并非束手无策,至少可以将他们驱逐出去。\"

\"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这结果更糟。\"

朱棣听后陷入沉思,此事重大,绝不能草率决定。

他深思了整整一个时辰,最终下定决心,坚定地点了点头:\"朕相信李先生的判断,一切都按你说的去做!\"

\"多谢陛下信任。\"

李武躬身致谢,随后微笑道:\"北方若有任何进展,我会第一时间告知南京,陛下无需过多忧虑。\"

\"多谢先生费心。\"

朱棣亦回礼答谢。

……

第132章徐妙云求助!

朱棣询问李武何时启程时,李武考虑片刻后表示越快越好,当晚稍作准备,次日清武即刻出发。

交代完毕后,因朱棣本就无睡意,点头同意后便开始筹备送行事宜。

李武虽不介意礼仪繁琐,却深知其重要性。

国师出行,必须隆重对待。

朱棣精心准备送别,李武并未反对。他知道,在古代,这类仪式往往能在许多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陛下,李某就此告辞。\"

李武御风返回客栈房间。

坐下后,他以地煞中的衍算之术,不断推演此次行动可能遇到的情况及成败几率。

若是仅需守住北京或驱逐瓦剌人出山海关,李武根本无需如此专注,那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但此行目标远不止于此。

他希望将瓦剌各部彻底留下!

这一计划难度极大,之前与朱棣见面时已充分意识到。

瓦剌人马术高超,作战能力未必顶尖,但逃跑速度堪称无人能敌。

即使效仿汉武帝追击匈奴千里,将瓦剌赶至遥远之地,成效也恐有限,他们如泥鳅般难以捉摸。

然而,如今他们身处北平而非漠北草原。

北平周围群山环绕,太行、燕山等山脉众多。

一旦进入这片区域,可供他们逃离的路径仅有三条。

若能掌控这些出口,他们将无路可逃。

但这并非易事,即便是李武,也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临行前,李武试图以地煞法术预演未来的种种可能。正沉浸其中时,京城王府传来敲门声。

李武回过神来,将注意力转向分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